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導學案(含答案)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導學案(含答案)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度高中部編版歷史新教材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時教學案
學案編訂人 審核人 使用時間
班級 姓名
教學內容 第8課時 主題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1課時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 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教 材 分 析 重點 春秋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中華法系的形成和特點、鄉約與法律合流。
難點 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中國古代法律形式的變化。
學情分析
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自主學習 歸納提升 學生依照教學目標參照課本歸納,完成基礎再現部分。 第一學習時間:自主學習、歸納提升(30分鐘) 網控全局——知識結構化 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 1.德治與法治思想之爭的背景 (1)禮制的產生: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殄滅民命;西周統治者建立起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 (2)新思想萌發:東周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周王朝禮制社會秩序崩潰.諸侯國君們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響最大. 2.德治與法治思想之爭的導火索: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最早的成文法,也引發了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3.德治與法治思想之爭的表現:儒法之爭 主張代表人物及觀點儒家人性善,實行德治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過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議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法家 人性惡,實行法治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獎勵耕戰,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鼓勵農民通過軍功上升為中小地主韓非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而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君主賞罰分明,則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4.戰國時期對德治與法治思想的抉擇 (1)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但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并不適用于列強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無助于國君們實現他們的強國抱負。 (2)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國不斷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秦漢時期 (1)秦朝開創: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商鞅在魏國李悝《法經》的基礎上,"改法為律".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2)漢承秦制:漢初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漢朝律令后來變得繁亂龐雜,條目字數都很多. (3)律令并行:秦漢朝廷還會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 (1)推動因素 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知識分子又主動參與法律解釋,以經注律,并逐漸主導了律令修纂. ②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學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 (2)量刑原則: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 (3)實施目的;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 3.唐朝的法律與教化 (1)唐朝的法律 ①發展:唐高宗永徽年間,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頒布《永徽律》.后來,唐高宗又命人對律文逐條解釋,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唐律疏議》繼承了漢晉以來立法和注律的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②特點:禮法結合的典范. ③影響:此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的法律.對鄰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響。 (2)唐朝的教化 ①提倡禮治.開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頒行《大唐開元禮》,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②注重基層教化.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歷史解釋】探究《唐律疏議》 史料一 《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也是中國現今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刑律。《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在修改唐初《武德律》《貞觀律》的基礎上完成的,共12篇,502條,于永徽四年頒行,原稱《永徽律疏》。《唐律疏議》在結構上采用律疏結合的形式,把法律條文與法律解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立法水平。在內容上,《唐律疏議》“禮法結合”,進一步把儒家的倫理教條與法律規范融合起來,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特征。同時,它科條簡要,刑罰適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也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襲,并對東南亞各封建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過重要影響,被認為是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摘編自葉孝信《中國法制史》等 (1)根據史料一,歸納《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史料二 處罰有礙于皇帝生命安全、尊嚴及權力行使的規定遍布唐律各篇,專設侵犯皇帝而處死刑的不下二十條,以此來特別體現特別尊君之意。