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明確考綱】1、理解 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七上P83-84)。2、運用 了解秦兼并六國的史實,探討秦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七上P56); 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評價秦始皇,初步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七上P57-59)。 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七上P68、69、72、74、78)。【梳理知識】 這一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其階段特征是統一國家的建立。一、秦朝:(一)秦統一六國 七上P561、統一的經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嬴政被稱為秦始皇。2、秦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1)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創了統一新局面。(2)順應了歷史潮流,有利于當時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對歷史發展起了促進作用。(3)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加快了民族融合,統一的趨勢成為此后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七上P57-59(1)政治上: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權力至高無上,總攬全國軍政大權。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協助皇帝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實行郡縣制,其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鞏固了國家的統一。)(2)經濟上:統一貨幣,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后來又推廣了隸書。(有利于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4)思想上:“焚書坑儒”。( 加強思想控制,同時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造成社會恐怖。)(5)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并移民墾田戍邊;征發人力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用于抵御匈奴。(抵御了匈奴南下,同時加重人民的徭役負擔,給農業生產帶來災難性的后果。)(6)民族關系上:統一東南、嶺南和西南部分地區,開發那里的經濟,興修靈渠,加強中原與兩廣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 秦統一文字 秦統一貨幣(三)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1、功:(1)他順應歷史潮流,攻滅六國,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符合人民的愿望;(2)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首創郡縣制,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奠定了基礎;(3)他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鞏固了統一,促進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影響深遠;(4)他開發邊疆地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的形成打下基礎。2、過:秦始皇也是一個暴君,他在位期間,實行暴政,沉重的兵役、徭役、賦稅和嚴刑峻法,使得天下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造成社會恐怖,使我國思想文化遭受極大的損失。總之:秦始皇有功有過,但仍稱得上“千古一帝”。二、西漢(一)漢武帝的大一統 1、原因:(1)客觀原因:西漢初年幾位皇帝的努力,實行修養生息政策。如:文景之治;(2)主觀原因:漢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2、主要措施及其作用:(1)政治上:七上P68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②鼓勵推薦人才,破格錄用有才能的人。(大大改善了用人制度)(2)思想文化上:七上P69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加強思想控制,鞏固中央集權)②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播,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注:以上措施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3)經濟上:七上P72、74①興修水利,親治黃河,推廣進步的農業技術,限制大商人的活動。(使農業生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但阻礙了商業的發展)②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4)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脅,有利于北方邊境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七上P78-79(5)民族交往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開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漢朝的興盛)七上P82-833、意義: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我國封建社會進入第一個鼎盛時期。 漢武帝 漢代講學圖 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二)評價漢武帝1、功:他在漢初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使西漢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在位期間,西漢出現大一統的局面。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順應建立統一國家的潮流,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他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漢武帝開拓的疆域,為今天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礎。2、過:漢武帝晚年好大喜功,連年用兵,國力耗損。3、總評:漢武帝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三)絲綢之路絲綢之路1、概念:張騫通西域后,中國的絲綢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到達西亞,再轉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就是絲綢之路。2、路線:長安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3、在促進中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它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①商品流通:A、中國輸出的商品有絲織品、鐵器、絲綢等;B、輸入的商品有良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②科技文化交流:A、中國外傳的科技文化有冶鐵和鑿井技術等;B、傳入的有佛教、魔術、樂舞、雕塑等。(2)作用: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及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