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程標準】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了解這一時期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素養目標】1.了解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及當時世界形勢,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2.了解陸王心學和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明清思想領域的新變化。3.了解明清時期的科技、小說與戲曲成就,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增強文化自信。【重點難點】1.重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2.難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一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 (1)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2)江南等地區農業的 多種經營 日益興盛,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業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商業 貨幣 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幫 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徽商、晉商市鎮 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知識拓展 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原因及對晚明經濟發展的影響 (1)原因:新航路的開辟以及對美洲殖民地的掠奪;西方對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的大量需求;中國自然經濟對西方商品的抵制作用,在中西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 (2)影響:促進了商業發展、市場擴大和農業與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促進了賦稅制度的改革;滿足了國內對貨幣的需求,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壟斷被打破,集權統治被削弱。(二)局限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性優勢。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二、思想領域的變化(一)明朝中后期1.背景:商品經濟發展,專制統治壓制、阻礙社會轉型,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2.陸王心學(1)代表人物:王守仁。(2)主張:以“ 致良知 ”為核心理論;“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3)評價: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3.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圖解歷史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關系(二)明末清初1.黃宗羲嚴厲抨擊 君主專制 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2.顧炎武、王夫之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顧炎武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知識拓展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未能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原因 (1)經濟:重農抑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且脆弱,進步思想的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2)政治:高度強化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壓制,進步思想的發展缺乏政治基礎。 (3)思想文化:禮教綱常嚴厲,推行文化專制,阻礙了進步思想的傳播,使其發展缺乏思想文化基礎。 (4)國人風貌:人們深受禮教綱常的禁錮難以接受新思想,使進步思想的發展缺乏群眾基礎。知識歸納 正確認識明清之際進步思想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戰儒學正統地位,提倡個性,批判專制,否定君主專制等,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明末清初思想家雖具有進步性,但始終未突破傳統思想的桎梏。三、小說、戲曲與科技(一)小說1.背景:城市 商品經濟 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2.成就時間 作者 作品 評價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滸傳》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明中期 吳承恩 《西游記》 神話小說的杰作清中期 吳敬梓 《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的杰作清中期 曹雪芹 《紅樓夢》 我國古典 現實主義 文學的高峰,享譽世界的名著知識拓展 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工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壯大了市民階層,形成了要求表現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廣大讀者群。 (2)傳統的宋元話本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得到繼承與發展,推動了通俗文學的發展。 (3)社會識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層文人從事小說創作。 (4)印刷術不斷完善,書坊迅速發展。 (5)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強,使一些文人對現實進行批判。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二)戲曲1.戲曲創作:明清戲曲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清朝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等。2.代表劇種(1)昆曲: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昆曲長期流行。(2)京劇: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三)科技1.明朝后期重要科技著作(1)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分別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農學、工藝學的相關知識。(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2.西學東漸(1)明朝后期:意大利人利瑪竇等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來華,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 西方科技知識 。(2)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政府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思考點(教材P91)思考角度 小說主人公的變化是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的,尤其受經濟發展的影響,需要結合當時的商業經濟發展來分析。提示 文學創作往往是現實的鏡子。小說主人公形象的平民化是當時城市商品經濟發展,城鎮繁榮,思想領域等諸多方面變化的反映。概念闡釋 西學東漸 明代萬歷年間,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傳教士在傳播天主教教義的同時,也傳入大量科學技術。但此時的西學傳入,以傳教士和一些中國人對西方科學著作的翻譯為主,當時對中國的影響也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方面,由于只在少數的士大夫階層中流傳,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宮,沒有能夠很好地普及。互動探究·關鍵能力探究點一 明清時期經濟新現象及制約因素史料探究史料一 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比,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①的推廣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②,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③。——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讀史 ①②③反映了與前代相比,明清時期農業的發展情況。