官民之間,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良賤之間良尊卑賤,賤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戶婚律》嚴格禁止自耕農出賣國家授予的口分田,如農戶將口分田私自出賣,要給予笞杖不等的刑事處罰,但將沒收的田地仍交農戶耕種。對于買主只沒收財物,但不追究責任。類似的規定還有一些。唐律實行“一準乎禮”的方針,體現了封建倫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禮教綱常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論依據。 ——摘自曾憲義主編 《中國法制史》 (2)根據史料二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請結合時代背景,從政治、經濟、思想三方面說明唐律基本精神的成因。 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法律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在司法實踐中卻也廣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 "例",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同樣非常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1)儒學的基層滲透: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并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家訓之中.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 (2)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 ①發展歷程:北宋目大鈞兄弟是鄉約的創造者.明朝后期,鄉約改而宣講明太祖朱元球的“六諭”,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清朝鄉約基本延續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了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②影響: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面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史料史證能能力訓練二】中國古代的鄉約制度 史料 北宋儒家“關中學派”代表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訂立《呂氏鄉約》。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鄉約鄉規,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德業相勸,即互勉于修身齊家之事;二是過失相規,如戒煙酒、戒賭博、戒斗毆等;三是禮俗相交,即鄉黨之間要有長幼之序,相親相敬之禮;四是患難相恤,包括防盜、防災、防疫、恤貧、恤孤等。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更為具體的條款,以約束和規范鄉民的個人行為。有學者認為,《呂氏鄉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制。 ——摘編自黨曉虹《中國傳統鄉規民約研究》等 (1)根據史料一,簡要指出《呂氏鄉約》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鄉約出現的原因。 史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 ——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 (3)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
合作探究 知識升華 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積極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圍繞核心知識和重點難點設問,啟發誘導學生思考探究,從而達到環環相扣、繞疑深入的目的,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二學習時間:合作探究、高分跨欄——知識技能系統化 老師指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完成本節的知識結構及探究本課重點難點: 一、全面認識以禮入法的意義 1.進步性: (1)以禮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維護了皇權和封建等級,鞏固了封建秩序。 (2)促進了封建社會的繁榮。 2.局限性: (1)以禮入法使審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觀化。儒家經義內容與精神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實際背離了“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審判原則”。這樣的定罪量刑有失公正客觀。 (2)儒法結合重在禮法合一,納禮入律,深刻地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二、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 1.刑為主,諸法合一:中國封建時代頒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但它包含了有關民法、訴訟法以及行政法等各個方面的法律內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結構,且始終以刑法為主,并以統一的刑法手段調整各種法律關系。 2.德主刑輔,以禮入刑:多種思想的發展對我國古代法律的影響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輔、以禮入刑”的理論和實踐。 3.法有等級,法外特權: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權,其次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在不危害皇權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權。 4.以法治吏,維護統治: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古代社會所說的人治其實就是官治。為了發揮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 【知識延伸】 明律的特點 (1)加強了對危害封建專制統治行為的刑事鎮壓。 (2)設立“奸黨罪”專條,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交結。 (3)重點整飭吏治,嚴懲貪官污吏。 (4)以刑罰加強思想文化的專制統治。 (5)嚴懲流民。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社會教化的途徑、方法 (1)強調示范,樹立榜樣:我國古代實施社會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這一辦法,即所謂“上行下效”。 (2)設官教民:設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實施教化的又一條途徑。 (3)依靠族規鄉約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國,還有一條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徑,那就是依靠鄉里、宗族與家庭的力量來施行社會教化。 (4)依靠各類道德教育讀本推行社會教化:我國古代曾經保留下來許多通俗道德教育讀本。它們既不屬于家庭教育范疇,也不是學校教育的課本,但卻在整個社會教育中起過十分巨大的作用。 (5)注重學風與世風的密切關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認識到學校教育對整個社會教化的建設作用,即學風與世風的關系。最后,與學校教育直接有關的取試考試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會教化的作用,成為影響世風的一個重要手段。 【知識拓展】 家訓、族規、鄉約制度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1、家訓、族規、鄉約制度形成的原因 (1)封建士大夫的積極推動。 (2)統治者挽救社會危機,加強基層管理的需要。 (3)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脆弱性。 (4)民間自治的傳統;宗法性社會結構。 2、家訓、族規和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2)有利于維護家庭、宗族內部的團結、穩定和發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華民族)。 (3)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4)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5)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傳承和發展。
默寫過關 知識深化
高效訓練 不練不講 高效訓練、不練不講——知識題目化、能力具體化 當場訓練、同步測控: 一、選擇題 1.公元前539年,鄭國子產主政期間,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遂于公元前536年下令“鑄刑書”,即把刑法鑄在金屬器皿上,公布于眾,使上下人等共同遵守。子產的這一改革措施說明(  ) A.法家思想開始產生     B.宗法制瓦解 C.舊體制的崩潰 D.鄭國欲稱霸 2.《荀子》:“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則流清,原(源)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見,荀子主張(  ) A.天行有常 B.禮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施行德治 3.“《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材料反映了該學派(  ) A.主張嚴刑峻法 B.認為道德與法律界限分明 C.主張禮法并用D.認為法律須以刑罰為基礎 4.《漢書》《后漢書》等記載了兩漢時期許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跡,他們在理訟中一方面堅持執法嚴明,秉公而斷;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斷獄。這說明了漢代(  ) A.實際上以法家為統治思想 B.儒學的正統地位已經確立 C.司法制度不夠健全 D.儒法結合思想滲透入司法 5.《唐律疏議》規定“一準乎禮”,通過引經決獄、引禮入律的方式,將儒家思想貫徹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個過程中。這一規定反映的本質是(  )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治的基本原則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國古代已建成法治社會 D.其促進了中國近代法治和民主政治的發展 6.《唐律疏議》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要求維護“孝”的倫理的相關律文有數十條之多。材料說明(  ) A.《唐律疏議》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B.唐朝開始律令儒家化 C.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 D.儒家思想被統治者推崇 7.《唐律疏議·職制》載:“諸官有員數,而署置過限及不應置而置,謂非奏授者。一人杖三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兩年。”據此可知唐太宗(  ) A.以法制防止官員冗濫 B.任人唯賢以提高效能 C.以法制推進機構精簡 D.懲治貪官以肅清吏治 8.宋代以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逐漸成為中國大多數家族推崇的經典家訓之一。該家訓反映出儒家學者所強調的(  ) A.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 B.“存天理,滅人欲”主張 C.道德與知識修養并重 D.“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9.明朝頒布的《大明律》,規定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內亂等為“十惡”重罪,屬于“常赦所不原”。這一規定意在(  ) A.維護君主統治 B.保證社會穩定 C.協調君臣關系 D.突出法律權威 10.宋代,由理學家撰寫的鄉約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鄉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時期,地方官廣泛推行鄉約制度,宣講皇帝的“圣諭”成為鄉約的重要內容。這反映出明清時期(  ) A.皇權借助儒學進一步擴張 B.國家權力全面深入基層社會 C.理學逐漸成為官方哲學 D.儒學喪失了社會道德教化功能 11.子產執掌鄭國國政時,“鑄刑書”(把自己所制定的刑書鑄在鼎器上),論政寬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測”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張中,與子產的觀點相吻合的是(  ) A.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 12.商鞅認為“一教則下聽上”,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因此對民眾必須加強“法治”教育。這主要反映了商鞅(  ) A.力圖建立并維護專制局面 B.竭力提高民眾的法治觀念 C.主張統治者要有民本意識 D.重視教育和法治的統一性 13.周公要求統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張“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應”“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朱熹強調“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張為政者應該(  ) A.發揮楷模和教化作用 B.順應天意,無為而治 C.統一信仰和社會規范 D.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欲 14.有學者指出,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法兩家尖銳對立。秦朝尊崇法家,厲行法治,遭到儒家批評。秦朝滅亡后,取代法家的是道家。文景以后,道家淡出政治舞臺,儒家取而代之,登上正統學說的寶座。這表明秦漢時期(  ) A.根據統治需要選擇治國思想 B.延續了百家爭鳴的思想局面 C.對待思想流派態度變化不定 D.逐漸認識到法、道思想的弊端 15.《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義舉均屬鄉官三老之職責。由此可見,當時(  ) A.基層治理滲透官方意識形態 B.社會救濟程序完備 C.民間教化倡導多元價值觀念 D.察舉制度雛形出現 16.《唐律疏議》規定:來自同一國家的外國人在中國發生法律糾紛時,依該國法律處理;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在中國發生法律糾紛時,則依據唐律處理。這表明《唐律疏議》(  ) A.堅持傳統夷夏觀念 B.維護了國家司法主權 C.阻礙中西文化交流 D.奠定了封建國家立法原則 17.宋代,關中地區的呂氏兄弟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村規民約”——《呂氏鄉約》,其中心內容為“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據此可知(  ) A.