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素養目標】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的分布,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2.結合考古發掘成果,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3.搜集甲骨文、青銅銘文等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在研究早期國家起源中的作用。4.了解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重點難點】1.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2.難點: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問題導學】1.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特征?①漁獵采集 ②學會用火 ③群居生活2.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特征?①使用陶器 ②從事原始農業 ③飼養家畜 ④修建村落 ⑤定居生活3.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文化?①黃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彩繪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蛋殼陶)②長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水稻、養蠶繅絲);晚期:良渚文化(玉器、祭壇、神廟)③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玉器、祭壇、神廟)4.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會,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分化。5.中華文明起源特征?分布廣泛、多元一體;發展趨勢:多元一體。6.王位世襲制確立的標志?啟繼承王位,標志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7.商朝的國家管理制度?內外服制。8. 分封制的目的?對象?①目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②對象:同姓親族(主體),功臣,古帝王后代。9.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繼承制。10.宗法制與分封制的作用?①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②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分配與繼承方面的沖突和矛盾③擴大統治范圍,促進文化傳播④消極:引起地方割據,促使西周滅亡。11.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①神權與王權相結合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最高行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12.商周經濟概況?①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②土地經營方式:井田制③農業工具:木石骨蚌,青銅極少。④手工業:青銅鑄造【重點探究】1.中國是遠古人類起源的重要起源地。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你能指出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嗎?答案提示:通過課文和《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得出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中國早期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廣泛。2.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 ) 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 答案提示:關于啟繼位的不同說法目前還不能確定孰是孰非,這反映了從公天下的禪讓制到家天下的世襲制轉變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根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禹先舉薦培養了皋陶,因皋陶早卒,禹又舉薦益作為接班人說明禪讓制在禹的時代仍有很大影響,他還不敢明目張膽地將位置傳給啟。《戰國策》以及《史記》中關于啟和益、有扈氏的沖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說明這一轉變并非理想化的風平浪靜。3.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答案提示:商朝是中國早期國家,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達到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 ——《尚書·酒誥》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尚書·梓材》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樣的思想觀念?有什么歷史意義?答案提示:這兩則材料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從重神觀念向重人觀念的轉變,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民的重要性,這一轉變對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的產生有重大影響。孔子、孟子的“仁”與“仁政”思想,以及歷代以民為本、民為邦本的呼聲,在治國理政上發揮出積極作用。中國歷史上國家治理比較好的時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視的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