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 素養達標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唯物史觀:通過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學習,認識社會現實對文化制度發展的推動作用。2.時空觀念:掌握1125年金滅遼、1260年元朝建立、1276年元朝滅南宋等有關內容。3.史料實證:通過具體認識遼與西夏的政治制度、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等有關內容。4.家國情懷:通過學習遼夏金元時期華夏文明不斷向四周擴散并促進民族大交融的有關內容,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重點難點】
重點: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和”與“戰”的影響。
難點:理解民族融合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關系。
【時空定位】
【知識解讀】
南北面官制:又稱南北兩院制,是遼朝統治者針對統治區域內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統治方法建立的兩套行政體制。北面官為統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所建立的一種特殊制度,擔任者一般是契丹貴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終遼一代,始終是貴族政府。北面官系統是遼政權重心所在,設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樞密院都是遼朝中央和權力核心機構。南面官是遼統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漢人的機構。較重要的機構有漢人樞密院和尚書省,由于決策權掌握在北面官機構,所以南面官中書省、門下省都有名無實。
四時捺缽:捺缽,契丹語,意為行帳、營盤,是契丹國君主出行時的行宮,即臨時居住處。契丹舊俗,隨水草,逐寒暑,往來游牧漁獵。遼建國后,皇帝四季外出游獵,朝官隨行,設行營稱“捺缽”。大約到遼圣宗時,四季捺缽才有固定的地點和制度,成為遼帝定期會見南北面官,決定軍國大事的中心。
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以戶為計算單位,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猛安謀克是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軍事組織,也是地方行政組織。其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女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了巨大作用。
大定之治:是指金朝在金世宗完顏雍在位期間出現的短暫穩定繁榮的局面。完顏雍在位期間對內勵精圖治,革除弊政;重用漢族知識分子,采用漢制,興文學,積極發展經濟,促進生產。對外主動和宋朝議和。從此,宋金雙方休戰了約三十年,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金朝國庫充盈,社會風氣開始好轉,基本達到了“使民知所效也”的目的,出現了繁榮鼎盛的景象。
四等人制:元初,依據不同民族將民眾的社會地位劃分為四等:蒙古人社會政治地位最優越;色目人(西夏、回回等)次之;漢人(原先金朝統治地區的金人和漢人)再次之;南人(原南宋統治的民眾)最低。
【主干知識】
一、遼與西夏
★學習聚焦:遼和西夏與北宋鼎峙,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統治的穩定
遼 西夏
起源 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 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西、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
建國 1.時間:916年2.人物:耶律阿保機3.國號:契丹→遼4.都城:上京 1.時間:1038年2.人物:元昊3.國號:大夏4.都城:興慶府
建制 1.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2.四時捺缽:皇帝和宮廷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時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模仿北宋,中央機構有漢式和黨項式兩種官稱
民族關系 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
導語解讀
“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比之漢、唐,最為強盛?!保ń滩腜58)
遼、西夏兼有農、牧兩種經濟,與漢、唐時期僅有單一游牧經濟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相比,更加難以對付。說明遼、西夏與之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不同之處。
圖片說明
西夏王陵(教材P59)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賀蘭山東麓,是西夏歷代君主的陵墓,共有皇帝(含追尊帝號者)陵墓11座,其間還分布著一批陪葬的貴族墳墓。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二、金朝入主中原
★學習聚焦: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現治世
(一)起源: 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
(二)建國: 1.時間:1115年2.人物:完顏阿骨打3.國號:金4.都城:會寧府(上京)→燕京(中都)
(三)擴張: 1114年,反遼,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四)建制: 1.沿襲唐宋
2.猛安謀克: (1)概況:凡女真民戶,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
(2)特點:平時耕作,戰時出征
(五)鼎盛: 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
(六)衰落: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圖片說明
金、元、明北京城址變遷圖(教材P59)
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后來元朝在金中都東北興建大都。明朝前期遷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間,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區域由此形成。
史料閱讀
《三朝北盟會編》節選(教材P60)
這段史料描述金朝建國前后女真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從中可以看出,女真人過著定居生活,有農業,住木板房,用火炕取暖,這些都與游牧民族有明顯不同之處。但他們擅長騎射,富于忍耐力和尚武精神,這些又與游牧民族十分接近。
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學習聚焦: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一)蒙古汗國
1.建國: 1206 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2.擴張: 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權,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二)元朝
1.建國
(1)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
(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為元世祖
(3)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2.統一
(1)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
(2)1279 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3.建制
(1)交通: 修筑驛道
①驛 站: 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并運輸官府物資
②急遞鋪: 負責傳遞公文
(2)地方
①內地: 行省制
A.含義: 中央宰相機構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B.概況: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
C.特點: 轄區廣泛,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提高
D.影響: 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促進邊疆少數民族發展,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和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辨析比較】
元朝的中書省與唐朝的中書省不同?
