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課標要求】1.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3.認識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發展和世界形勢變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素養目標】1.結合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明朝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和制度創新。2.結合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朝對西藏和東北的治理,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3.了解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和荷蘭侵占臺灣等史實,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4.通過對明清易代史實的分析,從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明朝在國家治理上的成敗得失及其對歷史的啟示。5.結合清朝中樞機構的變化,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清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影響。6.結合清朝鞏固國家統一、平定叛亂、反對外來侵略的史實,了解清朝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從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7.結合清朝中期的內外矛盾,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世界的變化及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8.了解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及當時世界形勢,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9.了解陸王心學和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明清思想領域的新變化。10.了解明清時期的科技、小說與戲曲成就,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增強文化自信。【重點難點】1.重點(1)識記明、清政權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明朝的民族政策,海疆危機。(2)清初加強君主專制、經略邊疆的史實。(3)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2.難點(1)明朝政治體制變化;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異同。(2)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3)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時空構建】構建時空【階段特征】階段特征【單元要點】合歸納一、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1)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選官制度等體現了繼承,內閣和軍機處的設置體現了發展。(2)專制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丞相、實行八股取士、設立軍機處等方面。(3)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2.影響(1)有利于維護和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2)使皇帝的決策更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助長了官場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3)嚴重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明清時期未能實現社會轉型的原因1.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絕對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非常脆弱,商業資本尚未從傳統小農經濟中徹底分化出來。統治者固守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2.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成為阻礙中國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3.思想文化上:傳統儒家思想仍占據統治地位,明清進步思想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4.對外關系上:封建政府實施閉關鎖國政策,人為割斷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使中國喪失了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機。三、明清時期社會發展新變化的表現1.經濟: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國性市場,大批商業性市鎮出現,在此基礎上,明朝后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2.思想: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產生,以黃宗羲、顧炎武等為代表,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要求。3.文化:反映市民階層文化需要的文學、繪畫和書法作品涌現,在藝術上更加追求個性,具有一定的反傳統、反封建的色彩。4.對外交往: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量大幅增加,玉米等高產農作物傳入中國,大批傳教士來華,將一些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帶入中國,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四、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和意義1.條件(1)國力方面:明朝國力雄厚,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條件。(2)交通、造船技術進步等:海船建造技術與航海技術大為提高,指南針廣泛使用,天文、地理知識不斷積累,為鄭和遠航提供了科學技術條件。(3)政府的支持:明成祖遠播明朝國威的需要。(4)個人因素:鄭和本人的航海經驗、勇敢精神、組織才能等是鄭和下西洋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2.意義(1)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的航海活動中,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2)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3)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于探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單元小結】知識框圖【單元練習】1.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權傾朝野,“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人們“只知有太監,不知有天子”。這從本質上反映出明朝( )A.皇權已被嚴重削弱 B.君主專制更趨強化C.統治模式嚴重異化 D.內閣制度名存實亡[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宦官的權力來自皇帝,因而宦官專權體現了皇權的高度集中,所以B正確;明朝皇權是不斷加強的,而不是被嚴重削弱,故A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君主專制強化,“統治模式嚴重異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錯誤;“內閣制度名存實亡”與材料主旨不符,故D錯誤。2.“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動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此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屬于典型的和平友好的朝貢貿易。材料中“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是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故C正確。 張騫通西域推動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排除A。 鑒真東渡沒有大規模的艦隊,戚繼光抗倭屬于抗擊侵略,B、D明顯不符合題干主旨,均排除。3.清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形成了密折奏事制度。對這一制度認識正確的是( )A.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B.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大大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 D.提高了決策效率,避免了決策失誤[解析]密折奏事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故選A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排除B項;C項中“大大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說法不當,排除;密折奏事制度并不能避免決策失誤,排除D項。4.有學者指出,清代軍機處“事無不總,名實實不相符”,且“相沿百余年不改”。“相沿百余年不改”主要是因為軍機處( )A.軍機大臣由皇帝親信組成 B.能極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具有分化事權的制度優勢 D.符合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解析]由材料“事無不總,名實實不相符”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名義上相當于“事無不總”的宰相,但沒有真正實權,僅是跪受筆錄,符合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所以能在清朝“相沿百余年不改”,D項正確。5.今天,我們餐桌上的很多食物并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貨”,而是從遙遠的美洲大陸引入的。下列有關明清時期新作物輸入中國的表述正確的是( )A.都是從海路進入東南沿海的 B.中國人口增長促進了新作物輸入C.新作物取代粟、稻居主導地位 D.推動了一年兩熟的復種制的普及[解析]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增加,這為新作物的輸入提供了基礎,故選B項;美洲農產品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及路線傳入中國的,并不都是通過海路,排除A項;新作物并未取代粟、稻的主導地位,排除C項;宋朝時,一年兩熟的復種制在南方地區已經普及,排除D項。6.“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這首詩可以用來反映( C )A.孟子的“仁政”學說 B.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C.王陽明的“心學” D.朱熹的天理論[解析]由材料“萬化根源總在心”可知,此詩反映的是“心”是萬物的本原,由此判斷該詩可以用來反映陸王心學,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