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知識概況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傳入中國(1)發展歷程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時期,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宋明時期,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在國本土文化的強大抗拒力面前,佛教文化表現出驚人的調適性,即積極依附融合本土文化思潮,改變自身面貌,以適應中華文化的生態環境。(1)兩漢時期,中國或行神仙方術,當時來華的譯經家也便風云星宿、圖讖運變,莫不鉆習。(2)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3)佛教不僅在義理佛教一支上積極附會、迎合士人喜好,而且在民俗信仰佛教上也積極依附中國民間習俗。(4)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學、傳教方式的同時,也在政治理論上竭力迎合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佛教本土化的原因(1)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2)佛教在一定時期有利于鞏固統治,得到統治者的支持。(3)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思想長時間的交流與融合。佛教興盛的危害及應對危害:寺院經濟不利于國家的賦稅徭役;出世態度有悖于儒家倫理綱常;佛門成為避稅斂財之地;士兵官吏浮于人事;寺廟奢侈,僧侶不檢。應對: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滅佛,毀寺廟、遣僧侶、收田畝。佛教遭受較大打擊。佛教對中國的影響積極: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豐富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推動了儒學的發展。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③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豐富了中國建筑藝術風格。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④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消極: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1)早期——明末清初背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在宗教改革的沖擊下,天主教努力擴大影響;西方近代科學興起;西學東漸。內容: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②《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對中國的影響:①明末,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②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2)全面開始——鴉片戰爭以后學器物背景:19世紀中葉,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內容: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西學傳播的渠道大大增加:a.新式學堂: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b.留學教育: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c.譯書機構: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官成立,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 。影響: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學制度內容:①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②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學思想內容:①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倡導者們,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②十月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文化的特點(1)伴隨列強的入侵而引發,具有被動性,以救亡圖存為宗旨。(2)西學的傳播渠道廣泛:建立新式學堂;翻譯西學書籍;傳教士和留學生(先進知識分子)的宣傳。(3)學習的內容逐漸深入。(4)學習階級、階層廣泛:地主階級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資產階級維新派:君主立憲;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共和;先進民主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西學傳播影響深刻:西學的引進既沖擊了傳統學術,也沖擊了封建文化體制,豐富了中華文化,促進了國人的覺醒;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運動、革命運動。中國近代核心價值觀發生的變化及其原因(1)變化:由儒家思想一統天下到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西方文化及其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三種價值觀共存;由三綱五常逐漸向人權、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博愛等轉變。(2)原因:①新的生產關系、新的階級產生和發展,舊的生產關系、舊的階級依然存在,使中國成為一個生產關系和階級結構復雜的社會。②西方價值觀的沖擊。③中國有識之士對傳統價值觀的反思。④思想文化運動和政治運動的推動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文化向近代轉變的表現(1)思想上:由維護封建禮教轉變為批判禮教;由壓抑人的個性轉變為重視人的個性;由為專制統治服務轉變為適應民主政治;由重等級秩序轉變為重自由平等。(2)文化上:推動中國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化,新文化運動通過反省激活了傳統文化,如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學術殿堂等;在中西文化結合的基礎上發展新文化,如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東南亞的影響:(1)文化:①漢字:公元前4世紀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②儒學: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③佛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2)制度:①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②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③越南: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3)其他: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4)移民:①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②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③鄭和下西洋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對歐洲的影響(1)造紙術: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促進了歐洲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2)火藥: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3)指南針:大約在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再傳入歐洲。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4)印刷術: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中華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歐洲社會向近代轉型中的作用(1)造紙術傳入歐洲,取代了歐洲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紙和小牛皮紙,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2)火藥傳入歐洲,火藥武器對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摧毀封建城堡起了重要作用,并促進了采礦業和金屬制造業的發展。