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重點難點】1.重點:秦統一的歷史條件;秦鞏固統一的措施。2.難點: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秦朝崩潰原因。【時空坐標】【問題導學】1.秦統一的條件?①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②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③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④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⑤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2.秦統一的過程 時間:公元前230—前221年策略: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相繼滅掉東方六國,秦朝的建立: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對邊疆地區:征服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修筑了萬里長城。3.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確立皇帝制度:通過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特點:皇權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②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管行政、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太尉:管軍事、無實權;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掌管奏章和圖書典籍),三公均為輔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特點:三公之間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大權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③徹底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廣郡縣制。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④縣(道)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⑤統一車軌、文字、貨幣、法律和度量衡。⑥修建馳道、直道,頒行法律。⑦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等。4.郡縣制的特點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5.郡縣制的意義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發展;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6.秦暴政的表現?①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②求仙訪藥,巡游、封禪,征發繁重;③刑法嚴苛。接受李斯的建議,實施“焚書坑儒”。④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7.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問題探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韓國派遣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納鄭國建議后,發覺這是韓國的陰謀,于是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為此,李斯上《諫逐客書》,改變了嬴政的主張,網羅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史記·李斯列傳》 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么只有秦能夠統一六國?答案提示:韓國派鄭國借修渠而行間之事被發覺后秦宗室大臣”強烈主張驅逐來事秦的關東客卿,秦王嬴政受到宗室貴族的壓力,作出了驅逐所有外來客卿的決定。商鞅變法內容中重要的一條即剝奪貴族特權,由國君根據尚賢標準選官。宗室貴族與外來士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矛盾。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指出許多具體的事實,如商鞅、張儀等,皆以客卿身份幫助秦國,證明六國來事秦之客無負于秦。“秦解在雍州”,經濟文化相對于東方六國較為落后,人才也比較匱乏,只有大量任用外來客卿,唯才是舉,才能在大國爭雄中崛起。李斯將人才提升到敵我戰爭中戰略資源的高度強調了人才在統一事業中的重要地位。最終《諫逐客書》改變了嬴政的主張,“秦王乃除逐客之令”。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占領陳后:“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史記·項羽本紀》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分析為什么陳勝號稱“張楚”。答案提示:秦王朝東部地區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六國反秦勢力比較強。當時流傳著“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謠諺,楚人反秦意識最為強烈。因此陳勝起事時,便以楚的名義相號召,把國號定為“張楚”,意為“張大楚國”,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3.楚漢戰爭中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秦王朝滅亡后,反秦隊伍中勢力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劉邦和項羽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這場戰爭不再是農民起義戰爭,而是轉變為爭奪全國統治權的戰爭,也可以說由秦末割據戰爭轉化為統一戰爭,是戰國后期統一全國戰爭的延續。以項羽為首的楚軍起初居于絕對優勢,但由于項羽缺乏政治遠見,企圖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據時代,違背了統一的歷史潮流,加之他剛愎自用,不能用人,殘忍暴虐,將優勢轉為劣勢,最后兵敗自殺劉邦則順應秦王朝以來的統一形勢,加之他善于納諫,知人善任,遂由劣勢轉為優勢,最后打敗項羽,取得了對全國的統治權。4.戰國后期,楚國學者荀子到秦國訪問。他對人講述訪問觀感時說:(秦)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kǔ),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tì)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閑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荀子強國篇》閱讀上述材料,分析探討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與統一中起到的歷史作用答案提示:商鞅變法廢舊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廢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考核。這個制度便于國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國吏治出現了荀子所見“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黨”。地方的行政管理權從世襲貴族手中回到國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制國家的財政、軍事、行政管理權,促進了秦國富國強兵和行政高效。【鞏固練習】1.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戰爭中各地的表現不同:表現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齊和趙,再次是韓、魏、燕;至于關中秦地,則完全沒有發生反秦暴動。由此可知( )AA.秦王朝未能實現文化心理統合 B.東方六國受暴政的摧殘更嚴重C.關中秦地的政治經濟優勢明顯 D.郡縣制的推行激化了社會矛盾2.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曾先后五次東巡,在東巡過程中進行了諸如泰山封禪、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華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 )B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專制的重要手段 B.增進了華夏民族的歷史文化認同C.加重了人民負擔導致秦王朝的滅亡 D.消除了關東人民對秦王朝的仇視3.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政”主要指的是( )BA.皇帝制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C.郡縣制 D.三公九卿制4.秦始皇歷來是一位充滿爭議的帝王。董仲舒批評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而唐太宗則評論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DA.董仲舒去秦不遠,他的評論應該更接近于歷史事實B.唐太宗著眼國家統一的歷史大趨勢,評論更為準確C.兩人沒有認識歷史規律,對秦始皇的評價均不準確D.出發點和標準不同,對同一歷史事物的評價就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