宋代出現儒釋道合流的趨勢 B.鄉約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宋代鄉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鄉約削弱了鄉村宗族勢力 18.清朝入關以后,基于統治全國的需要,設置律例館,進行全面的立法活動,主要有《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規章程方面的這些努力(  ) A.確立了民主法治的政治統治 B.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 C.使處理行政事務有章可循 D.強化了民族不平等政策 二、非選擇題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律疏議》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條,其篇名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其內容特別重視“孝”,要求維護“孝”的律文有幾十條。自遼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條基本上都以唐律為藍本。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立法,多半從模仿唐朝法制而來。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大明律的許多條文直接來自《唐律》,但由于明代社會各階層的分化和各種社會力量的興起以及大量社會矛盾的出現,使《大明律》必須以“法”的本來面目出現,以規范各種社會勢力激烈斗爭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編》中對兩部法典進行了研究后說:“大抵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較《明律》為重,賊盜及有關帑項錢糧等事,《明律》又較《唐律》為重。” ——摘編自徐曉莊《〈大明律〉之特點瑣談》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律疏議》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唐朝相比,明朝立律側重點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原因。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鄉約是宋朝地主階級士大夫在社會變遷面前提出的挽救社會危機的基本建制,其途徑就是通過士大夫自覺地義務地在鄉村建立起開展思想教化的組織或機構,向全體民眾宣傳傳統政治統治的合理性。陜西藍田的呂大鈞兄弟撰寫了《呂氏鄉約》。該鄉約規定:“在地方上推舉年高德劭者一人為都約正,另外推舉兩位有學行者為約副。每月另選一人為直月。”年高有德、堪身體力行之人是可能被推舉為鄉約正副的基本條件,即聲望和學識是鄉約凝聚力之形成的基本要求,其主要任務是揚善懲惡,對鄉里社會實行教化,在鄉里社會提倡互敬互愛、患難與共的淳樸社會風氣。這本是過去歷朝鄉里制度所一貫堅持的宗旨,漢朝至唐朝的三老教化屬于官方控制,但到了宋朝,這一任務卻日漸轉由呂氏鄉約這樣的民間組織加以執行。 ——摘編自王日根《論明清 鄉約屬性與職能的變遷》 材料二 下面是清朝時期某地《劉氏族規》的節選內容: 一、敦孝悌:孝悌為人之本,人惟孝悌為先。孝在養其身而順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嚴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莊。婦女聲音不聞于外,性情正而品節明。五、篤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設法,分潤族人,將見祖宗,默佑其衷。……七、務本業:讀書明理,自是有用,農工商賈亦自成一家。人必有業,務業須正。……十、重名節:族中如有貞女節婦,孝父母、立節操,請旨旌獎,以培風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鄉約制度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劉氏族規》的出現與哪些因素有關。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案參考答案
【歷史解釋】探究《唐律疏議》
(1)《唐律疏議》是中國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在中國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為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封建成文法典);總結以往的立法經驗,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法律條文與法律解釋相結合;法律制定的理論依據是儒家學說,法律規范與封建倫理道德相結合;條目簡明,內容周詳;對后世及周邊國家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基本精神:維護君主專制,維護小農經濟,維護封建倫理。
原因: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小農經濟的發展,對儒學的重視。
【史料史證能能力訓練二】中國古代的鄉約制度
(1) 特點: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重視規范鄉民的道德行為(道德教化),強調互助互勉;強調自治。
原因:理學的形成;科舉制的推行,知識分子進入國家政治體系;士大夫社會責任感和主體意識的增強。
(2)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從民間規范到與法律合流。
(3)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發展生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
【高效訓練】參考答案
1.【答案】選C。【解析】春秋后期,諸侯之間相互征戰, 上層社會奉行的禮儀已經崩潰,子產“鑄刑書”之舉表明周天子權威衰落,諸侯國君已經無法按照原有的制度繼續統治,不得不采取極端措施繼續維持統治,故選C項;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排除A項;B、D兩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
2.【答案】選D。【解析】引文的意思為:君主,是人民的源頭,源頭清澈則河流清澈,源頭污濁則河流污濁,所以如果擁有社稷而不能愛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卻要求人民把君主當作親人一樣敬愛,是不可能的。可見荀子主張施行德治,故選D。“天行有常”是荀子的觀點,但在材料中未體現,A錯誤;材料未出現任何“法”的信息,B錯誤;材料未體現“君民共治”,C錯誤。
3.【答案】選C。【解析】依據材料“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可以看出,該學派主張禮法并用,故選C項。材料“《禮》者,法之大分”“隆禮至法”說明該學派主張禮法并用,而非單一的嚴刑峻法,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在治國中君主應該禮法并用,而不是道德與法律界限分明,排除B項;材料反映治國中法律應該和禮制結合,而不是法律以刑罰為基礎,排除D項。
4.【答案】選D。【解析】“一方面堅持執法嚴明,秉公而斷;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斷獄”,說明儒法結合思想已經滲入司法,故選D項。根據題目中的時間“漢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儒家思想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A項錯誤;B項表述只體現了材料的一個方面,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司法制度的問題,C項錯誤。
