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教傳媒27世紀載自元好時光DANYUAN HAO SHIGUANG專題突破鏈小碎步也可貝光筆萬女專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與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比較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二者的相關內容可用如下表格比較記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名稱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議共同綱領通過時間1949年1954年制定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性質職能臨時憲法國家的根本法專題2社會主義道路的有益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中央政府的領導下,我國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在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探索實踐“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分散經營的狀況,滿足不社會主義基本制背景后,我國工業基礎薄弱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度已經建立時間1953一1957年1953-1956年1956年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分析了當時國內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的主要矛盾,指出內容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了黨和人民的主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改造要任務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配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173本資料為出版資源,盜版必究!北教傳媒27世紀載自DANYUAN HAO SHIGUANG續表探索實踐“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中共八大的路線結果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未能堅持下去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中國開始全面的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意義后的面貌,向社會主大規模的社會主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義工業化邁進義建設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專題3農業合作化與人民公社化的差異農業合作化與人民公社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對農村生產關系進行的兩次重大調整。二者在背景、內容和影響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1)從背景和原因看:①1953一1956年,我國在農村開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當時黨和人民面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迫切任務,需要把發展生產力和調整生產關系有機結合起來。要解決上述問題,只有把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實現農業合作化。②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經濟建設問題上“左”的錯誤發展的結果。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以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同時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1958年,全國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2)從過程和內容看:①農業合作化運動按照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經過農業互助組一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一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程實現;其核心內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農民私有制轉變為集體所有制,由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轉變為集體經營。②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大躍進”中一哄而起的,其核心內容是擴大公有化的規模、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其顯著特點是“一大二公”,即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741配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本資料為出版資源,盜版必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