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科學技術【明確考綱】1、識記 知道司母戊鼎和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成就(七上P26); 知道華佗(七上P89)、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七上P89)、李時珍和《本草綱目》(七下P123)。記住“四大發明”;了解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七上P87-88、七下P72-74)。2、理解 以都江堰(七上P37)、長城(七上P59-60、七下P122)、大運河(七下P4、P68)、趙州橋(七下P33、P37)、北京故宮(七下P122)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梳理知識】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七上P26-271、青銅工藝:我國在原始社會末期已出現青銅器。到了夏朝,種類逐漸增多。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其中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當時青銅工藝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2、青銅文明:青銅文明是青銅時代人們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青銅工藝、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等。二、醫學:1、東漢末年的華佗:七上P89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制成全身麻醉劑“麻沸散”,比歐洲早1600多年;創制醫療體操“五禽戲”。2、東漢末年的張仲景:七上P89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理,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被后世稱為“醫圣”。 3、明朝的李時珍:七下P122-123寫成一部總結性的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醫藥巨典”。 華佗 張仲景 李時珍三、建筑(一)成就1、都江堰 七上P37 戰國時秦國的李冰。作用(意義):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四川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2、長城(1)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用于抵御匈奴。七上P59(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六千余公里,氣勢宏偉,世界上一個奇跡。七下P122 秦長城 明長城3、大運河(1)隋朝大運河:七下P4①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②條件:A、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B、以天然河道和古運河為基礎。C、隋朝國家統一,使他役使那么多的民工成為可能。D、人民群眾的勤勞和智慧。③在位皇帝:隋煬帝。④時間:從605年起。⑤概況:A、三點: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B、四段:由北至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C、溝通五大河流:由北至南依次為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⑥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⑦作用(意義):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⑧評價:大運河的開通在當時來講雖然是件勞民傷財的事情,但是它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造福于后世子孫。(2)元朝大運河:七下P68。為了便利南糧北運,元世祖令人開鑿兩段新運河(會通河和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4、趙州橋: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了七百多年。七下P33、P37 趙州橋 明朝的北京城5、北京紫禁城(故宮):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于明成祖時,位于北京城中心,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屬于宮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七下P121(二)感受: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四、四大發明(一)概況1、造紙術:七上P87(1)發明:西漢早期出現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紙;(2)改進: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這種紙被稱為“蔡侯紙”。(優點:取材容易,質量好,價格便宜。堪稱“化腐朽為神奇”。)(3)作用(意義):是人類歷史上書寫材料的革命,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2、印刷術:(1)發明經過:①雕版印刷術: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七下P34②活字印刷術:北宋的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七下P72(2)意義(作用)改變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的歷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3、火藥及火器:七下P74(1)發明及應用:①古代的煉丹家發明,唐朝中期有關于火藥配方的記載;②唐末應用于軍事;③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軍事。當時的火藥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2)意義(作用):火藥和火藥武器的出現改變了作戰方式和作戰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創造了條件。4、指南針:七下P73(1)發明及應用:①戰國司南;③北宋時發明并應用于航海;②南宋時廣泛應用于航海事業。(2)意義(作用):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下。 蔡倫 漢代造紙示意圖 《金剛經》 畢升 南宋突 元代火炮 司南 火槍 宋朝指南針 轉輪排字五、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于世界,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在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義,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中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