但需注意這一發展相對有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占主體地位,嚴重限制了社會財富積累和商品生產的擴大。問題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農業發展的特點。[答案]農作物品種增加;經營方式多樣;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加強;等。史料二 明萬歷蘇(州)民無積聚,多以絲織為生①。東北半城皆居機戶,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②。有他故,則喚無主之匠代之,曰喚代。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摘編自施建中主編《中國古代史》讀史 ①說明絲織業在當時的蘇州百姓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②說明當時已經出現新的生產關系。問題2.根據史料二概括明代蘇州地區絲織業出現的新現象。這些現象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方式發生的本質變化是什么?[答案]新現象: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絲織業興起;出現了早期資本家和早期雇工;生產分工更加細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本質變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史料三 明清時,唐宋以來被稱作“草市”的新型市鎮得到充分發展。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市鎮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過數十里。一些市鎮的規模與居住人口都超過府縣治所,這些市鎮充斥著牙行、布行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的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讀史 波浪線部分用數據體現了明清時期江浙地區市鎮的發展狀況。問題3.根據史料三,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特點。[答案]以工商業活動為主要功能(經濟功能加強);輻射范圍廣,分布密集;與周邊農村聯系密切。史料四 (乾隆時人說)近日富商巨賈,挾其重資,多買田地①,或數十頃,或數百頃。——摘自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據史料記載,明神宗派出大批稅監到各地橫征暴斂,幾乎是“無物不稅,無處不稅,無人不稅”,造成“商賈斷絕,城邑罷市”;清朝“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腳之稅”,正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②。讀史 ①主要反映了清朝商人資本的投資方向;②主要說明明清統治者橫征暴斂,加重征稅。問題4.根據史料四,分析明清時期新型經營手段緩慢發展的原因。根源何在?[答案]原因:地主和商人大量買房置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政府設置關卡,征收重稅。根源: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探究點二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史料探究史料一 前三代,吾無論矣;后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摘自李贄《藏書》讀史 《藏書》是明代李贄所作,在《藏書》中,李贄對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學教條進行抨擊,而對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贊賞。波浪線部分說明李贄反對盲目尊崇孔子。問題1.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李贄思想的主要特點。[答案]主要特點:追求個性自由、反對迷信孔子的思想,具有反傳統、反權威的特點。史料二 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摘自黃宗羲《原君》讀史 《原君》是一部具有啟蒙性質的批判君主專制,呼喚民主政體的名著,波浪線部分是指天下人為主人,君主為客人,君主一生所努力做的事,都應該是為了天下。問題2.概括史料二中黃宗羲的主要觀點。他認為君主的主要職責是什么 [答案]觀點:抨擊君主專制。職責:應當是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使“天下為主,君為客”。史料三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顧炎武讀史 史料三實際上指出了顧炎武主張的治學之道即為明道、救世。問題3.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是什么?他的學術實踐在當時有何意義?[答案]治學目的:經世致用。意義:批判空談,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知識拓展】一、明清時期的經濟新現象農業 (1)高產農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2)農業生產結構發生變化,經濟作物品種繁多,農業生產商品化趨勢加強手工業 (1)民營手工業各行業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紡織、榨油、制瓷等行業出現工場這一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自由雇傭勞動 (2)民營手工業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并占據主導地位商業 (1)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2)工商業市鎮進一步發展 (3)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出現,如徽商和晉商二、制約明清時期新型經營手段發展的主要因素市場因素 農民貧困,購買力低;“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很難形成海外市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資金因素 重農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政策因素 重農抑商政策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這都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政治因素 專制集權統治和傳統綱常禮教阻礙著社會結構的更新、變革三、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及表現特點 表現反傳統、反教條 李贄指出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童心說”等理論提倡“經世致用” 主張為學應求務實,致力于社會變革,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黃宗羲提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這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本課小結】網【鞏固練習】檢測·課堂達標1.今天,我們餐桌上的很多食物并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貨”,而是從遙遠的美洲大陸引入的。下列有關明清時期新作物輸入中國的表述正確的是( )A.都是從海路進入東南沿海的 B.中國人口增長促進了新作物輸入C.新作物取代粟、稻居主導地位 D.推動了一年兩熟的復種制的普及[解析]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增加,這為新作物的輸入提供了基礎,故選B項;美洲農產品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及路線傳入中國的,并不都是通過海路,排除A項;新作物并未取代粟、稻的主導地位,排除C項;宋朝時,一年兩熟的復種制在南方地區已經普及,排除D項。2.《嘉慶江寧府志》記載:“(清政府規定)機戶不得逾百張,張納稅當五十金,織造批準注冊給文憑,然后敢織。”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封建制度阻礙新的生產關系發展 B.政府管理嚴密規范C.商幫出現使棉紡織業步履維艱 D.國家稅收來自機戶[解析]清政府限制民間織戶的織機數量,而且要求“張納稅當五十金,織造批準注冊給文憑,然后敢織”,這種限制不利于民營紡織業的發展,而此時的紡織業中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因此政府的規定不利于新的經濟因素的成長,即封建制度阻礙新的生產關系發展,故A項正確。 材料并未強調政府管理嚴密規范,故B項錯誤。商幫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出現有利于紡織業的發展,故C項錯誤。 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3.“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首詩可以用來反映( C )A.孟子的“仁政”學說 B.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C.王陽明的“心學” D.朱熹的天理論[解析]由材料“萬化根源總在心”可知,此詩反映的是“心”是萬物的本原,由此判斷該詩可以用來反映陸王心學,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