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圖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復習提綱第1課 遼宋夏金的和戰遼、西夏、北宋、南宋、金、元的建立政權建立者稱號民族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遼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契丹族916年1125年上京北宋趙匡胤宋太祖漢族960年1127年東京西夏元昊黨項族1038年1227年興慶金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女真族1115年1234年會寧南宋趙構宋高宗漢族1127年1276年臨安(杭州)元忽必烈元世祖蒙古族1271年1368年大都契丹族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916年,契丹族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契丹改國號為遼.契丹族是鮮卑族的一支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宋朝建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1004年,遼20萬大軍一直攻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宰相寇準主戰,宋真宗也到前線督戰,軍隊士氣大振,遼軍進攻受挫.1005年,遼宋雙方訂立盟約,史稱澶淵之盟.此后雙反停止戰爭,和平往來長達100年澶淵之盟以后,雙方貿易加強,使者不斷,生產都得到恢復和發展1038年,活動在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鮮卑族的一支)首領元昊正式稱帝,定都興慶,史稱西夏.西夏建立后,注意吸收漢族文化,效仿宋朝政治制度,國勢越來越強,不斷發動對宋的戰爭.后來,宋、夏達成和議,結束了戰爭狀態,雙方進入以友好交往為主的時期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了金朝,定都會寧金滅遼后,轉而進攻北宋.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這一年是靖康元年,史稱“靖康之變”.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稱帝,延續了宋朝政權,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岳飛事跡:收復了大片失地在郾城大戰中,岳飛大敗金軍主力岳飛被宋高宗急令岳飛班師回朝后被秦檜等人以“謀反”罪殺害南宋和金都承受不起連年戰亂.1141年,雙方 訂立和約,規定南宋向金稱臣,以東起淮水、西起大散關為界,以北歸金,以南歸宋.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第2課 經濟重心南移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人口又一次大量南遷.人口的南遷,既增加了勞動力,又引進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有利的自然條件和比較好的社會環境,南方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到了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北方秧馬:用于插秧;牛轉翻車:方便南方水田灌溉;圩田:開墾和水利建設結合的產物占城稻從兩廣推廣到了江淮地區,水稻成為南方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是全國著名的水稻產區“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茶葉、桑、麻等是當時重要的經濟作物,棉花也從嶺南推廣到了江淮流域宋代是我國陶瓷業發展的重要時代.南宋時,景德鎮后來居上,逐漸發展成為制瓷業的中心絲織業的中心在江浙(江西和浙江)和四川,一些地方還出現了獨立經營的紡織業作坊,稱為“機戶”.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紡織業,北宋時傳到福建和兩廣(廣東和廣西)地區,南宋年間推廣到了江南宋代造船業發達,造船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長江兩岸和南方一些城市,都設有造船工場和船塢,還出現了近似輪船的車船宋代商業繁榮超過唐代.杭州作為南宋的都城后,發展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人口超過百萬.成都、鄂州(今武漢)、建康(今南京)等都是當時繁華的大城市.宋代城市的一大變化是打破了以往住宅區和商業區分割的界線商業的發展促進了貨幣的變化.北宋時,四川地區出現了一種用紙印刷的鐵錢代用劵,叫做“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期,政府發行了紙幣“會子”,與金屬貨幣并行使用宋朝政府鼓勵對外貿易,在廣州等地設置了“市舶司”,負責管理海外貿易.與南宋有通商關系的國家達50多個.廣州、泉州和明州是當時的主要貿易港口第3課 宋代的社會生活宋代服裝體現了等級性和不同行業特點.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二色的衣服.一般婦女的裝束為上衣下裙,頭梳高髻,后來流行小袖緊身的衣裝.麻布是最普通的衣料,絲綢主要供富貴人家享用,南宋時,棉布開始流行.北宋末年女子纏足的風氣開始盛行,對婦女的束縛加強了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主要吃米飯;北方人多食羊肉,南方人以豬肉為主.茶和酒是常用的飲料宋代城市居民住房以瓦房為主,農村則多是茅屋,一些大官僚、地主和富商的住宅相當豪華,高腳桌椅板凳已廣泛使用兩宋時期,人們乘坐的交通工具有牛車、驢車、轎子和人力獨輪車等.士大夫出門,一般騎驢或騾子.平民百姓和商人都可以坐轎子城市內設有多處供居民娛樂的場所——瓦舍.瓦舍內設有表演文藝和體育節目的勾欄.城市體育活動也豐富多彩,主要有武術、相撲和各種球類活動宋代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我們今天過的傳統節日那時都有了.宋代的春節叫元旦或是元日,是一年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除夕晚上,人們祭祀祖先,吃年夜飯,“守歲”.燃放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等都是春節的重要和活動北宋開始放爆竹,燃放煙火始于南宋元宵節又叫燈節第4課 元朝的統一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古老民族,隋唐時期的蒙兀室韋就是它的祖先,他們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意思是強大無敵的首領蒙古國建立的意義:蒙古高原長期混戰的局面結束了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元.次年定都大都.元朝的統治中心向南轉移.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軍攻下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南宋丞相文天祥等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元斗爭.不久文天祥被俘,他嚴詞拒絕了元軍的勸降,慷慨就義,表現出崇高的氣節問:文天祥為什么一直受到人們的崇敬?答:因為南宋滅亡后,文天祥在東南沿海一帶堅持抗元斗爭,被俘后他嚴詞拒絕了元軍的勸降,慷慨就義,表現出崇高的氣節元朝的政策和措施:濟上:重農抑商(招撫流民,鼓勵墾荒;在中央設立勸農司,管理全國的農田水利)政治上:實行“行省”制度 中央:設中書省 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西藏:設宣政院(負責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西藏是元朝的一個行政區)澎湖:設巡檢司(加強對琉球的管理)元朝統治者將全國人口分為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蒙古人 第二等級:色目人(蒙古人以外的西北和西域人) 第三等級:漢人(指原金朝統治地區的漢人、契丹人和女真人) 第四等級:南人(指原南宋統治下的各族人) 目的:保證蒙古貴族的統治地位民族融合:不少漢族人遷徙邊疆,與各民族雜居,促進了民族融合大批邊疆民族包括蒙古人遷入中原和江南,加強了同漢族的融合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與漢族人民的長期共同生活,同漢族已沒有什么差別,都叫做“漢人”了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外國人遷入我國,和漢、蒙古等民族長期通婚、雜居,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