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素養目標】1.通過學習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和內容,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歷史意義。2.梳理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和歷程,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義和團運動的影響和中國人民的不屈精神。3.通過學習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及《辛丑條約》的內容,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4.結合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重點難點】1.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2.難點:《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思維導圖】【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一、戊戌維新運動(一)背景1.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加深。2.思想基礎: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了維新變法的合理性。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倡導改革。知識拓展 1.戊戌維新運動的其他歷史背景 (1)經濟基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 (2)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支持者:戊戌維新運動得到了光緒帝和一部分官僚的支持。 2.康有為宣傳維新變法的特點及原因 (1)特點:把西學中有關政治的學說與儒家經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理論依據。 (2)原因:傳統封建勢力強大;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二)經過1.序幕——“公車上書”(1)時間:1895年。(2)概況: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簽訂《馬關條約》。(3)影響: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2.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2)標志:光緒皇帝在 維新派 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3)措施: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知識回扣 戊戌維新運動的主要內容(三)結果——失敗1.表現(1)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2)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楊銳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3)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 京師大學堂 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廢止。2.原因(1)守舊勢力仍很強大。(2)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四)影響1.推動中國 民族資本主義 的發展。2.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3.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學思之窗(教材P110)思考角度 結合課本內容,理解這段材料,分析“百日維新”期間頒布的變法詔令所涉及的主要內容。提示 這段史料說明,戊戌維新所涉及的變法內容,盡管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但其本身是在“中體西用”的框架下謀劃的,強調傳統的“義理之學”是不可動搖之根本,對“西學”知識考慮接受“切于時務者”。這表明維新運動受到種種限制,尤其難以在根本問題上進行變革,故顯示出一定的局限性。知識拓展 對戊戌維新運動的認識 (1)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 (2)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 (3)是近代中國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 (4)開創了新的時代風氣、社會輿論和思想觀念。二、義和團運動(一)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興起。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了一系列沖突。(二)口號:“扶清滅洋”。走出誤區 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認識 (1)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 (2)滅洋:有利于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卻帶有盲目、籠統的排外性質。 (3)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三)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1.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 先撫后剿 的舉措。2.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四)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五)評價1.進步性: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迫使列強改變了瓜分中國的侵略計劃。2.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圖解歷史 義和團、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關系三、八國聯軍侵華(一)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二)經過1.1900年6月10日,英國西摩爾率領聯軍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2.1900年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3.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三)結果1.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2.八國聯軍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3.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 東南互保 ”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知識拓展 “東南互保”的影響 “東南互保”表現了東南地區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它使南方大部分地區得以免于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的波及,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的利益,破壞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的發展,表明中央權威下降和地方勢力的擴張,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四、民族危機的加深(一)《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二)內容1.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3.將北京 東交民巷 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4.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5.禁止華北 科舉考試 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三)影響1.社會性質:《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的深淵。2.具體表現(1)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2)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3)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知識拓展 《辛丑條約》的特點 賠款數額大,賠款周期長,賠款附加條件重;增加鎮壓、禁止中國人民反帝的條款;外國侵略勢力進入清政府的統治中心,體現出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互動探究·關鍵能力探究點一 戊戌維新運動——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史料探究史料一 19世紀末,年輕皇帝光緒意識到必須對全國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①。1898年6月到9月,他頒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這段時期被稱為“百日維新”。將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領導之下,建立新學校,傳播歐洲的學風,鼓勵西式的生產方法,按西方樣式建立一支軍隊②。讀史 ①指出了光緒帝變法的決心;②指出變法所采取的教育、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措施。問題1.根據史料一,概括百日維新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答案]措施:設立學校;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建立西式軍隊。史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①。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維新運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維新運動視作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②。