(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的發展,使人類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4)歐洲人借鑒中國印刷術造出活字印刷機,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的進步。(5)總之,中華文明的重要成果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3.中國熱(1)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儒家文化對啟蒙思想家的影響(1)時代背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啟蒙運動興起。(2)原因:歐洲社會動蕩,人們渴望和平發展;歐洲人民飽受神權和王權壓迫,期盼身心解放;中國儒家文化存在優秀成分,具有借鑒價值。(3)歐洲認識中國文化的主要媒介:輸入歐洲的中國商品及介紹中國的相關書籍。(4)啟蒙思想家借用儒家文化為啟發民智和解放思想提供理論基礎;借儒學抨擊天主教會;借科舉制抨擊等級制度。(5)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為西方哲學的進步提供了新的生長點;為歐洲啟蒙運動提供了反對宗教神權和封建王權的有力武器。中國不斷吸納外來文化的原因(1)古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中國政府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繁榮,絲綢之路的開通。(2)近代:歐洲傳教士的活動;列強侵略,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的落后和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先進的知識分子積極探索教國教民道路。中國吸納外來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1)古代:豐富了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推動了儒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豐富了中國建筑藝術風格;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2)近代:西學的引進沖擊了封建文化體制,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近代化;豐富了中華文化,促進了國人的覺醒;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當堂達標一、選擇題1.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研究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影響,下列選項中沒有參考價值的是( )A. 敦煌莫高窟 B. 西安大雁塔 C. 《詩經》和《楚辭》 D. 《大唐西域記》【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強調的是佛教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與佛教無關,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均受佛教影響,不符合題意。故選:C。本題考查中外文化交流。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強調的是佛教對我國歷史文化的影響,結合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史實解答,同時注意把握《詩經》和《楚辭》的特點。本題考查對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表現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佛教傳入中國后,觀音曾一度保持著印度佛教信仰中極富宗教威嚴的“偉丈夫”形象。但唐宋以來,觀音逐漸轉變成了和藹可親的女性形象,成為慈悲善良的化身。這( )A. 背離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B. 推動了佛教進一步傳播C. 吸收了理學的思想資源 D. 促進了三教合一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觀音形象的改變,符合了中國人的習俗,從而推動了佛教的進一步傳播,故B項正確; 觀音形象的改變沒有背離佛教的教義,故A項排除;儒學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從而推動了理學的形成,故C項排除;材料只涉及到佛教,故D項排除。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發展。要求學生結合儒家思想發展的過程特征和影響因素來分析。解答本題要搞清楚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思想發展的表現以及唐宋時期儒學發展的影響因素。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3.俗語“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國民間的盛行。請問佛教傳入我國是在A. 秦朝時期 B. 兩漢之際 C. 魏晉時期 D. 隋唐時期【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佛教的傳入,要求具備知識識記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它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難,虔誠信佛,來世就可以得到幸福,因為有利于對人民的統治,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扶植,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ACD項錯誤。故選B。4.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過重大貢獻。下列史實能夠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①火藥和火藥武器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②《馬可 波羅行紀》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向往③把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加以改造傳到歐洲④佛教產生后經阿拉伯人向西傳入歐洲⑤中國的羅盤針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⑤【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馬可 波羅行紀》是歐洲人馬可 波羅的著作,記述的是他在東方見聞,與阿拉伯人無關,故②錯誤。①③④⑤均是阿拉伯人對中西方文明所作的貢獻,故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故選:C。本題考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阿拉伯人對中西方交流的貢獻的表現。本題考查阿拉伯人對中西方交流的貢獻,側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5.婆羅門曲為天竺佛教舞曲,后從西域、中亞諸國傳入唐朝,經涼州(甘肅武威)都督楊敬述改制、加工,傳入長安后又經唐玄宗修改、潤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風靡一時。這反映了(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趨同 B. 三教合一促進文化繁榮C. 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 D. 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新【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反映了天竺佛教舞曲婆羅門曲傳入中國后經過都督楊敬述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修改、潤色,形成新的舞曲“霓裳羽衣舞”,這體現唐文化與天竺佛教文化的交融推動了藝術創新,故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文化趨同,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趨勢,故B項錯誤。C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