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下學期◆高一 月 日 班級: 姓名: 第一章 集合與函數概念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概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分析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意義,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感悟改革開放的背景以及在各領域取的成就,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概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撥亂反正、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歷程,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繼承性與創新性。【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與中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課前自主探究: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什么背景下召開的?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從內容分析,國家在政治、思想、組織路線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說明全會的歷史意義。3、歸納中共歷史上具有重大轉折的會議4、根據教材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還有哪幾個重大史實?概括其內容?5、1982年《憲法》在結構上進行了怎樣的調整,這樣的調整有何意義?思考民主政治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6、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從農村開始?7、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這一措施與改革前相比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什么保持不變?實質是什么?有什么歷史意義?8、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了哪幾個步驟?有何啟示?9、依據材料分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目的和主要內容?10、對外開放的目的是什么?簡單說明其過程,最終形成什么樣的開放格局?11、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進行部署,推動改革的深入發展的?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什么時候概括提出的?包含哪些理論?有什么歷史意義?13、分別說明各個理論的形成時間,解決的問題,歷史意義和歷史地位。14、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什么共同點課前自主探究: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 ①經濟體制僵化,國民經濟停滯狀態;② 的繼續(兩個凡是);③關于 的討論。(2)召開:1978 年12 月,在北京召開(3)指導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4)內容: ①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工作重心轉移到 上來,實行 ;②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傳統;③撥亂反正。(5)意義: ①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原則: 、有錯必糾表現:(1)平反冤假錯案: ①“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②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2)糾錯、“ ”:國家還糾正了錯劃右派分子的案件,落實各項政策等3、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4、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 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 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二、改革開放進程㈠對內:經濟體制改革⑴農村改革:實質: 的局部調整;意義:①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②推動了 的改革。(2)城市改革(1984年全面展開)原因:高度集中的 下,政企不分,企業失去活力,阻礙生產力發展;目的: ;主要內容:擴大 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㈡對外開放:1、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2、過程: ①1980年在 、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②相繼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建立 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㈢理論突破①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 ”重大命題。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 的理論, 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③1992年鄧小平 ,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和市場的關系;④1992年中共 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社會主義 體制 按照建立 的思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把 正式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寫入憲法;⑥ 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⑦提出實施 、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等重大戰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世紀發展。⑧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確了全面建設 社會的奮斗目標。⑨2007年,中共十七大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體系提出與構成提出:中共 首次概括提出構成:包括鄧小平理論、 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意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 新的飛躍2.理論的形成與發展(1)鄧小平理論形成時間: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思想精髓:解放思想, 。解決問題: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歷史地位: 1997中共 寫入黨章, 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時間: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解決問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核心內容: ①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③代表中國最 的根本利益。歷史地位:2002年,中共 寫入黨章。歷史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科學發展觀形成時間:2002年,中共十六大。解決問題: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核心內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 。歷史地位:2007年十七大上寫入黨章,2012年十八大上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歷史意義: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成功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堂檢測:1.1981年5月,沈陽市皇姑區3名女青年自謀職業,創辦麥香村個體小吃部,鐵西區也有青年開辦個體鐘表修理部。遼寧省及沈陽市主要領導走訪了這些個體工商戶,對他們給予肯定和鼓勵。這反映了當時( )A.思想觀念得到解放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工業結構發生轉變 D.青年成為改革創新的主力軍2.2018年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指出,我國中小企業具備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這一成就( )A.表明我國現代化建設開啟了新時期 B.體現了政治體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說明現代企業制度激發了國企活力 D.驗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成效3.下圖為新華社記者于20世紀80年代初拍攝的一張珍貴照片——實行包產到戶的安徽鳳陽小崗村帶頭人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這張照片( ) A.體現了土地所有制變革的成效 B.反映了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實現C.釋放了農村政策延續性的信號 D.見證了我國農村小康社會建成4.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歷了15年漫長歷程。1986年,中國正式提出“復關”申請,此后數年談判沒有實質性進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談判的核心問題才迎刃而解。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兩極格局的瓦解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初步形成C.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 D.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5.1981年,北京京劇團實行改革,職工工資只發70%,國家不再負擔大部分福利;劇團演出費用自行解決,演出盈余留存公積金30%,上交劇院10%,其余根據“按勞分配”原則分紅。經過試驗,職工收入明顯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A.非公有資本成為文化建設投資主體 B.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整體改制為企業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發職工積極性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6.專業戶是指我國農村專門從事某種農副業的家庭或個人。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村在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出現的專業戶,帶頭勤勞致富,是農村發展中的新生事物,應當積極支持。這里說的“新”是指它( )A.改變了農村生產主要經營形式 B.引領著土地所有制調整的方向C.反映了農村經濟市場化的趨勢 D.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啟7.浦東新區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家庭中糧食、蔬菜的開支從幾年前的50%降到現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閑食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該地區居民生活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 B.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C.中國入世影響百姓生活 D.經濟特區建設成效顯著8.北京在成功舉辦第11屆亞運會后,正式提出申辦2000年奧運會。經過多次商討,北京奧申委于1992年6月確定并公布了申奧主題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這一口號體現了中國( )A.積極地傳播奧運精神 B.適應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 D.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9.1978年底,中國外貿部長李強在香港公開宣布:“不久以前,我們在對外貿易上,還有兩個禁區。第一,政府與政府之間的貸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國投資不干。最近我們決定把這兩個禁區取消了,基本上國際貿易上慣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边@一轉變( )A.反映了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C.標志著對外開放經濟格局的初步形成 D.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0.如圖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11.如圖為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圖。圖示占比變化反映出( )A.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B.民眾就業觀念的轉變C.計劃管理調控作用的增強D.經濟結構調整的完成12.深圳經濟特區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中舉足輕重。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被仨鴼v史,愈加凸顯出深圳經濟特區的不一般,這個不一般就在于它是( )A.多邊貿易體制主導下的成果 B.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的產物C.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重要成就 D.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試驗田”13.下圖是1978年與1986年北京郊區男戶主職業占比變化情況。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醞釀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C.城鄉之間的差異呈縮小趨勢D.城市產業結構日益完善14.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積極建立待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待業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保險”。這一變化反映了( )A.經濟改革引發失業現象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完善 D.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15.20世紀80年代的上海浦東還是“阡陌縱橫、雞犬相聞”,民間戲言“到上海要擺渡,到農村跨一步”。199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地區的決策。隨后,金融街、科技園區等相繼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下列各項中,關于浦東開發開放的意義,表述正確的是A.標志著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B.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C.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D.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到1979年,集體農業活動的組織方面正發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困的省份,中國領導階層開始了“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到1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的痕跡,也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摘編自《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材料二 全國工業總產值所有制結構圖(改編自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匯編》)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革?這種變革主要針對什么問題?它是否意味著所有制的根本改變并說明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什么變化?它表明所有制轉變的方向是什么?這種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本課小結】30- 2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