唐朝的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政令。
元朝的中書省是行政機構它與唐朝尚書省的職能類似。
②邊疆
A.概況: 吐蕃:由宣政院管理;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臺灣:由澎湖巡檢司管理
B.特點: 長時間,比較穩定,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圖片說明
薩班靈骨塔遺址(教材P60)
1247 年,蒙古皇子闊端與吐蕃宗教首領、藏傳佛教高僧薩班在涼州會談,就吐蕃地區歸附達成協議。之后,西藏開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后來薩班在涼州去世。
讀圖明史
歷史縱橫
元朝對邊疆的成功治理(教材P62)
元朝對邊疆的控制力度較唐朝大大加強,與內地一體化的程度也明顯提高。這是元朝區別于之前大一統王朝的一個明顯特征,也是元朝的重要歷史貢獻。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
★學習聚焦: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一)民族形成
1.蒙古: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民族,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
2.回回: 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二)民族政策
1.目的: 保障蒙古統治者利益
2.性質: 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
3.內容: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
一等人 蒙古人 蒙古族
二等人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
三等人 漢人 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四等人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
(三)民族交融
1.背景: 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導致元朝滅亡
2.概況: 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深化拓展】
一、理解: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契丹征服者一時尚不能適應被征服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雙軌政治制度分別管理。這種承認漢法、設立南面官的做法,實際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促進了契丹向封建文明過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及民族關系。
1、關于民族政權的認識。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因此遼、宋、夏、金、元這些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數民族政權為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2、關于民族關系的問題。
①各民族間存在戰爭,這些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進行定義。反抗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也是正義的,反之則是非正義的。
②在宋、遼、夏、金的關系中占主導的是三次議和,這三次議和雖然是兩宋統治者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議和使雙方減少了戰爭,獲得了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局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③這一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制度被少數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聯系增強,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進文化的影響,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進程,各民族進一步融合。
三、總結:遼、夏、金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進程的相似點。
1.社會進程相同:興起之初社會形態都處于奴隸社會階段,過著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漢族地區先進農耕文化的影響。
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權,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項制度,仿照漢字創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點相同:都采取“蕃漢分治”的辦法來分別管理不同民族地區。
5.和宋朝的關系相同:都曾和宋朝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后又都與宋朝議和,接受宋的“歲幣”或“歲賜”,議和后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間官方和民間經濟文化往來頻繁,進一步推動封建化進程。
四、總結: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特點及影響。
1、原因:
①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地方政治和軍事的控制,設立行省,代表中央對地方行使權力。
②宋代以來,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為改變宋朝以來地方行政人浮于事的局面。
2、特點:轄區廣闊,權力較大,但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具體:
①行省在權力上:大而不專。行省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行使權力時受中央節制。行省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同時又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
②行省在劃分上:犬牙交錯。盡量打破地理條件及民俗文化的限制,從制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據的自然地理之險,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壓,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③行省在級別上:二級分區??たh制是中央→郡→縣三級制,直線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行省長官是中央官員,是分區統治,不是直線統治。
3、影響:
①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同時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②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推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③對中國古代郡縣制進行了發展,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④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五、理解:元朝在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地位
