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重點難點】1、學習重點:社會變化與變法運動產生的原因、“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及其意義。2、學習難點:“百家爭鳴”局面形成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時空定位】【問題導學】1.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①政治:諸侯爭霸,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禮崩樂壞)②經濟:鐵犁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進步③思想:百家爭鳴④民族關系:產生華夏認同觀念,促進民族交融2.戰國時期變法的原因?①經濟:生產力的發展。②階級: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貴族專政的束縛③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壞④思想:法家變法思想的影響3.商鞅變法的內容?①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提高勞動者積極性;在法律上,承認了土地私有)②政治: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加強對地方控制,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③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提高軍隊戰斗力,打擊貴族特權)④基層治理: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⑤風俗: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利于土地私有制確立,促進小農經濟發展)4.商鞅變法的影響?①推動秦國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制度②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5.孔子春秋后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主張:①核心:仁;“為政以德”。②主張恢復西周禮樂制度教育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晚年貢獻:整理《詩》《書》《禮》《易》《春秋》6.老子春秋后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哲學思想:①樸素的唯物史觀:道是世界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②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7.百家爭鳴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儒 家 孟子 性善論、提倡“仁政”荀子 性惡論、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逍遙自由墨 家 墨子 “兼愛”“非攻”節用“尚賢”陰陽家 鄒衍 五行“相生相勝”法 家 韓 非 以法治國;主張變法;中央集權8.百家爭鳴的影響?①性質: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影響:對當時: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基礎;對后世: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問題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史記·商君列傳》閱讀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答案提示:商鞅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不僅提出了完備可行的變法政策,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商鞅不畏強權、勇于改革,同時也具備豐富的理論素養。《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與守舊貴族關于是否有必要變法的對話。守舊貴族反對變法,提出“法古”“循禮”,商鞅站在更高的理論高度,提出社會是向前發展的,社會的需要隨著時代而變化,因而現行的政治制度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改革,僅僅依靠“循禮",無法實現富國強兵在大國兼并戰爭中勝出的目標。2.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學說?你能舉出若干學派的核心思想內容嗎答案提示: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發生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解體,新興士階層崛起。各國統治者為了增強國家實力,紛紛招攬人才,重用士人。士階層針對廢舊立新的現實政治,代表各個階層提出政治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道家學派在哲學上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儒家提出民本、仁、仁政和禮治思想,并重視教育對保存和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統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選賢任能,提倡節儉。兵家提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鞏固練習】1.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 )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2.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 )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3.《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4.先秦有思想家認為:“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這體現了A.民貴君輕的主張 B.講求實際功利的精神C.克己復禮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傾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