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素養目標】1.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取得的成就。2.利用文獻史料、文物史料、歷史地圖,了解隋唐的治亂興衰規律,樹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家國情懷。3.立足時空觀念,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的選官制度的演變并結合相關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趨勢及影響。4.搜集和運用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朝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及作用,并結合所學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我國古代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宰相權力不斷削弱的歷史趨勢。5.通過史料實證認識兩稅法相對于之前賦稅制度的創新之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實行兩稅法是國家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的決策。6.立足于時空觀念角度,認識儒學、佛教、道教的影響及其發展的基本脈絡與趨勢。7.結合文學、書法、繪畫、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和成果,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這一時期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和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8.結合典型事例,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響。9.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這一時期我國文化成就出現的原因。【重點難點】1、重點:(1)隋朝統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2)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3)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所呈現的特征。2、難點:(1)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2)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3)文化繁榮的原因。【階段特征】1.政治:國家分裂,出現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權制度遭到破壞,三省制雛形出現;九品中正制創立,士族勢力壯大。2.經濟:南北經濟差距縮小,江南得到開發;北魏推行均田制。3.科技文化: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三教并立,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書法、繪畫等不斷發展,書法進入自覺階段。【時空坐標】【要點整合】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三大趨勢1.民族交融的趨勢:蜀國發展同南方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吳國當地居民與漢族共同開發江南,東漢以來五胡內遷以及十六國混戰都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朝統一提供了條件。2.江南經濟逐漸得到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屢遭破壞,而江南地區相對穩定。這一時期的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大批南遷,為南方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并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遷的北方人民同南方人民一起,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經濟的較大發展,開始改變我國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農業經濟格局,為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和全國的大一統創造了條件。3.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其中局部統一的有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對北方的三次統一。二、隋唐時期(581—907年)的時代特征1.政治:國家統一,三省六部制確立,科舉制形成并發展;民族交融加強;中央集權加強。2.經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農耕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瓷器大量出口;商品經濟發展,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放松。3.科技文化:政策寬松,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科技領先世界,文化繁榮,促進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三、三省六部制的形成過程與評價1.形成過程朝代 變化 說明秦朝 九卿中的少府下設尚書,主管典籍 為后世尚書省的源頭西漢 漢武帝時設內朝,處理軍國大事,奪三公大權。以原屬于少府的尚書以及中書謁者來轉達表章,溝通內外朝 —東漢 設置尚書臺,統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尚書令在體制上仍然屬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曹操自任丞相,將原隸屬少府的尚書等屬官變為丞相屬官,將內朝官署轉為外朝官署 尚書省建立的開端三國時期 曹丕因尚書權力過大,另設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布詔令 中書省建立的開端魏晉南北朝 晉代,正式有門下省的建制。北朝,政出門下,門下省成為中央重要政治機構 門下省建立的開端隋朝 隋文帝時,中書省負責草擬和發布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其下設六部 三省六部制正式確立唐朝 唐太宗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在政事堂召開宰相會議,三省長官共議國事 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2.對三省六部制的評價(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中央統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被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所沿用。(3)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惡性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時代 選官制度 措施 標準夏、商、西周 世官制 親貴合一、世代相傳 血緣、姻親春秋、戰國、秦 軍功爵制 養士、軍功、客卿 軍功漢代 察舉制 察訪人才、舉薦做官 品德、才能三國兩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門第(后期)隋唐至明清 科舉制 分科考試以成績優劣定取舍 才學發展趨勢 (1)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 (2)選拔方式——由舉薦逐漸發展為公開選拔 (3)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 (4)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單元小結】【單元練習】1.古人評論隋朝大運河:“天下轉漕,仰此一渠”。這反映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 )A.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B.解決當時的邊疆危機C.強化國際文化交流 D.加速隋朝的政權更迭2.《無錫道中賦水車》詠頌:“翻翻聯聯銜尾鴉,犖犖確確蛻骨蛇……天公不念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這里“水車”的使用( )A.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 B.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C.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 D.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3.武則天是學界和社會大眾關注、熱議的歷史人物,墓前的無字碑引得千年評說。唐人史著對其事跡記載比較客觀,宋明以來,在理學思想影響下史家評價逐漸發生變化。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觀認識影響史事客觀評價 B.歷史人物評價永遠難有定論C.多數人的意見更能反映歷史真相 D.時代愈近歷史的評價愈客觀4.隋朝時,政府在黃河沿岸修建了許多糧倉,著名的有興洛倉(今河南鄭州鞏義河洛鎮)、回洛倉(今河南洛陽小李村)、黎陽倉(今河南浚縣大伾山北)、廣通倉(今陜西華陰東北渭河入黃河口處)、河陽倉(今黃河北岸孟縣南)、常平倉(今河南三門峽西)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這些糧倉的設置意在( )A.保障都城的糧食供應 B.發展大運河商品經濟C.加強南北方經濟聯系 D.救濟黃河流域的災民5.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涉及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舉制 C.兩稅法 D.九品中正制6.624年,唐高祖命令儒生徐文遠講《孝經》,佛門弟子惠乘講《般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證,唐朝初年( )A.思想一統 B.佛道主導 C.儒學式微 D.三教并行7.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 B.北方人口南遷并帶去先進生產技術C.江南人民開始從事農耕生產 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