(1)它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重新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統一局面的開創者。元朝統一后的有效管轄,使元朝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幅員最遼闊的朝代。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2)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這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3)民族融合出現高潮。蒙古族等邊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漢族人民向邊疆地區流動,元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
(4)經濟繁榮,漕運、海運規??涨?,對外貿易發達。大都成為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
六、遼宋夏金對峙時期的中國民族一體化進程
1.民族遷徙與交錯雜居分布格局的形成。遼宋夏金對峙時期,大規模的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通過雙向流動,各民族間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態進一步形成并不斷發展。
2.勸課農桑與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為維系統治,北方民族政權逐漸適應并在適宜農耕的區域“勸課農桑”,使農業經濟逐漸進入北方傳統的游牧經濟區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經濟的發展水平。
3.尊孔習儒與政治文化制度的趨同。北方民族政權為了維護和穩定自身的統治,在承襲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不斷學習中原的漢文化和統治制度。
4.“海內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數民族統治者以“中國之主”自居,拓展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的內涵。
七、對比:古代中國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
不同點 盛行時代 奴隸社會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幾乎整個封建時代。 確立并盛行于元朝,為后世所繼承。
和中央政府的關系 諸侯相對獨立,權力與地位可以世襲在地方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權力。 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受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
作用 前期以積極作用為主,后期破壞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 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相同點 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鞏固統治;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
【素養提升】
主題一 遼、西夏、金的建立——和平交往和民族交融是主流
視角1 遼、西夏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 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者所為,皆與中國等。
——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問題] (1)從材料一中找出遼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1)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漢人為官;學習中原文化;學習漢族的生活習俗。
(2)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遼、西夏具體的政治制度及歷史影響。
(2)政治制度:遼朝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歷史影響:肯定和保護了中原地區先進的封建農耕文明;有利于各民族的和平相處和互相學習,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遼、西夏政權的統治。
視角2  金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金史·兵志》記女真初起時,“其部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他們是原始社會后期由于征掠、圍獵的需要而設的軍事首領,隨后發展為固定的軍事組織,猛安謀克作為軍事編制單位,其人數實際上多少不定。
材料三 后來兀術到中國,掠得中國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處,今者城郭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于中國。
——《宋史·陳亮傳》
[問題]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給女真族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
(4)材料三表明宋金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呈現什么趨勢 有什么意義
[解讀] 材料二反映了女真族的基本管理制度,即猛安謀克制度。由于猛安謀克是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因此,其影響應該從社會管理、生產管理、軍事組織等方面回答。材料三反映了女真族與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密切,民族交融加快的趨勢。其意義結合所學回答。
[答案] (3)猛安謀克制度。是金代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便于對女真族的管理,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金朝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4)趨勢: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密切,民族交融加快。意義: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主題二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分久必合的歷史趨勢
材料 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一般是依據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來確定,即所謂“山河形便”。從元朝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經濟區域聯系,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治南。
——李治安《元史十八講》
[問題] 根據材料,思考元代地方設置行省的依據及目的是什么 行省制的設置是如何促進民族交融的。
[答案] 依據:犬牙交錯,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經濟區域聯系。
目的:加強中央集權。
