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六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教案 學習目標一、通過對“危機四伏一因時而變一功敗垂成”主線的梳理,以時間為線索掌握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實二、利用時間軸整理相關內容,綜合利用相關歷史資料,聯系前后兩課的內容,理解各事件的性質和意義;了解晚清時期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義,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三、通過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的基本脈絡,深刻理解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統治階級認識到民族危機并主動進行實踐的艱難性,以及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地主主階級所做做努力的局限性性 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理清列強侵華相關史實及性質的意義教學難點:理解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艱難性和和局限性 知識框架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1、爆發原因: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外國經濟侵略、自然災害、洪秀全創拜上帝會2、經過(1)1851年金田起義;1852年永安建制(2)1853攻占南京,并定都于此改天京;隨后北伐、西征、天京突圍(軍事達到鼎盛)(3)1856年天京事變由盛轉衰(領導集團的內訌)(4)在湘軍(曾國藩)、淮軍(李鴻章)和洋槍隊圍攻下,1864年天京陷落3、革命綱領(1)前期: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平均主義)(2)后期:1859年洪仁玕《資政新篇》(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4、失敗原因: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理論指導,沒有先進階級領導;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5、歷史影響(1)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統治,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外國侵略者(2)并引發了政治權力結構變化(湘淮系地方漢族官僚集團崛起,中央權力下移)二、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1、原因: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局面2、中心思想:中體西用3、代表人物:奕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主階級洋務派)4、主要內容前期/自強/官辦/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后期/求富/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民用工業: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湖北織布局組建近代海軍、發展近代教育、架電線修鐵路、設總理衙門5、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6、失敗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專制制度,只是學習西方技術;地主階級頑固派的反對7、影響:開啟了中國近現代化,出現了同治中興;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8、性質:一場失敗的封建大地主統治階級領導的自救運動三、邊疆危機1、西北:左宗棠收復新疆(1)背景:英國支持的浩罕國首領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俄國侵占伊犁收復:1878左宗棠擊敗阿古柏收復新疆;1881年收復伊犁;1884年在新疆設行省(3)意義: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穩定了西北邊疆;加強了中央對新疆的管理2、西南、東南:中法戰爭(1883年—1885年)(1)背景:越南是清朝藩屬國,法國欲把越南變為殖民地,并進一步入侵中國(2)經過:福州造船廠被摧毀;防守臺灣(劉銘傳);取得鎮南關大捷(馮子材)(3)結果:簽訂《越南條款》承認越南為法國殖民地;1885年在臺灣設行省3、東北: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1)背景①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后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積極對外擴張,尋求原料與市場②清政府雖進行洋務運動,但封建制度腐朽落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默許④朝鮮農民起義(導火索)(2)經過:豐島海戰→平壤戰役與黃海海戰→日軍攻占遼東半島→威海衛之戰結果:中國戰敗,1895年被迫簽訂《馬關條約》①承認朝鮮獨立;割遼東半島(后贖回);割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二億兩白銀;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4)反割臺斗爭:以徐驤為首的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一起抗擊日軍(5)影響①標志著洋務運動失敗②列強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變為資本輸出③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④中華民族開始覺醒,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戊戌變法⑤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4、瓜分中國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甲午戰后)(1)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但清政府額外支付三千萬兩贖遼費(2)俄國租借旅順和大連,遼東半島成為俄國勢力范圍(3)德國租借膠州灣(青島),山東半島成為德國勢力范圍(4)英國租借威海衛和香港新界;法國租借廣州灣(今廣東湛江)(5)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 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太平天國運動:二、洋務運動:三、邊疆危機1、左宗棠收復新疆:2、中法戰爭:3、甲午中日戰爭:4、瓜分中國狂潮: 思考1、(教材P96)史料閱讀:如何理解《天朝田畝制度》分配土地的標準和積極意義?提示:史料主要闡述了《天朝田畝制度》分配土地的標準:按人口多少;男女平等;好田與壞田搭配。該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有利于調動農民階級參加革命的積極性。2、(教材P98)思考點:你能說說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嗎?提示:(1)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中國失敗的政治原因。清朝對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妄想依靠外國調停。信奉“武器決定論”是中國失敗的思想原因。忽視和放棄制海權是中國失敗的戰略原因。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存在矛盾。日本蓄謀已久,備戰充分。3、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1)自然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但自然經濟具有頑強抵抗性,仍然占優勢地位。(2)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外資在中國創辦洋行、工廠等,對中國經濟起阻礙和促進雙重作用。(3)洋務經濟: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民用工業,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組成。(官辦)(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官僚、地主、商人投資創辦的企業,發展曲折。(私營)3、近代工業與資本主義經濟(1)近代工業指使用機器生產的工業。資本主義經濟指采用自由雇傭勞動、從事商品生產的經濟。資本主義工業(手工業)發展到工業革命以后才進入近代工業。(2)在中國的近代工業,最早是外商企業。中國自己的近代工業也稱民族工業。民族工業中,首先是官辦企業,如洋務派的軍事、民用工業。官辦企業到國民政府時期通常被稱為官僚資本主義企業。以上企業在技術、資金、規模上具有較大優勢。(3)由國內官僚、地主、商人私人出資興辦的工業,稱為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或商辦企業),近代民族工業主要指這些。它們是近代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因素,但它們多數在技術、資金、規模、政策上居于劣勢,受外資、官資、封建勢力壓迫,發展艱難曲折。3.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1)商品輸出即直接向他國輸出商品,獲取利潤。資本輸出則是在他國投資建立企業,利用當地廉價原料、勞動力及其它有利因素,開展生產或經營,賺取超額利潤。(2)鴉片戰爭后,列強對中國主要是商品輸出,也有少量資本輸出。《馬關條約》允許外國設廠,使資本輸出合法化,列強對中國資本輸出逐漸成為主流。 課后習題1.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主張獎勵民間開礦、制定火輪車、輪船及其他“器皿技藝”,提出“準富者請人雇工”,對窮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其意在( )A.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B.維護廣大民眾利益C.獲取西方國家支持 D.解決太平天國危機2.某同學在學天國運動時列了一個大事年表,請你給這個表選個恰當的標題( )A.農民階級的抗爭和局限 B.農民階級發展資本主義C.農民階級的英勇與智慧 D.農民階級抵制外來侵略3.李鴻章在奏請設立輪船招商局時稱:“各省在滬殷商,或置輪船,或挾資本,向各口裝載貿易,俱依附洋商名下,若由官設立商局招徠,則各商所有輪船股本,必漸歸并官局。”這說明設立輪船招商局意在( )A.抵制西方的經濟侵略 B.加強政府對市場壟斷C.開創股份制企業模式 D.輔助軍事工業的發展4.某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先后輸入了“李鴻章”“自強”“求富”“江南制造總局”等關鍵詞。由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 )A.洋務運動 B.太平天國運動C.左宗棠收復新疆 D.甲午中日戰爭5.擊敗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說:“關隴新平,不及時歸還國家舊所設地,而割棄使為別國,此坐自遺患。”清政府依據其建議,采取的政策是( )A.率兵收復新疆 B.設置新疆行省C.取得鎮南關大捷 D.建立理藩院答案:DAAA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