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同步備課學案-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同步備課學案-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課標要求】
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知識概況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中華文化的起源
(1)中華文化植根于農業文明(祭祀社稷)
(2)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多元: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與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中原: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夏商西周:青銅文明
①代表文化與思想:
“敬天保民”思想、禮樂制度、“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②發展原因:
國家建立,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文字的產生與發展
③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2)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a.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出現大變革,面對禮崩樂壞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化進行多方面闡述。
b.內容:儒家文化核心形成。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頭
c.影響: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是時代大背景,具體表現在:
1.經濟上,社會生產力發展,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漸瓦解,諸侯紛爭,奴隸制漸趨瓦解、封建制逐漸確立;
3.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
在后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孔子思想被尊崇、長盛不衰。原因是什么呢?
1.自身優勢: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和穩定社會秩序;
2.適應時代:經改造后適應了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
3.體系開放:吸取其他思想的精華而與時俱進進行調整;
4.政治支持:歷代統治者的推崇;
5.儒學家的貢獻:儒學家的改造和發展。
百家爭鳴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1)“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莫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2)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爭鳴”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5)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中國2000本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他們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3)秦漢:一統帝國與文化統一
①表現:秦朝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推崇法家學說。
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和文化主流。
②影響: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4)魏晉到唐朝:
a.背景: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教交匯融通的景象
b.魏晉:玄學盛行
c.隋唐:佛學繁榮,刺激儒學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西漢時期——官方哲學(董仲舒新儒學)
1.背景
(1)漢初的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
(2)儒家學者整合出了一整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
(3)漢武帝即位后,進一步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
2.內容
(1)推崇“大一統”,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
(2)主張“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神化并限制皇權。
(3)施政以德為主,以刑輔德,并提出三綱五常的儒家人倫道德標準
3.特點:以儒學為基礎,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結合、互相滲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經學化、政治制度化。從此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宋元:
宋朝理學
1)背景: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形成。
2)代表人物及主張
①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②陸九淵: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影響: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宋元時期:科技文化繁榮
理學
1.背景
(1)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迅速傳播,信徒眾多,儒學的發展逐漸出現危機。
(2)唐宋時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彌漫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3)唐宋儒家學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學體系得到了豐富和更新。
(4)宋代君主大倡重視氣節,及重文輕武之政策,理學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乎時勢。
2.宋明理學的特點是什么?
(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學的突出特點是思辨性,傳統儒學經理學家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
(2)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學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
3.宋明理學產生的影響
消極:
(1)成為統治階級禁錮人民思想,加強專制統治的工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2)其所宣揚的禮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為勞動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鎖。
(3)“存天理,滅人欲”思想,扼殺了人的自然欲求。
(4)等級觀念,重男輕女,重禮輕法,輕視自然科學,輕視個體自由,等等。
(5)實質是用儒家倫理道德為封建專制統治辯護。
積極:
(1)宋明理學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有著積極影響。
(2)具有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意識。
(3)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4)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立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6)明清: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折
①明中期:陸王心學
王守仁: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學說。
②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
a.代表人物: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b.主張: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③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明清時期新思想出現的背景
①政治:君主專制強化,吏治腐敗,社會矛盾空前尖銳
②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③階級:工商業者隊伍擴大
③思想:理學僵化、文化專制束縛人們思想;西學東漸
三位思想家的主張,都是儒家思想活躍的表現,這是共同之處。那么這些主張有何不同之處呢?
黃宗羲:側重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早期民主思想;
顧炎武:側重經世致用的學風;后人歸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主張;
王夫之:側重思維方法,唯物思想;樸素辯證法。從哲學領域系統批判宋明理學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特點:
1.反傳統、反教條。
2.反對君主專制制度。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關注現實,經世致用。
5.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評價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積極性:
1.構筑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2.其思想,對近代民主思想產生一定影響;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4.“經世致用”的學風和愛國的優良傳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局限性:
1.內容上: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未提出新的社會方案;
2.地位上: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宋明理學的主流地位;
3.影響上:未能使中國實現社會轉型,影響有限。
為什么中國的民主批判思想沒能實現社會的轉型?
(1)政治:專制集權制度壓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政治基礎。
(2)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缺乏有力的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專制,阻礙早期民主想的傳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礎。
(4)現實:人們深受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眾基礎。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演變產生的影響
1.政治方面:“大一統”思想有利于鞏固中華民族的統一,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在今天更是有著現實意義。
2.經濟方面:儒家強調加強道德修養,有助于促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正常、有序的進行。
3.教育思想方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更要成為“君子”,對我國當代人才的培養有積極作用。
4.道德修養方面: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7)近代: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1)背景:鴉片戰爭爆發后,西方列強的侵略。
2)表現
①新文化運動,使民主與科學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中外史綱上】
②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知識歸納:在古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儒家思想兼容別派學說的幾次大發展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是戰國時期的荀子,將儒家和法家相結合,提出禮法并施、以禮教為主的主張;
第二次是西漢的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道、法、陰陽等各家學說相糅合,提出了新儒學;
第三次是宋明時期的朱熹和王守仁等人,將儒家思想與佛道思想相融合,提出并發展了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將儒學發展到哲學化階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1)政治: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科舉制發展完善。
(2)經濟:自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奠定物質基礎。
(3)思想文化:統一的文化政策,儒家主導地位的確立,中華文化具有繼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4)教育:書院等古代教育機構保持了文化傳承的連續性。
(5)民族關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地理上:位置相對隔絕,為中華文明獨立連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重視以人為本(倫理觀)
代表:周公:敬天保民,禮樂制度;孔子:仁者愛人,
2.體現到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政治觀)
孔子:統治者順應民意,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管子:順應民意;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代表:
①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響:他們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家國觀)
代表:
孔子、孟子、墨子:以天下為己任
傳統文人士子的價值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5.崇德尚賢,天下為公(價值觀)
表現:
①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④孟子:“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6.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生觀)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
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7.和而不同(處世觀)
孔孟:人性美德,“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
(1)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2)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3)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4)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5)連續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 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當堂達標
一、選擇題
1.孔子強調統治者要為政以德,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這體現了孔子的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  )
A. 以德服人 B. “仁” C. 克己復禮 D. 仁政
【答案】B
2.《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由此判斷該作者應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朱熹 D. 王陽明
【答案】D
3.明清之際,有一位思想家,他發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呼喚。梁啟超將這句話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顧炎武
【答案】D
4.北宋大儒張載是理學創始人之一。他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A. 理學家具有加強君主專制的要求
B. 反映了理學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C. 體現了學者對“大同世界”的追求
D. 理學禁錮了人們追求個性的思想
【答案】B
5.李大釗在《民彝與政治》中指出:“民與君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則國民死,專制生則自由亡。”與材料相對應的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  )
A.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B.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C.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D.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崇阳县| 海伦市| 沁阳市| 通山县| 宁明县| 宣威市| 永川市| 政和县| 明水县| 扎赉特旗| 晋江市| 墨江| 吴忠市| 正蓝旗| 余干县| 怀化市| 东城区| 湄潭县| 苏尼特右旗| 雅安市| 城口县| 辰溪县| 颍上县| 铜鼓县| 罗源县| 额尔古纳市| 平湖市| 九台市| 道孚县| 新野县| 武清区| 延庆县| 易门县| 通河县| 舞钢市| 贺州市| 岳西县| 淮安市| 保定市|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