5.【答案】選A。【解析】題干信息“引經決獄、引禮入律的方式,將儒家思想貫徹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個過程中”表明儒家思想是法治的基本原則,故選A項。B項表述本身錯誤,不能夠說“等同”,排除;C、D兩項是對題干材料的曲解和誤讀,均不正確。
6.【答案】選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律疏議》中重視“孝”,強調維護“孝”的倫理,這說明唐律具有“禮法結合”的特點,故選C項;材料不能說明《唐律疏議》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排除A項;律令儒家化始于漢朝而非唐朝,排除B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答案】選C。【解析】 材料中的“諸官有員數”說明唐代法律對各級官員的人數配置作了規定,這種以法定員的方式有利于規范官員的編制,故選C項;根據“署置過限及不應置而置……十人徒兩年”可知,對于配置官員過少也要受到懲罰,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官員數量規定,而不是用人標準,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懲治貪官無關,排除D項。
8.【答案】選C。【解析】 據材料“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可以得出,該家訓反映出儒家學者所強調的道德與知識修養并重,故選C項。儒家學者強調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但不合題意,A項錯誤;儒家學者強調“存天理,滅人欲”,但不合題意,B項錯誤;“格物致知”的認識論不合題意,D項錯誤。
9.【答案】選A。【解析】“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內亂等”都可以威脅到皇帝的統治,故這一規定是為了加強皇權,維護君主統治,故選A項。保證社會穩定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協調君臣關系,排除C項;材料主旨強調維護君主權威而不是法律權威,排除D項。
10.【答案】選A。【解析】宋代,鄉約是利用理學思想教化鄉民的工具,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講皇帝“圣諭”作為主要內容,這一變化反映出皇權借助儒學向基層社會擴張,故選A。官方推行鄉約,宣講“圣諭”雖然反映了國家對基層社會管控能力的加強,但據此認為國家權力全面深入基層社會則屬于對歷史現象的過度解釋,排除B;南宋后期,確立了理學官方哲學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變化實際上是儒學士人自發的社會教化被官方化,成為宣揚國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學本身也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所以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于加強儒學社會道德教化的功能,排除D。
11.【答案】選A。【解析】題干材料中子產否定秘密法,通過將刑書鑄在鼎器上強調法治的作用,由此可知其屬于法家思想,與“一斷于法”思想一致,故選A項。荀子的唯物論思想“天行有常”強調自然規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屬于孔子的儒家思想,“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屬于墨家思想,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
12.【答案】選A。【解析】商鞅強調“法令者……為治之本也”,認為必須對民眾加強“法治”教育,以達到“一教則下聽上”,即達到維護專制統治的目的,故選A。
13.【答案】選A。【解析】題干中“敬天保民”“德治”“仁政”“民之師帥”“正君心”都要求統治者以身作則,以德治國,故選A項。“無為而治”是道家的觀點,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體現不出統一信仰和社會規范,故C項錯誤;“存天理,滅人欲”是程朱理學觀點,D項表述不全面,錯誤。
14.【答案】選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從先秦百家爭鳴到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國,再到西漢初年以道家黃老為主,最后到漢武帝后儒學獨尊,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每個歷史時期統治者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故選A項。
15.【答案】選A。【解析】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居于官方統治地位,從材料可知表彰孝道善行屬于鄉官三老的職責,這說明官方意識形態已經滲透到基層治理中,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基層治理中對儒家倫理的應用,與社會救濟無關,排除B項;朝廷賦予鄉官三老之職責“表彰孝道及善行義舉”,皆屬于儒家倫理范疇,排除C項;察舉制在西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出現,排除D項。
16.【答案】選B。【解析】題干提出了兩種解決司法糾紛的方法,一種是“依其俗”,一種是按照“屬地”原則,就是適用唐朝法律,這表明《唐律疏議》維護了國家司法主權。
17.【答案】選B。【解析】由材料中“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可知,宋代《呂氏鄉約》注重道德、禮俗和互助,這說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選B項。材料信息體現出儒家思想,沒有體現道教、佛教教義,排除A項;《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村規民約”,不能由此得出“鄉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的結論,排除C項;鄉約可以規范宗族子弟,加強了鄉村宗族勢力,排除D項。
18.【答案】選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以及《大清會典》等使清政府各機關處理行政事務有章可循,故選C項。清朝沒有確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統治,A項錯誤;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主旨和強化民族不平等政策無關,D項錯誤。
19.【解析】第(1)問從體系、思想、影響等方面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從教化和刑法角度分析;第二小問從經濟、思想、政治等角度歸納。
【答案】(1)特點:體系完備;禮法結合(重視儒家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2)不同之處:與《唐律》重禮樂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錢糧。原因: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政治斗爭的需要。
20.【參考答案】(1)特點:自覺性(民間性、自治性);義務性;側重道德教化;選賢任能。原因:士大夫的積極推動;社會變遷(商業和城市的發展)沖擊傳統倫理道德;挽救社會危機,加強基層管理的需要;民間自治的傳統;宗法性社會結構的延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江区| 青龙| 巴中市| 曲沃县| 南和县| 枝江市| 汾西县| 宁波市| 武夷山市| 汉中市| 安图县| 临泉县| 胶州市| 周口市| 通化县| 讷河市| 利津县| 正宁县| 乌苏市| 绵阳市| 介休市| 横山县| 松阳县| 家居| 黄山市| 南充市| 墨玉县| 民勤县| 江孜县| 来宾市| 崇仁县| 平陆县| 苗栗县| 从江县| 新干县| 米泉市| 德清县| 新邵县| 都兰县| 馆陶县|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