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學習目標】1.通過利用歷史地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提高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能力。2.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區域開發和孝文帝改革,提升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能力。3.認識民族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的意義,培養家國情懷。政權更迭【三國鼎立】三國的概況: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屯田制;大力興修水利,保護農桑。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景象。劉蜀: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促進西南地區發展。蜀國的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加強臺灣與內地聯系。三國鼎立的原因:地理因素,地理形勢導致了三國的相對隔絕。經濟因素,三國的經濟發展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軍事因素,三方統治者都希望自己能實現統一,但軍事力量都不足。三國鼎立的影響:為全國統一準備了條件,促進了局部地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西晉】建立:266年,司馬炎建立;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滅亡原因:統治集團奢侈腐化;八王之亂,耗竭國力;少數民族內遷,民族矛盾激化;【東晉】——衣冠南渡1建立: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2政治特點:士族專權(門閥政治)【十六國】政治特點:大多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依然在。【北朝】1、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2、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3、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進入內部動亂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發了六鎮起義。4、再過十余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5、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6、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7、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開皇九年(589),隋軍滅陳。590年,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國統一。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民族融合概念: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雜居一處的現象不斷增多,族際之間人口流動的規模和頻率不斷增加,心理上的親近感不斷增強,共同命運和共同利益的聯系逐漸緊密,共同心理認同逐漸產生。其結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楊須愛《“民族交融”的科學內涵及實踐意義》(各民族間平等相處、經濟文化交流、生活習慣互相影響、生產方式漸趨于一致,民族差異和民族隔閡消除)表現:(1)三國時期,蜀、吳兩國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曹操分匈奴為五部,設置五部都尉,加強管理。(2)西晉時期,西北少數民族內遷,(3)東晉至南朝,山區少數民族逐漸與漢族交融(4)十六國時期:政權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北方民族融合。方式:①民族遷徙: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②聯合斗爭: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北方經濟破壞,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從而使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③友好往來: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多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的環境中,各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未斷。④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促進民族大融合4、特點:以漢化為總體趨勢;民族交融的內容具有雙向性;方式具有多樣性。5、影響:民族:為中華民族注入新鮮血液,增強了民族活力。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內涵,民族文化更具持久性和包容性。政治:推動了民族和文化認同,為隋唐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推動了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江南地區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 作用遷漢都——遷都洛陽 順應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 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 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全面漢化喪失鮮卑民族特色,加劇鮮卑貴族腐化,激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用漢制結漢親江南開發原因: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炎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②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⑤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表現:①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②手工業明顯進步,商業活躍,③番禺(廣州)為主要的外貿港口。影響:①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南北方經濟差距縮小。②促進了民族交融。③山區開發,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帶來一些環境問題。魏晉南北朝的階段特征——為隋唐的統一繁榮奠定了基礎(背)政治上,國家分裂,南北對峙,政權更替頻繁,社會動蕩,分裂中孕育著統一;北方戰亂,南方相對穩定;門閥政治極大地削弱了皇權;制度有所創新(九品中正制;均田制;租調制;府兵制)經濟上,北方農耕經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文化上,佛、道教盛行,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開始出現三教合一趨勢;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形成,推動了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的發展(漢字發展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萍既〉幂x煌成就。文化帶有分裂割據和民族融合的色彩。對外上:出現民族交融的局面;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所發展。【魏晉南北朝分裂中孕育著統一】1、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局部統一的多次出現如三國、前秦,北魏,北周,東晉南朝各政權3、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為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4、各族人民的聯合斗爭,國家的分裂給人民帶來苦難,人民渴望統一。【重要概念】八王之亂:泰始元年就分封宗室27人為王。并規定“諸王以郡為國”若按一般戶數(即五口之家)的人口來計算,諸侯王以郡為國,他們所掌握的人口數量,大國超過二萬戶,小國也近萬戶。大國置三軍,五千人;次國置上下兩軍,三千人;小國置一軍,近一千五百人。290年司馬炎病逝,惠帝即位。賈皇后欲獨攬大權與輔政大臣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皇后殺楊駿,統治階級內部遂爆發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8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時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北方地區破壞慘重,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五胡亂華(少數民族內遷)五胡:匈奴、羯、氐、羌原因:A.統治階級為補充兵源及勞動力,強迫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內遷中原。B.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C.中原內亂,軍事力量薄弱。D氣候變冷,游牧民族難以自給自足影響:A.激化了民族矛盾。B.客觀上促進了民族交流融合。C.北方漢人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3、永嘉之亂: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在劉曜的帶領下,匈奴攻陷洛陽,擄走了懷帝,史稱“永嘉之亂”4、衣冠南渡:西晉滅亡后,出于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5、門閥政治(士族專權;)東漢以來,一些名聲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魏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國家選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導致門閥士族壟斷了政府的重要官職。他們又通過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在統治階級內部構成了一個門閥貴族階層,并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權制度,即“門閥政治”。形成原因:①分裂、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皇權的相對衰弱;②土地兼并的加劇,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③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④儒學處于獨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權表現(特點):①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把控朝政(九品中正制);②經濟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③文化上:以儒學傳家,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④社會生活上:等級色彩明顯,不與庶族通婚。興衰:萌芽于東漢;興起于曹魏,興盛于東晉;南朝漸衰;隋唐進一步衰落,當時門第觀念仍然濃厚;宋朝平民政治。衰落的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與生俱來的特權使之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②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③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④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⑤農民起義以及庶族地主乘機崛起。影響:(1)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以致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造成大量的冗員。(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2)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均田制:北魏至唐朝中葉的一種土地制度。北魏時期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封建土地國有制。租調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賦稅制度。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絹或布為調;丁男負責一定的徭役。【鞏固練習】1.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象說明( )A.皇權旁落 B.相權轉移 C.地方權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2.“詔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蔽闹刑岬降脑t書出自( )A.東周平王 B.東漢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3.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體現了( )A.民族融合的影響 B.禮樂的規范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家族制度的強化4.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均將實現統一大業作為立國目標。南北朝時期,北朝認為它就是中國,南朝是從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認為自己是中國,北朝應屬它所有。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 )A.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地區 B.思想觀念具有完全一致性C.逐漸形成“中國”文化認同 D.各民族之間隔閡已經消除5.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蘊含著統一的因素,為隋唐統一局面的出現打下基礎。下列能支撐這一立論的依據有( )①魏孝文帝改革 ②南方經濟開發 ③塢堡莊園經濟 ④北周內政修明A.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