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18課 辛亥革命 同步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18課 辛亥革命 同步導學案

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
【課程標準】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素養目標】
1.搜集有關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的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影響。
2.搜集運用有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角度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意義。
3.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走向共和的意義,分析其局限性,認識近代化進程的艱難曲折。
【時空框架】主學習·必備知識
【重點難點】
1.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
2.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一)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
2.內容: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3.結果: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
4.影響: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知識拓展 客觀認識清末新政的影響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為維護封建統治,被迫進行的漸進式改革,但改革結果適得其反,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并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比如君主立憲削弱了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力,經濟新政使得民怨沸騰,文化新政使革命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二)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1.興起
(1)創建革命團體: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
(2)創建革命政黨: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 中國同盟會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提出理論: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2.發展:除繼續宣傳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外,孫中山還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走出誤區 “平均地權”不是平分土地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中最有特色的內容。其中“平均地權”的主張,是孫中山用以解決土地問題的綱領,實質是實行資產階級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不能滿足農民對土地所有權的要求。
學思之窗(教材P117)
思考角度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理解三民主義之民族、民權、民生各自的內涵,再逐一分析。
提示 積極意義: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論確立了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目標,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著當時最進步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局限:當時的三民主義有所偏重,孫中山認為首先應該實現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至于民生主義可以緩行并且民生問題很容易解決,這表明孫中山此時主要關注政治上的革命,對社會革命考慮不多,實際上民生問題同樣是中國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而且并不容易解決。
辨析比較 三民主義的內涵及關系
(三)預備立憲
1.背景:革命運動高漲。
2.過程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2)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 欽定憲法大綱 》,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
(3)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3.影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概念闡釋 預備立憲 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即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這場騙局的揭露促使民主革命更加高漲。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武昌起義
1.有利條件: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
2.爆發: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3.結果: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 湖北軍政府 ,推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歷史縱橫(教材P118) 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的爆發有何關系?
思考角度 思考保路運動因何而起,又造成了什么影響,聯系辛亥革命爆發的條件,分析得出答案。
提示 清政府為了鎮壓革命,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將鐵路收歸國有,使全國人民充分看清了其賣國求榮的本質,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因素之一;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
(二)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三)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四)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
1.原因
(1)英國等列強的支持。
(2)袁世凱的威脅利誘: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對清政府施壓。
(3)孫中山妥協退讓: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
2.結果
(1)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2)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 臨時參議院 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五)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目的
(1)直接目的是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
(2)根本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2.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內容及體現的原則
內容 體現的原則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 全體國民 主權在民
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
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自由平等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責任內閣制
4.地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 責任內閣制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圖解歷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凱和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一)性質: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進步性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君主專制 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
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三)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 革命綱領 、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走出誤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層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依然根深蒂固。
知識拓展 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1)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2)客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外反動勢力的力量異常強大。 (3)主觀: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軟弱性與妥協性)。如:缺少科學的革命綱領,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沒有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互動探究·關鍵能力
探究點 辛亥革命的影響
史料探究
史料一 下圖反映了在慶祝中華民國成立的日子里,有人把中華民國的“國”字寫為“口內一個民字”。
讀史 史料一反映了中華民國的性質、特點等內容,注意文字敘述“把中華民國的‘國’字寫為‘口內一個民字’”。
問題1.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史料一中“囻”的主要含義。
[答案]民是國的核心,民是國的組成部分,體現了主權在民的思想與原則,也表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史料二 辛亥革命不僅打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槍”,邁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發了諸多社會革新和移風易俗的“第一回”。
——摘編自馬敏《三種視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讀史 史料二主要評價了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在政治、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影響。
問題2.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說明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邁出“第一步”具體成果的表現。
[答案]“第一槍”: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第一步”: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知識拓展】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轉型的意義及局限
1.意義:“成功”的革命
(1)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從近代化角度: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近代化運動,它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的近代化。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邁出了中國政治由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
經濟 制定法令保護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成為潮流
法制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利于法制觀念的確立。
思想 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3)從文明演進角度:辛亥革命促進了傳統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轉變,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4)從社會生活變遷角度: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面貌為之一新。
2.局限:“失敗”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而袁世凱既是一個軍閥,又是一個被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為建立專制統治,不惜出賣民族利益。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知識拓展】
【鞏固練習】·課堂達標
1.為了茍延殘喘,清政府進行了膚淺的、三心二意的憲政改革,這反而使很多人在目睹了清政府毫無希望的領導能力后,轉向了革命。材料說明( )
A.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B.清政府改革不力推動了革命的爆發
C.革命派的主張能得到社會各階層支持 D.戊戌維新運動如果成功就不會爆發革命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人們認為清政府的改革是膚淺的,很多人對清政府感到失望,進而轉向了革命,B項正確。《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能得到社會各階層支持”表述過于夸大,排除C項;材料中的憲政改革指的是清政府實行的預備立憲,不是戊戌維新運動,排除D項。
2.1911年夏天,粵、鄂、湘、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地方政權。這一事件( )
A.是“實業救國”出現的標志 B.表明辛亥革命由此正式爆發
C.中華民國地方政權得以建立 D.為武昌起義爆發創造了條件
[解析]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后,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前往鎮壓,為武昌起義爆發創造了條件,故選D項;“實業救國”思潮出現于19世紀末,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爆發以武昌起義為標志,排除B項;1911年中華民國還未建立,排除C項。
3.孫中山在一次演講中說:“至于政府之組織,有總統制,有內閣制之分。法國則內閣制度,美國則總統制度。”《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實行的是( )
A.責任內閣制 B.君主立憲制 C.總統共和制 D.專制君主制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故選A項。
4.“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過一朝一姓之更變而已……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更變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辛亥革命( )
A.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B.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C.完成了中國的近代化 D.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
[解析]根據“然不過一朝一姓之更變而已……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更變迥然不同”可知,材料強調了辛亥革命實現了制度變革,即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故選D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排除A、B兩項;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而不是“完成了”,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义马市| 紫阳县| 广南县| 栾城县| 民和| 石嘴山市| 江西省| 东乌珠穆沁旗| 万州区| 手机| 封丘县| 贞丰县| 博兴县| 祁东县| 甘洛县| 富平县| 平罗县| 新疆| 治县。| 扶风县| 拉萨市| 湛江市| 于都县| 贡山| 内乡县| 金寨县| 井陉县| 湖州市| 易门县| 邢台市| 佛山市| 那曲县| 岳西县| 龙州县| 道孚县| 大埔县| 鱼台县| 浙江省| 广灵县|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