民族交融:從“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錯”突破了民族間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對傳統“共同地域”的突破,利于民族交融。
【教材問答】
1.學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遼朝職官設置特點是什么?你能否從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體會到這一特點?(教材P58)
第一段材料概括南、北面官制度,特點為“因俗而治”。第二段材料則從官員服飾的角度反映“因俗而治”特點。
2.思考點:觀察《元朝形勢圖(1330年)》,你認為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教材P61)
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在今天也能明顯看出來。首先,元朝行省的名稱有一些今天還在使用,或對今天的省名有影響;其次,今天一些省的轄區直接淵源于元朝行省,還有一些省的轄區是以元朝行省為基礎分割而成的。
3.問題探究: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王朝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認識。(教材P63)
各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要比同時期漢族落后。所以,盡管在某一時期少數民族因為軍事的發展而占據中原漢族政權后,為了更好地統治漢族,都會施行漢法。
4.學習拓展:元朝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來華,是中外關系史上的著名事件。查找資料,了解有關馬可·波羅來華的記載,以及當時除馬可 波羅來華以外的中歐交往史實。(教材P63)
馬可·波羅來華一事出自《馬可·波羅行紀》一書記載,但缺乏其他材料特別是中文史料的直接印證?!恶R可·波羅行紀》的內容,又頗多夸張、遺漏、疏誤之處。因此關于馬可·波羅來華是否屬實,在國際學術界存在一定爭議,但大多數學者相信此事的真實性。從時代背景來說,元朝與歐洲的直接人員往來例證甚多,馬可·波羅來華并非孤立事件。
【知識脈絡】
【課堂達標】
1、史書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以上描述所反映的遼的國家治理特點是(  )
A.民族分化 B.民族自治 C.軍事管制 D.因俗而治
【答案】D
【解析】由題干中的“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等信息可知,遼的國家治理兼顧了漢族和北方的契丹族不同的制度和文化風俗,所以屬于因俗而治,故選D項;南北面官制是在北方少數民族暫時難以適應漢族的制度與文化背景下實行的,不是民族分化,而是因俗而治,排除A項;遼的國家治理特點并不是民族自治,因為南北方的制度和官員任命都是由中央政府來決定的,官員也不能自主決定轄區內的制度和政策,都要服從于契丹族統治全國不同民族的需要,排除B項;題干中提到對契丹族和漢族采用不同的制度,但并不是都實行軍事管制,排除C項。
2、中國古代某一政權“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痹撜嗟淖龇ǎā 。?br/>A.推動了契丹社會的進步 B.助推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
C.形成了遼宋鼎峙的局面 D.加速蒙古族和漢族的融合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結合所學可知,此制度是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推動了契丹社會的進步,故選A項;據所學,南北面官制度是遼朝的制度,而非金朝的制度,排除B項;據所學,南北面官制度是遼朝的職官設置,與遼宋對峙無關,排除C項;據所學,南北面官制度是遼朝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契丹族和漢族的融合,而非蒙古族和漢族的融合,排除D項。
3、金朝猛安謀克制規定,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凡猛安謀克戶,平時從事“畋漁射獵”等生產活動,戰時自帶器甲,以猛安謀克為單位,編成軍隊,應征出戰。據此可知,這一制度(  )
A.具有兵民合一的特色 B.沿襲了唐宋政治制度
C.保留契丹民族的傳統 D.維護了金朝統治秩序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平時從事‘畋漁射獵’等生產活動,戰時自帶器甲,以猛安謀克為單位,編成軍隊,應征出戰”可知,這一制度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故選A項;據所學,猛安謀克制是女真民族自創的管理系統,排除B項;據所學,金朝的民族是女真族,而非契丹族,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猛安謀克制的內容,沒有涉及這一制度的作用,且猛安謀克后期日益腐化,金朝逐漸衰落,排除D項。
4、宋遼金對峙時期,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鹑诉M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認為金、宋都是“中國”。上述歷史現象反映出(  )
A.各民族生活習俗日趨一致 B.各民族間區域經濟交流頻繁
C.各民族文化認同趨勢加強 D.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始終領先
【答案】C
【解析】據材料“遼人在自稱‘中國’”“金人進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可知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認同“中國”,并且自稱“中國”,說明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增強,故選C項;“日趨一致”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遼金政權的“中國”觀念,并非區域經濟交流,排除B項;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經濟超過北方中原地區,排除D項。
5、“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則有行省,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鄙鲜鍪妨蠎鲎?br/>A.《遼史》 B.《宋史》 C.《金史》 D.《元史》
【答案】D
【解析】由題干中的“大新制作”、“在外者,則有行省”、“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等信息可知,這是實行了行省制的元朝,所以史料出自《元史》,故選D項;題干中的地方行政機構分別是行省、路、府、州、縣五級,這不符合遼朝的史實,而是元朝的,排除A項;宋代地方沒有行省,地方長官也不是以蒙古人為首,排除B項;金朝地方沒有行省,排除C項。
6、元朝按照犬牙交錯的原則,把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分割給若干個行省,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掌管轄內軍政要務。這一措施旨在( ?。?br/>A.壯大地方勢力 B.加強中央集權 C.發展地方經濟 D.促進區域平衡
【答案】B
【解析】元朝在地方行政區域上按照犬牙交錯的原則進行設置,這就削弱了地理因素的影響,從而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故選B項;這一措施不利于壯大地方勢力,排除A項;這一措施是加強中央集權,而非強化君主專制,排除C項;這一措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并不是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平衡,排除D項。
7、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號“大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微乾元”卦辭,建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賡續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br/>A.彰顯承接中原正統之名 B.推動蒙古的崛起
