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圖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復習提綱第1課 明清專制統治的加強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滅元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朝都城開始設在南京,那時叫應天府,明成祖時期遷到北京.明朝共延續了276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明朝后期,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族,1616年,他建立后金政權.努爾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極(清太宗)即位,1636年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滿洲就是滿族.明朝滅亡后,清軍大舉入關,遷都北京(原在盛京),統一全國皇權的強化:政治上:①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撤銷中書省,讓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了特務組織錦衣衛;實行“廷杖”制度..明成祖(朱棣)時有設立了東廠 ②清朝: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作為處理軍政大事權力樞紐,軍機大臣都是兼職,任命沒有任何保障,辦公的地點僅叫“值房”,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皇帝集權發展到了頂峰)思想上:科舉考試命題只限于四書五經,文章寫成八股文;大興文字獄 (文字獄是廣大知識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議論朝政,說話寫文章小心翼翼,唯恐觸犯了皇帝的忌諱.它是統治者實行思想專政政策的極端表現)第2課 鄭和下西洋明朝時期,把今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叫做西洋.鄭和下西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次數最多)目的:為加強與海外各國友好往來和宣傳國威成功的原因: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配備有航海圖和羅盤針.主觀上,明朝政府大力支持.鄭和有良好的自身條件,博學、機智、勇敢,有伊斯蘭教和佛教兩種身份時間:1405年~1433年次數:7次出發點:劉家港(從劉家港出發,經長江口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 到達的地區: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并且越過了赤道 影響:鄭和遠渡重洋,增進了中國對亞非國家和地區人們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了解,豐富了海外地理知識,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鄭和船隊每到一處,就訪問當地國王和部族首領,贈送大量物品,宣讀皇帝詔書,表達明朝與之通好的意愿.同時與當地居民進行平等貿易,以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金銀寶物換取各國的土特產品,給亞非各國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早在唐代,我國就有人遠涉重洋,到南洋一帶謀生,他們把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手工業品帶到那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去南洋大多是東南沿海的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第3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準噶爾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清之際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帶.康熙初年,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的首領,控制了今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還勾結沙俄.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后來清政府派軍駐守蒙古,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軍政大權,加強了對整個蒙古地區的控制在我國新疆天山以南,生活著維吾爾族.他們信奉伊斯蘭教,明朝以來稱這個地區為“回部”.乾隆時期,回部貴族首領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政府派兵平定,此后,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天山南路的管理,從此天山南北合稱新疆順治帝時,西藏喇嘛教首領五世達賴赴北京朝見,受到隆重接待,并被正式賜予“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康熙帝又冊封了另一位喇嘛教首領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并且規定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1727年(雍正時期),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并監督班禪和達賴繼承人的產生過程.清朝還規定,班禪和達賴的繼承,要報中央政府批準.這些措施有力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也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國家的統一清朝前期,我國疆域北接西伯利亞,西北到巴爾喀什湖北岸,西跨蔥嶺,東北到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包南海諸島第4課 抗擊侵略的英勇斗爭“倭”是我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元朝末年以來,日本的武士、海盜和商人結成武裝集團,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進行走私貿易和劫掠騷擾,被稱作倭寇明朝政府派年輕將領戚繼光到浙江沿海抗倭.戚繼光到達那里后,招募農民和礦工,將他們訓練成一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戚繼光:(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1561年,平定了浙江、福建的倭寇1564年,與明朝軍隊配合,掃除廣東的倭寇1565年,倭患基本解除問:戚繼光取勝的原因是什么?答:⑴抗倭斗爭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事業;⑵戚家軍紀律嚴明、能征善戰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3年康熙帝時,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這對加強和鞏固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防起了重要的作用兩次雅克薩之戰——康熙帝(1685年,1686年)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簽訂了中俄第一個平等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往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俄國,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屬中國.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庫頁島都屬于中國臺灣自古都是中國的領土:三國時期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臺灣,當時臺灣叫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關系隋朝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臺灣了解當地情況,當時臺灣叫流求,此后臺灣的大陸人日漸增多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這是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康熙帝統一臺灣,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第5課 清朝的閉關鎖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原因:①清政府把農業看成是國家的根本大計,不重視民間工商業的發展,雅閣限制對外貿易 ②清朝統治者保守自大的思想很嚴重,認為自己是天朝大國,其他國家都是蠻夷小邦,對別國的長處視而不見 ③清政府害怕殖民者前來侵犯,也害怕中國人民出海結聚反抗,于是,就實行限制與國外往來的閉關鎖國政策貿易港口:清初 統一臺灣后 1757年 1840年嚴禁 放松 嚴禁澳門 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 廣州明朝初年,為了隔離東南沿海的抗清武裝,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嚴禁商民出海貿易.同時對西方商船也給予嚴格限制,大小船只不得超過25艘清朝統治者看不到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性,把西方的發明創造稱為“奇技淫巧”,拒絕引進吸收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和結果:清政府的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嚴重阻礙了我國與世界的聯系,妨礙了我國的對世界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吸收,阻礙了中國經濟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這種政策的長期推行,進一步導致了國家的閉塞,也使中國的社會發展長期處于停滯狀態,在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大大落伍于世界問:“清帝國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勝過鄰船的地方,只是它的體積和外表——馬戛爾尼對中國的印象”說明了什么?答:說明了清朝政府只是擁有龐大領土,而在科學技術、經濟、軍事技術諸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