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與社會的變革【明確考綱】1、識記 記住夏朝建立的時間、建立者(七上P15);了解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演變(七上P20);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4)。2、理解 通過商鞅變法的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七上P38-39)。【梳理知識】一、夏朝的建立:七上P14-15。(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2)地位: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2)意義:①標志著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就此終結、進入奴隸社會;②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3)注:禹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既做過部落聯盟首領,又做過奴隸制國家國王的人。二、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七上P20禹死后,其子啟繼承夏朝王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三、西周的分封制:七上P24(1)目的:鞏固對全國的統治。(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封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天子作戰。(3)作用:①積極作用: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②負面影響:造成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二、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一)變革的表現:1、經濟變革: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七上P36-37(1)概況:①鐵農具:春秋時期開始出現,戰國時期使用范圍擴大。②牛耕:我國至遲在春秋末年就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3)作用: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2、政治變革:各國通過變法進入封建社會。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七上P38-39(1)背景: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新興的地主階級產生并逐漸強大,要求通過變法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來發展封建經濟;各諸侯國企圖通過變法戰勝別國。(2)時間和在位國君:公元前356年,秦孝公。(3)主要內容及其作用: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有利于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②獎勵耕戰:A、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促進秦國經濟的發展)B、獎勵軍功: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增強秦軍的戰斗力,對舊貴族打擊最大)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后世影響深遠) (4)歷史意義: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日后兼并六國打下了基礎。商鞅舌戰守舊群臣3、思想變革:各學派就如何治理國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二)變革的影響: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七上P39最后一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