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隋朝興亡隋朝建立與統一時間:581年建立者:楊堅都城:長安統一:589年滅陳隋朝的建設廣設倉庫(官倉、義倉)開通大運河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便于遠征高麗;原因:(1)隋朝作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可集中力量興建大型工程。(2)為加強對南方的有效控制鞏固統治。(3)適應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資供應。(3)遠征高麗的需要。影響:①貫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②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發展③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弊: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興建洛陽城原因:(1)洛陽的優勢:①建都歷史悠久,經濟發達,地勢險要,具備一定的軍事地利條件;②地處中原,水陸交通便利,利于南糧北運和對全國各地的控制(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2)長安的局限:①地狹人稠,糧食供應緊張;②地處偏遠,漕運不便,不利于控制東方和南方地區(3)擺脫關隴集團束縛的需要。制度建設創立三省六部制(文帝)、科舉制(煬帝)、以庸代役(文帝);實行均田制,改革府兵制。隋朝盛極一時1、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結束分裂,實現統一)2、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廣設倉庫,開通運河)3、中央集權、制度創新(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以庸代役)隋朝的滅亡滅亡時間:618年滅亡原因:隋煬帝自恃強盛,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又三次大舉征伐高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引起大規模起義【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處】1.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全國統一。2.都建立了一些開創性的制度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如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和以庸代役。3.都有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 如秦朝萬里長城,隋朝大運河4.都因大興土木,實行暴政,導致大規模農民大起義,都是二世而亡。5.都為繼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訓。西漢接受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而出現繁榮局面。唐朝的繁榮與民族融合(盛世唐朝)唐朝的建立時間:618年建立者:李淵都城:長安(二)唐朝的繁榮繁榮的表現:政治:貞觀之治(唐太宗) 武周政權(武則天) 開元盛世(唐玄宗)時間 626—649在位 690—705在位 712—756在位表現 (1)經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 (2)政治:知人善任,虛懷若谷,革新政治 (3)文教: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 雖政壇紛紜,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政治:選賢任能、改革吏治; 經濟:發展生產; 文教:大興文治、發展科舉 軍事:改革兵制等; 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經濟:農業:曲轅犁,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商業:①貨幣統一②市場發達③商業有時間的限制④坊市分區制(商業有區域的限制)⑤商業受政府直接監管;⑥城市的政治、軍事功能較強,涌現一批繁華都市如長安、洛陽、揚州等⑦出現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柜坊”;手工業: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體系;秘色瓷、唐三彩;瓷器大量輸出國外;唐朝絲織技術高,同時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民族: 民族融合(開明)對外: 開放、包容(中外交流頻繁)2、出現盛世的原因政治: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勵精圖治(改革吏治、選賢任能、虛懷納諫);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租庸調制等制度運行良好;經濟:注重發展生產,規范賦稅徭役制度文化:大興文治,興學重教;三教并行,兼容并包;民族關系:采用開明寬容的民族政策,邊境統一安定,民族間交往密切。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和經濟發展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軍事:對外用兵有節制;【史料】材料1:她(武則天)以半個世紀的努力,成功地擴大了相對于宰相的皇權,以獨斷專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勢力的擴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結束了西魏北周以來關隴貴族集團持續控制中央政權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規與均衡,實際上維持了帶有根本性質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來的改革。 ——鄧小南民族交融民族關系:2.處理民族關系采取的方式:武力征服、設置機構、冊封首領、和親、會盟3.民族政策的特點:開明包容;多元靈活;恩威并施,手段多樣;因俗而治,注重民族團結;以和為主。4.出現民族交融局面的原因:①歷史淵源: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和交融為唐朝奠定基礎;②政治方面: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各民族友好交流創造條件;③經濟方面:唐國力強盛,對周邊民族具有經濟、文化吸引力;④民族政策:唐朝統治者深受胡漢文化的共同影響,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有利民族交流。5.影響:有利于邊疆開發與管理;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交融;有利于邊疆的穩定,鞏固統治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為后世統治者處理民族關系提供了借鑒。(答題術語)【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現】夷夏觀念淡薄,把“華夷一家”定為當時處理民族關系的主流思想。(2)政權開放,胡人甚至可擔任宰相。(3)尊重少數民族固有的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4)在所征服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羈縻府州,予以高度自治權。(5)和親政策的實施既維護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又搭起了民族交融的橋梁。(6)貢賜和互市等政策為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搭建了通暢的渠道。(7)隋唐時期不斷從周邊少數民族藝術中汲取養分,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8)隨著各民族交流的進一步深入,隋唐時期的社會風俗中彌漫著一股強烈的“胡風”。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唐朝的衰亡)1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背景:①軍鎮權重:開元年間,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②外重內輕:唐玄宗統治后期,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衡;③政治腐敗:唐玄宗沉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社會矛盾: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激化,削弱唐朝統治基礎。影響:經濟: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迫使大量北方民眾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進一步開發;軍事:中央集權被大大削弱,參與平叛的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政治:皇帝開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將,導致宦官勢力坐大;民族:少數民族趁機侵擾,邊疆告急。2黃巢起義(875年爆發,攻占長安,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唐朝滅亡滅亡時間:907年朱溫廢唐稱帝滅亡的原因:①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唐朝的統治;②宦官專權與朋黨之爭,政治腐敗,加劇了統治危機;③黃巢起義沉重打擊唐朝統治朱溫廢唐稱帝;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尖銳。4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安定,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重要概念】【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是活躍于關隴地區,胡漢結合的政治軍事集團。最早源自宇文泰府兵制的八柱國,由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組成。楊堅建隋、李淵建唐,都與關隴集團的支持密不可分。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們都占據統治地位,鼎盛期在北周、隋,到武則天時期基本結束。【開皇之治】隋文帝執政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吏治,確立三省六部制;創立科舉,選拔人才;推行均田制,輕徭薄賦;整頓戶籍,抑制豪強;改革府兵,兵農合一。再加上南北統一,社會安定。通過隋文帝的改革措施,創造出了隋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新局面。【大索貌閱】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各州縣大索貌閱,核點戶口。所謂“大索”就是清點戶口,并登記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隱匿人口;所謂“貌閱”,則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目的在于責令官員親自當面檢查年貌形狀,以便查出那些已達成丁之歲,而用詐老、詐小的辦法逃避承擔賦役的人。隋文帝規定,凡出現戶口不實的情況,地方官吏里正、保長、黨長要被處以流刑。官方還鼓勵百姓互相檢舉,并強令親屬關系遠于堂兄弟者,一律析籍分戶。通過此次檢查,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壯大了隋朝的國力。完善戶籍制,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便于征發賦役,鞏固財政基礎。——朱紹侯主編,龔留柱執行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下)》,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432頁。【隋朝大運河】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牛李黨爭】唐后期以牛僧孺等為首的牛黨與李德裕為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持續將近40年。從出身看,是庶族科舉官僚與門閥士族官僚之間的權力斗爭。兩黨分歧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么途徑來選拔官僚;二是如何對待藩鎮。【隋唐的階段特征】(背)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制度完善,民族交融,中外交流頻繁,兼容并蓄,文化藝術全面繁榮政治上,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國力逐漸強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到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政治制度;唐安史之亂后,唐由盛轉衰,唐代后期藩鎮割據影響了社會發展。經濟上,農耕經濟全面繁榮;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南移;商業貿易仍受官府嚴格控制。文化上,佛教、道教盛行,統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沖擊;科舉制的發展完善;科技成就突出;文學藝術兼收并蓄,文化全面繁榮;對外開放包容,中外交流頻繁,中華文化圈形成;民族: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對外:中外交流頻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