——摘編自光明日報《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讀史 ①體現了百日維新的歷史意義;②從現代化的角度指出了百日維新的地位。問題2.根據史料二和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戊戌維新運動在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答案]作用:經濟上有利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思想上為近代啟蒙思想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人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的覺醒。變法觸動了傳統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是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起點。探究點二 正確認識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史料探究史料一 神助拳①,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②。……不下雨,地發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間把拳玩。……挑鐵道,把線砍,旋再毀壞大輪船③。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羅勢蕭然。——摘自《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讀史 ①反映了義和團運動的宗教迷信色彩;②說明義和團運動的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③說明其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排斥。問題1.根據史料一,分析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和局限性。[答案]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局限性: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盲目排外。史料二 凡事都有兩面性,尤其在歷史這方面,有些事件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從直接的影響來看,八國聯軍屠殺中國的人民,掠奪中國的財物,逼迫中國戰爭要賠款,還要中國開通口岸以便他們長時期地在經濟上壓榨中國①……看圓明園和故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被掠到海外的國寶不知有多少!但從間接的影響來講,八國聯軍的侵占行徑也同時驚醒了中國這頭東方睡獅,讓中國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讓那些懷著天朝上國的思想的老頑固們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時代過去了,中國必須向世界看齊②……讀史 ①說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②說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客觀上驚醒了中國人,讓更多的中國人走向世界。問題2.根據史料二,分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答案]一方面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如屠殺人民、掠奪財物、逼迫中國賠款等,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另一方面客觀上推動了中國人的覺醒,使人們尋求新的救國救民之路。【知識拓展】一、戊戌維新運動的特點和意義1.特點(1)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有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體現了除舊布新的新氣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2)從推行范圍來看,變法僅限于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廣大民眾中,因而沒有形成變革的巨大力量。(3)從推行者來看,由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來推行,顯示出維新力量的薄弱。(4)從性質上看,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5)從目的上看,變法圖強,救亡圖存。(6)從作用上看,變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7)從過程來看,變法過于急躁,分不清輕重緩急。2.意義(1)政治上: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經濟上:維新派在經濟上提倡發展近代工業、交通運輸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思想上:對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4)文化教育上: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文,設立新式學堂,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開了缺口,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5)社會生活上: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現代化起了重要作用。(6)軍事上:推動了軍事現代化,有利于軍事力量的增強。一、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義和團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1.進步性(1)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把斗爭的矛頭指向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體現了人們的反抗精神和樸素的愛國意識。(2)沉重打擊了外來侵略勢力,阻止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2.局限性(1)指導思想上帶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2)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對清朝統治者缺乏警覺,斗爭中存在嚴重的盲目性、自發性和分散性。二、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1.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加深。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是“洋人的朝廷”的本質,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4.進一步驚醒了中國人,使民眾迫切要求改革,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進一步參與全球化。【本課小結】知識聯網評價檢【鞏固練習】·課堂達標1.譚嗣同在宣傳維新思想時,毫不避諱地譴責專制君主是“大盜”,號召人們沖破君主和倫常的網羅,同封建束縛徹底決裂。譚嗣同這一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是( )A.皇權空前強化 B.民族危機深重 C.民眾普遍覺醒 D.革命勢在必行[解析]根據材料“號召人們沖破君主和倫常的網羅,同封建束縛徹底決裂”可知,譚嗣同嚴厲抨擊君主專制,主張廢除君主專制制度,結合所學可知,譚嗣同這一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深重,故選B項;結合所學可知,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皇權專制達到頂峰,但這并不是譚嗣同這一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排除A項;當時民眾并未普遍覺醒,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譚嗣同宣傳的是維新思想,排除D項。2.戊戌維新運動期間出現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識的知識分子,這些人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這說明戊戌維新運動( )A.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實力 B.完成了救亡圖存的任務C.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D.增強了革命的社會基礎[解析]材料“戊戌維新運動期間出現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這些人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說明,戊戌維新運動加快了知識分子明確時代使命的步伐,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C正確;資產階級的實力來自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材料未強調資產階級實力,故A錯誤;戊戌維新運動最終失敗,沒有實現救亡圖存的任務,故B錯誤;這些人并不一定都會成為革命力量,故D錯誤。3.一位俄國記者記述了1900年6月發生在天津火車站的一幕:月光照耀著這些莽漢,照耀著他們的大刀和旗幟。一排子彈射過去,大旗倒下了,又舉了起來,接著又倒了下去。這一幕描寫的是( )A.在鎮南關反擊法國侵略 B.太平軍抗擊洋槍隊C.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D.甲午中日戰爭抗擊日軍[解析]根據材料“1900年6月”“天津火車站”等可以判斷,這一幕描寫的是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故C項正確。在鎮南關反擊法國侵略發生于1885年,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于1851—1864年,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1894—1895年,排除D項。4.有人指出,這個條約是清統治者給自己立下的“空前的賣身契”,標志著清朝統治者徹底變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該人評價的是( )A.《天津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故D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