C.鞏固江南地區統治秩序 D.張揚先輩的精神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賡續漢唐正統”,可知忽必烈從中華經典中選取國號,旨在延續其繼承漢唐的正統之名,故選A項;元朝的建立標志著蒙古已經崛起,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了國號,并未提到其針對江南地區的統治政策,排除C項;大元取自《易經》,屬于漢族先祖的作品,而忽必烈是蒙古族,排除D項。
8、元朝,急遞鋪在傳送公文時用木匣封鎖,標明號碼、日期等,各鋪傳遞均要驗件簽押。這一舉措旨在( ?。?br/>A.減輕急遞鋪的負擔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C.保證急遞公文安全 D.保障政務信息暢通
【答案】C
【解析】據材料“急遞鋪在傳送公文時用木匣封鎖,標明號碼、日期等,各鋪傳遞均要驗件簽押”可知,元代對公文的傳遞管理嚴格,這樣有利于保證急遞公文安全,故選C項;據材料“各鋪傳遞均要驗件簽押”可知,這種做法增加了急遞鋪的負擔,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元代急遞鋪的運作,而急遞鋪不屬于行政機構,排除B項;據所學,急遞鋪主要傳遞公文,政務信息不全是通過公文傳達,排除D項。
9、錢穆曾評價說:“(它)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實際上并不是為了行政方便,而是為了軍事控制”。文中的“它”是指( ?。?br/>A.秦朝的郡縣 B.元朝的行省
C.西漢的刺史 D.隋唐的三省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它)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結合所學可知,元代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故選B項;據所學,秦朝的郡縣是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機構,并非宰相府的派出所,排除A項;據所學,西漢的刺史是地方監察官,而非宰相府的派出所,排除C項;據所學,隋唐的三省六部是中央機構,并非“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排除D項。
10、圖3是中國古代某一時期地方行政示意圖(部分)該時期(  )
圖3
A.地方實行南北面官制 B.山東歸中央直接管轄
C.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D.中書省是地方常設機構
【答案】B
【解析】據圖片“上都”“中書省”可知,該圖片是元代地方行政示意圖,此時的山東屬于中書省,是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故選B項;據所學,南北面官制是遼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據所學,元代中央實行一省制,而非三省制,排除C項;據所學,中書省是中央的宰相機構,地方常設機構是行中書省,排除D項。
11、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上述舉措( ?。?br/>A.密切了中央地方關系 B.開集體決策之先河
C.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 D.導致冗官冗費后果
【答案】C
【解析】據“通過行省官員集體開會共同負責。各官員之間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可知,元代行省官員處理政務時,集體開會共同負責,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故選C項;材料主要涉及行省,并未提及中央,排除A項;在元朝之前的唐朝三省六部制也是集體決策,排除B項;上述舉措并未提及行省官員數量的增加,未能體現冗官冗費的現象,排除D項。
12、“培植葡萄、釀葡萄酒本來是畏兀兒等西北各族的長技……但由于(元朝)察合臺系宗王兼有西北和太原兩處分地,他們從西北往山西移植葡萄,傳播釀酒技術……使太原、平陽成為葡萄干、葡萄酒和燒酒的著名產地……畏兀兒人以瓶取水,提水量有限。漢人傳授中原汲器,提水灌溉方便得多。”這反映了( ?。?br/>A.黃河流域產業結構的改變 B.各族雜居消解民族矛盾
C.中原灌溉工具在西北普及 D.民族交融促進社會進步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元朝學習畏兀兒等西北各族培植葡萄、釀葡萄酒的長技,使太原、平陽成為葡萄干、葡萄酒和燒酒的著名產地,又把中原汲器傳授到畏兀兒,方便提水灌溉,這說明民族交融促進社會進步,故選D項;“太原、平陽成為葡萄干、葡萄酒和燒酒的著名產地”,不能證明整個黃河流域產業結構的改變,排除A項;“消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漢人傳授中原汲器,提水灌溉方便得多”只說中原灌溉工具被傳到西北,方便提水灌溉,沒有更多信息,不能得出“普及”結論,排除C項。
13、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員基本由契丹人擔任,掌管朝延大政和契丹人事務;南面官以漢人主事要職,治漢人州縣。但是后來,這一制度還漸成為形式,不少漢族官慨逐漸登上北面官的高位。這一變化反映了
A.民族交融的逐漸加強 B.遼代政治制度封建化
C.北方草原地區農業化 D.遼朝統治危機的加深
【答案】A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遼朝實行的南北面官制,突出的是遼漢分治特征,但是到后期部分漢人也可以出任北面官職(原來由契丹人出任),這說明的民族差異淡化,融合趨勢加強,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故選A。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為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安史之亂后,藩鎮“相望于內地”,“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喜則連衡(橫)而叛上,怒則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
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笮小薄?br/>——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
唐朝: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
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
宋朝:宋初實行改革,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監督地方行政,文臣執掌地方,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訓,多措并舉,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
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從唐朝至元朝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規律和發展趨勢。
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
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怀仁县| 南开区| 昆明市| 葵青区| 凤山市| 沁水县| 湘乡市| 布拖县| 东兰县| 永丰县| 武冈市| 孝义市| 澄迈县| 林西县| 云南省| 全州县| 长武县| 永和县| 京山县| 增城市| 崇左市| 清镇市| 亚东县| 舟曲县| 江城| 思茅市| 大邑县| 桃源县| 上饶县| 长白| 会同县| 孟津县| 大同市| 凉城县| 远安县| 游戏| 达拉特旗| 嘉兴市| 余姚市|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