資源簡介 第11課 古代日本知識點講解一、6世紀前的日本---奴隸社會1、國家建立:1—2世紀,日本有100多個小國。2、基本統一:5世紀初,大和政權基本實現了統一。3、大和政權的統治: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二、大化改新 1、背景(1)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政局混亂(根本因素)(2)國際:受中國先進隋唐文化的影響。2、時間、改革者:646年開始、孝德天皇(年號大化)3、內容(1)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2)①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②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六年一頒,不能終身使用,也不能買賣;③統一賦稅。4、性質:封建性質的改革5、影響: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標志日本從奴隸社會邁向封建社會。 三、幕府統治1、統治階層:武士階層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強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 武士 ”。 2、建立標志:12世紀,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的建立)。3、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4、武士道: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精選精練一、選擇題1.標志著日本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事件是(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C.查理·馬特改革 D.彼得一世改革2.有學者論及某次改革提到:“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边@里“作用重大”指的是( )①促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度 ②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③促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④促使日本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12世紀晚期,日本鐮倉幕府開始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幕府首領的稱號是( )A.“征南大將軍” B.“征夷大將軍”C.“征北大將軍” D.“征東大將軍”4.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從646年開始,日本實行“大化改新”。這一時期日本的統治者是( )A.明治天皇 B.孝德天皇 C.源賴朝 D.德川幕府5.下列是小明同學總結的歌謠,哪一句與大化改新無關( )A.建立中央集權制B.土地收歸了國有,部民轉化為公民C.國家定期分土地,農民交稅給國家D.貴族土地無償賞,條件分封服兵役6.12世紀晚期,日本進入長達近700 年的幕府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實際上把持國權的是( )A.天皇 B.貴族 C.將軍 D.武士7.“日本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睋丝芍?,當時這種情況下的“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表現為( )A.血緣關系與主從制結合組成軍事集團B.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國家大權C.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嚴重,局勢動蕩D.武士集團代表著莊園與地方政府對抗8.下列關于古代日本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5世紀,大和政權基本統一日本,其最高統治者稱“天皇”B.部民時代,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C.大化改新使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D.武士團是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9.《資本的年代》寫到:“1868年,日本(天皇)決心勵精圖治,銳意改革?!J阶匀蛔鳛殍F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軍事:大學歸功于美國。”這說明,日本明治維新( )A.積極地向西方學習 B.迫切希望國家獨立C.決心建立新式軍隊 D.鼓勵興辦現代工廠二、填空題10.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 吞并了其他小國,首次實現了日本的政治統一。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 ”。11.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 (人物)獲得了“征夷大將軍“的稱號,設幕府于鐮倉。12.日本大化改新政治上廢除貴族統治制度,建立 ;經濟上實行“ ”,由國家將天下公田頒給公民,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三、簡答題13.我國的近鄰日本是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國家,歷史發展道路十分引人注目。7世紀的日本發生了一次巨變。請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7世紀時,日本模仿我國哪個朝代的典章制度進行改革的?這次改革史稱什么?(2)日本這次改革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這次改革對日本歷史發展有何影響?四、辨析題14.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題前的內正確的打正確;錯誤的打“錯誤”,并改正。(1)17世紀,法國入侵印度尼西亞,在爪哇島建立殖民地。(2)《擲鐵餅者》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3)《十二銅表法》制定于羅馬帝國時期。(4)大化改新使日本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五、綜合題15.汲取先進文化,推動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1世紀后的幾百年間,中日交流有了更大發展。到中國大唐時期,中日交流達到一個高峰。——摘編自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材料二——摘編自吳炮誠《圖解日本史》材料三 按照中國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區,由從天皇和國家議會那里取得權利的總督和地方行政官統治……此外,以天皇名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借鑒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1)列舉公元1世紀至唐朝前、大唐時期的史實各一則,說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對日本帶來的影響。(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官八省制”與中國哪種制度相似?并說出該制度的主要作用。(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點,并指出這些改革對日本社會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參考答案:1.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B項正確;伯利克里是希臘雅典城邦的執政官,他主政時期,通過改革使雅典達到全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排除A項;查理·馬特改革是8世紀上半葉由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發起的土地封賜制度改革,排除C項;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國經濟、軍事勢力大大增強,開啟了俄國近代化進程,排除D項。故選B項。2.B【詳解】根據題干“6世紀起,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入日本”“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了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起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②③符合事實,B項正確;①大化改新并沒有使日本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度,①不符合題意,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是1868年的明治維新,④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①④的ACD項。故選B項。3.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長達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B項正確;綜上所述,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征南大將軍”“征北大將軍”“征東大將軍”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4.B【詳解】根據材料“從646年開始,日本實行‘大化改新’”并結合所學可知,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日本,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實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是孝德天皇。