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同步備課學案(含答案)-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同步備課學案(含答案)-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

資源簡介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預習導學————
學習目標
(1)知道文化傳承的三種載體,即書籍、圖書館與博物館以及學校教育的發展變化等基本實事;
(2)學會從照片、文獻資料中提取歷史信息,學會利用表格構建歷史知識的時空關系;
(3)理解“文化傳承”包含的兩層內涵,理解文化傳承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保存僅僅只是起點,不斷交流融合與時俱進才是新生;
(4)體會傳承不止于圖畫文字的記敘和書籍古物的典藏保護,更在于發現傳承載體的背后所隱藏的人類智慧。
(5)概括各種文化載體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特征,通過史料分析,合理解釋各種載體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知識梳理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古代學校教育
1.古代中國學校教育
(1)主要形式:官學、私學
(2)發展歷程
①官學:
中央官學: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地方官學:漢朝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②私學:
a.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
b.唐朝以后私學得到發展,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c.書院制度的建立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位于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
春秋時期私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經濟:鐵犁牛耕的使用,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加速了封建生產關系的孕育成熟。
(2)政治:新興地主階級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積極要求參與社會政治生活,進行社會政治改革。
(3)文化:學術下移和士階層崛起又為私學的產生與蓬勃發展提供了知識基礎和人才儲備。
(4)社會環境:春秋時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爭霸局面出現,各國統治者無力顧及官學。
漢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原因
1.國家的統一,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為漢代教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2.漢代政治制度對學校教育的需求
3.漢代思想文化政策對學校教育的支持
4.漢代文化載體與傳播方式的變革為學校教育創造了條件
5.文化傳承內容的變化促使學校教育發展。
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與評價
(1)特點:
起源早;政府主導;官學與私學并存;儒學主導;體制隨時代不斷發展。
(2)評價:
推動了文化的發展與創新;為政府提供了后備人才,鞏固了專制皇權的統治;促進了民族交流;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凸顯了儒學的社會教化功能。
但封建社會后期的文化專制政策阻礙了教育的發展,使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3)歷史影響
①對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
②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
2.古希臘學校教育:
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二)近代大學
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
1.近代歐洲大學
(1)法國拿破侖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2)德國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進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
(3)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
2.近代中國大學
(1)北京大學:
①創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的京師大學堂,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②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
(2)清華大學:
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延聘國內外著名學者執教,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
“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觀點。
(1)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學問研究的高等學府。
(2)懷揣做官夢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學校,不必來到大學。
(3)來大學的人必須抱定一個宗旨,那就是為求學而來。學習法律,不能為了做官;學習商業,不能為了發財致富。
(三)現代中國學校教育
1.新中國成立初期
(1)教育政策:
①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
②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
③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2)教育成果:
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2.“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
3.改革開放時期
(1)教育政策:
①“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
②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③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2)教育成果: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四)學校教育的作用:
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留學教育
(1)歷程
①古代史上,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②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赴美留學生。
③甲午戰爭后,中國出現了留學日本的熱潮。④新文化運動時期,興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⑤十月革命后,留學蘇聯增多。
(2)作用:
①有利于華夏文化的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②為近代化事業培養優秀人才與中堅力量;
③促進近代思想解放,促進近代教育發展。④促進了我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二、印刷書的誕生
1.出現
(1)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2)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簡策和帛書。
2.普及
條件:造紙業的發展,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造紙術: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植物纖維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制成“蔡侯紙”,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印刷術: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這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
3.作用
①印刷書的誕生,推進文化傳承與傳播,利于文化的傳播、留存、交流,利于知識與技術的推廣。
②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
③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
印刷術和印刷書的影響
(1)有利于版本的統一,方便編排和修改;
(2)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
(3)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4)印刷業的革新,有利于文化的傳播、留存和交流,擴大文化的影響力;
(5)有于知識與技術的推廣,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
(6)有利于文化普及、傳承,有利于提高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發展。
(7)翻譯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鑒吸收他國文化,補充發展本國文化。
(8)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擴大本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三、圖書館的成長
1.國外圖書館
(1)亞述巴尼拔圖書館:
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幾乎囊括了當時亞述的全部知識。
(2)在西方文明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私人圖書館興起,圖書館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4)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
2.國內圖書館
(1)古代
①官府藏書: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
②私家藏書: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
(2)近代: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
(3)現代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
②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
近代中國公共圖書館出現原因
西方教會圖書館的示范;舊式藏書樓“重藏輕用”的弊端;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社會變革的推動
作用
(1)圖書館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的職責。
(2)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1.國外博物館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創建了亞歷山大博學園,設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繆斯宮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2)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
(3)18世紀,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博物館建立。
2.國內博物館
(1)近代
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了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②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③1912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正式開館。
④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
(2)現代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
②故宮博物院:1925年,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宮紫禁城內設立的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9年建成,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
④中國國家博物館: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2月,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⑤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和專業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共同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
3.作用
(1)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
(2)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3)有利于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修復;
(4)對外文物展出,向公眾展現中華文明的魅力,增加國際社會對華夏文明的認可。
當堂達標
一、選擇題
1.子路問政,子曰:“必也正名乎!”孔子將“正名”放在為政首位,合理的解釋是(  )
A.確立禮制等級,規范社會秩序 B.迎合政治需要,提高儒學聲譽
C.推廣學校教育,選拔政治人才 D.整理文化典籍,恢復文化傳統
【答案】A
2.謝青等學者在《中國考試制度史》中評述道:“考試把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引入學校培養人才和輸送人才的運行中,吸引無數學子負笈入齋,晨誦夜讀,刻苦學習,學校教育充滿活力,迅速地興盛起來。”他認為考試(  )
A.建立了合理的社會制度 B.促進學校教育的繁榮發展
C.推動古代教育體系形成 D.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答案】B
3.“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從根本上講朱熹是在強調(  )
A.教育旨在“明人倫”“正綱常” B.學校教育不能以詞章為主
C.學校教育要體現社會責任意識 D.學習與修養要循序漸進
【答案】A
4.1913年6月15日,《大公報》專門刊登了一篇題為《粵女學生之怪裝》的文章,稱她們“穿著猩紅襪褲,腳高不掩脛,后拖尾辮,招搖過市”。為此廣東教育司專門發出布告,下令整頓,稱“近來有一種女子,舉止佻達,長襪猩紅,袴不掩脛,此在無知識者為之,尚不足責,不謂人格尊貴之學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當時(  )
A.學校教育尚未開啟近代化 B.新舊文化在交融中激烈碰撞
C.崇洋風氣已成為社會主流 D.新文化運動促進女性解放
【答案】B
5.在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傳入歐洲400年以后,德國人約翰內斯 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術,開始使用鉛合金澆鑄活字排印書籍。谷登堡對印刷術的創新發明推動了(  )
A.中國宋明理學的傳播和地方教育的普及 B.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的進程
C.中國詩詞、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的繁榮 D.歐洲城市大學的產生和啟蒙運動的發展
【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 灵丘县| 保山市| 绥宁县| 宿松县| 定安县| 泸定县| 西盟| 彩票| 龙海市| 沧州市| 青海省| 南乐县| 天峻县| 周宁县| 灵宝市| 祥云县| 辛集市| 苏州市| 巴彦县| 建德市| 河西区| 连云港市| 霍邱县| 连城县| 宝应县| 沛县| 镇安县| 德阳市| 湘阴县| 昆山市| 宣威市| 高淳县| 柞水县| 闽清县| 修武县| 小金县| 遂宁市| 镇远县| 城口县| 琼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