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素養目標】
1.結合清朝中樞機構的變化,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清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影響。
2.結合清朝鞏固國家統一、平定叛亂、反對外來侵略的史實,了解清朝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從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3.結合清朝中期的內外矛盾,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世界的變化及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重點難點】
1.重點:清初加強君主專制、經略邊疆的史實。
2.難點: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思維導圖】
【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一)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
(二)君主專制強化
1.實行奏折制度
(1)奏折制度的形成: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
(2)特點:迅速、機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2.設立軍機處
(1)概況:雍正時,在皇帝寢宮旁邊設立。
(2)職責: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
(3)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3.制造文字獄
(1)目的:嚴密控制思想文化。
(2)影響: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
特別提醒 表面看軍機處為“隱然之政府”,實際上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上傳下達,完全聽命于皇帝,軍政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軍機大臣任免也無制度上的規定,完全出于皇帝個人意志,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知識拓展 軍機處的特點 (1)辦事效率高: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后,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減少了中間環節,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辦公地點位于皇宮內,不易受外界干擾。 (3)機構簡單,人員少:軍機處只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二職。
圖解歷史 清代中樞機構示意圖(軍機處設置后)
二、疆域的奠定
(一)經略邊疆的措施
東南:經略臺灣 (1)1662年, 鄭成功 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 (3)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東北:反擊沙俄 (1)17世紀中葉,沙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 (2)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談判 (3)1689年,中俄簽署《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西北:平定叛亂 (1)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2)乾隆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3)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 (4)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西南:直轄西藏 (1)冊封達賴和班禪 (2)1727年,開始派遣 駐藏大臣 ,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中央機構及政策 (1)專設 理藩院 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2)采取 因地制宜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
(二)清朝的版圖與區劃
1.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
2.管理: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思考點 (教材P85)
思考角度 一是對比清朝疆域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二是對比清朝、元朝和明朝的疆域,通過兩次對比得出結論。
提示 元朝疆域遼闊,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顯收縮,對東北、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控制比較薄弱,這種情況到了清朝才有所改變,不僅版圖有所開拓,而且在邊疆地區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統治。
三、統治危機的初顯
(一)內部危機——農民起義不斷
背景 (1)清朝人口膨脹迅速; 資源危機 日益顯露 (2)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
表現 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白蓮教大起義持續了十年
(二)外部危機——閉關鎖國的后果
背景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
概況 (1)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 十三行 ”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2)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 (3)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
影響 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圖解歷史 清朝的危機
知識拓展 統治危機初顯的原因 (1)政治:官僚政治的腐敗;土地兼并、貧富矛盾尖銳;閉關自守導致閉目塞聽。 (2)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重農抑商政策不利于新經濟因素的進一步發展;人口劇增導致資源危機顯露;沉重的地租剝削和繁重的賦役負擔。 (3)思想:妄自尊大,天朝上國思維不利于創新。
互動探究·關鍵能力
探究點 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鄭成功
荷蘭無時不垂涎臺灣,如果他們乘機再次占領臺灣,一定會窺視內地。他們的戰艦精良堅固,天下無敵,沿海各省肯定難以安定。
——據施瑯《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譯文
讀史 史料一反映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決心和施瑯提出加強對臺灣管轄的建議。
問題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收復臺灣后,清政府是如何加強對臺灣的管理的。
[答案]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史料二 辛卯,噶爾丹入犯烏珠穆秦。……癸卯,上(指康熙)親征①……壬戌……(噶爾丹)登孟納爾山,望見黃幄網城,大兵云屯,漫無涯際,大驚……棄其廬帳宵遁。……上率輕騎追之。……大敗噶爾丹于昭莫多②……噶爾丹以數騎遁。
——摘自《清史稿》
讀史 ①點出了該事件的起因及主要人物;②指明了這次事件的結果。
問題2:史料二記述了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最終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后來清朝設置什么機構管轄該地區?
[答案]歷史事件:康熙帝率軍親征,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成果:清軍在多次戰役中打敗噶爾丹及其后繼者,平定了叛亂,維護了西北邊疆地區的穩定。
機構:伊犁將軍。
史料三 清政府在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主要內容有:駐藏大臣督辦西藏事務,地位與達賴、班禪平等;達賴、班禪的轉世必須由駐藏大臣監督,用清朝頒發的金瓶抽簽決定;達賴、班禪的坐床典禮,也由駐藏大臣主持;等。
讀史 《欽定藏內善后章程》是清朝治理西藏地區的重要依據。波浪線部分說明了駐藏大臣在西藏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
問題3:據史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清政府是如何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的。
[答案]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確立金瓶掣簽制度;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
【知識拓展】
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1.主要方式
軍事進攻 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天山南路維吾爾族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與“三藩之亂”。1683年進軍臺灣
設立機構 設伊犁將軍、臺灣府等
款待回歸 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后,乾隆帝接見渥巴錫,并且將其部安置
冊封封號 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改土歸流 清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管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2.特點:平叛與加強聯系相結合;禮遇與軍事、行政管理相結合;反抗外來侵略。
3.影響
(1)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族人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邊疆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
(2)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成為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本課小結】識聯網
【鞏固練習】評價檢測·課堂達標
1.清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形成了密折奏事制度。對這一制度認識正確的是( )
A.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B.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C.大大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D.提高了決策效率,避免了決策失誤
[解析]密折奏事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故選A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排除B項;C項中“大大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說法不當,排除;密折奏事制度并不能避免決策失誤,排除D項。
2.有學者指出,清代軍機處“事無不總,名實實不相符”,且“相沿百余年不改”。“相沿百余年不改”主要是因為軍機處( )
A.軍機大臣由皇帝親信組成 B.能極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具有分化事權的制度優勢 D.符合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
[解析]由材料“事無不總,名實實不相符”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名義上相當于“事無不總”的宰相,但沒有真正實權,僅是跪受筆錄,符合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所以能在清朝“相沿百余年不改”,D項正確。
3.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船200余艘,從銅山向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據此可知,施瑯的軍事斗爭( )
A.捍衛了國家主權 B.促進了臺灣的經濟開發
C.維護了國家統一 D.實現了清朝版圖最大化
[解析]從材料可知,施瑯通過軍事斗爭,最終使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臺灣被收復,從而維護了國家統一,故C項正確;清軍收復臺灣屬于內政而非外交,因此不屬于捍衛國家主權的行為,故A項錯誤; 材料信息沒有涉及經濟發展,故B項錯誤;施瑯的軍事斗爭并沒有使清朝版圖最大化,故D項錯誤。
4.下面疆域結構圖反映的朝代是( )
A.漢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故D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乡市| 鹤庆县| 徐水县| 翼城县| 伊金霍洛旗| 弥勒县| 临西县| 都匀市| 五莲县| 海阳市| 香港| 平远县| 连江县| 平乐县| 新宾| 灵寿县| 石家庄市| 江油市| 庄河市| 滁州市| 璧山县| 榆中县| 临湘市| 武鸣县| 揭东县| 平阴县| 长岛县| 蓬莱市| 图们市| 安平县| 宁南县| 谷城县| 开化县| 高安市| 石屏县| 灵武市| 昭平县| 潮安县| 柘荣县| 文安县|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