孝德天皇的年號 為大化,大化二年(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學習中國,正式改革,史稱“大化改新”,B項正確;明治天皇是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時間與材料“646年”不符,排除A項;源賴朝是源氏武士集團首領,12世紀晚期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排除C項;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本題是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貴族土地無償賞,條件分封服兵役與大化改新無關,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大化改新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大化改新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國家將土地頒給公民,六年一頒,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是大化改新措施,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由此進入近700年的幕府統治時期,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C項正確;天皇是在幕府統治之前掌握國家大權,排除A項;選項并未說明“貴族”的具體身份,無法說明貴族沒有掌握國家大權,排除B項;武士沒有掌握國家大權,排除D項。故選C項。7.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日本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焙徒Y合所學知識可知,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幕府將軍實際上把持著國家大權。武士集團的長期統治,逐漸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對象不是國家,而是他的主公。題干中“特殊狀況下”“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表現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國家大權,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日本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國家大權,“血緣關系與主從制結合組成軍事集團”、“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嚴重,局勢動蕩”、“武士集團代表著莊園與地方政府對抗”,均與題干“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8.A【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世紀初,大和政權基本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A項符合題意,選擇A項;部民時代,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大化改新使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武士團是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9.A【詳解】根據“英國模式自然作為鐵路、電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紡織工業以及許多商業方面的模范;法國模式用來改革法制、軍事:大學歸功于美國”可得出日本明治維新過程中積極學習西方的文明成果,內容豐富,領域廣,努力向近代社會轉型,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到國家獨立的信息,只涉及到國家學習西方,排除B項;軍事、現代工廠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全面,排除CD項。故選A項。10. 大和國 大化改新【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4世紀末至5世紀初,大和國吞并了其他小國,首次實現了日本的政治統一。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br/>11.源賴朝【詳解】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擊敗平氏武士集團,源氏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鐮倉幕府擁有獨立于朝廷的政治、軍事權力,日本幕府統治時期,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故答案為源賴朝。12. 中央集權制 班田收授法【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政治上廢除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制;經濟上實行“班田收授法”,由國家將天下公田頒給公民,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13.(1)朝代:唐朝。改革:大化改新。(2)措施: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3)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詳解】(1)朝代:根據課本知識,6——9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所以7世紀時,日本模仿我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改革的。改革:根據課本知識,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稱“大化改新”。(2)措施:根據課本知識,大化改新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3)影響:根據課本知識,大化改新對日本歷史發展的影響是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14.(1)錯誤。改正:“法國”改為“荷蘭”。(2)錯誤;改正:“文藝復興時期”改為“古希臘”(3)錯誤;改正:“帝國”改為“共和國”(4)正確。【詳解】(1)據所學可知, 17 世紀,荷蘭加入殖民掠奪者行列,入侵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并建立殖民地。本題錯誤,應改“法國”為“荷蘭”。(2)據所學可知,《擲鐵餅者》是古希臘雕塑藝術中的杰作之一。故本題錯誤,應改“文藝復興時期”為“古希臘”。(3)據所學可知,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頒布了成文法,因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故本題錯誤,應改“帝國”為“共和國”。(4)據所學可知,公元646年開始,日本仿照唐朝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故本題正確。15.(1)公元1世紀至唐朝前:成批的中國織工、陶工等隨日本使者到日本,對日本悴的織業、制陶業等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大唐時期:日本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學習,或邀請中國僧人赴日講學,積極宣揚唐朝制,推動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備法制:或傳播佛教至日本,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詩詞、書法等技術和知識傳播到日本,漢文化在日本風行一行。(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3)特點:有選擇的向中國學習(或善于學習,并結合國情進行改造)。影響:日本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繁榮。【詳解】(1)公元1世紀至唐朝前:根據材料“ 公元1世紀后的幾百年間,中日交流有了更大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成批的中國織工、陶工等隨日本使者到日本,對日本的織業、制陶業等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大唐時期:根據材料“到中國大唐時期,中日交流達到一個高峰”并結合所學可知,日本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學習,或邀請中國僧人赴日講學,積極宣揚唐朝制,推動日本制度改革和完備法制;或傳播佛教至日本,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詩詞、書法等技術和知識傳播到日本,漢文化在日本風行一行。(2)制度:根據材料“二官八省制”的結構圖可知,與中國的三省六部制相似。作用:結合所學“三省六部制度的影響”可知,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3)特點:根據材料“借鑒了儒家學說,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標準,調整了它的政治學說,以適應他們的社會結構”可知,日本有選擇的向中國學習(或善于學習,并結合國情進行改造)。影響:結合所學“日本大化改新的作用”可知,日本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繁榮。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