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課標要求】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素養目標】1.了解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等史實,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復辟帝制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認識近代中國民主共和之路的艱難和曲折。2.搜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民主與專制的斗爭,以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史料,從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角度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方面的特點。3.搜集中華民國成立后社會生活變化的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掌握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新氣象。4.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從唯物史觀角度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重點難點】1.重點: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2.難點:分析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探討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時空定位】【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自主學習·必備知識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一)袁世凱復辟帝制1.專權(1)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3)1914年5月公布的《 中華民國約法 》,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4)1914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2.賣國(1)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2)袁世凱于1915年5月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稱帝:1915年10月,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表示一律“贊成”君主立憲。12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知識拓展 “中日民四條約” “中日民四條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它的簽訂使日本侵略勢力在滿蒙、山東得到鞏固和擴展,在華中、華南也有所增進。(二)護國戰爭1.背景(1)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 二次革命 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2)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2.過程(1)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2)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3.結果:袁世凱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知識拓展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原因及失敗的原因 (1)復辟帝制的原因 ①革命派反封建不徹底及其自身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②長期實行專制統治,帝制觀念根深蒂固,民國初年的國民熟悉帝制而陌生共和。 ③國家的現實狀況需要一個統一且強大的中央政權。 ④帝國主義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袁世凱稱帝。 ⑤半封建社會下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 (2)失敗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袁世凱復辟帝制違背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必然會失敗。 ②直接原因: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反袁,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由擁袁到反袁,全國人民支持護國戰爭。 ③主觀原因:北洋軍閥內部矛盾加劇,袁世凱眾叛親離。 ④客觀原因: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改變了對袁世凱支持的態度。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一)軍閥割據的形成1.原因:袁世凱稱帝失敗,不久死去,北洋軍閥中難以產生一個能統御整個 北洋派 的人。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2.表現派系 代表 支持國 占據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各省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北三省3.影響:各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概念闡釋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開端(1912年)、以東北易幟為結束標志(1928年)。這一時期,既是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時期,也是中國民族經濟和思想解放發展較快的一段時期。(二)“府院之爭”1.背景: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2.過程:1917年5月,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3.結果:張勛以調解 府院之爭 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三)護法運動1.背景: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過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 中華民國軍政府 ”,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3.結果: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辨析比較 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的比較及對其的認識 (1)不同點 (2)相同點:①背景: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兩大矛盾合流。②領導:孫中山直接參加領導或組織。③目標:都是對準反動的北洋軍閥政府。④方式:進行武裝斗爭。⑤性質: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進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斗爭。 (3)認識:①單純依靠一派軍閥打倒另一派軍閥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必須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②革命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勝利。③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資本主義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圖解歷史 革命黨人維護共和的斗爭(四)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2.概況: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方面。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3.影響: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知識拓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華工赴歐的歷史貢獻 緩解了協約國的人力資源危機,支援了協約國后方的工業生產;為協約國前線的軍事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戰斗服務;為中國贏得戰勝國地位作出巨大貢獻。三、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一)經濟:民族工業迅速發展1.原因(1)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 民族資本主義 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4)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特別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2.表現: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3.影響: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概念闡釋 實業救國 指中國近代以發展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手段的經濟思想。這一思想提出于19世紀末,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其中“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業。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后生產關系的必要性。(二)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原因:共和政體的建立和南京臨時政府的努力。2.表現(1)宣布改用陽歷,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 文明開化 的新習俗、新風尚。知識拓展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特點及趨勢 (1)原因 ①外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 ②內部:政治上政府政策推動;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和發展;文化上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 (2)特點 城市與鄉村、沿海與內地的地區變化不平衡;中西、新舊并存。 (3)趨勢 由陳腐刻板到文明簡約;由封閉落后走向開放進步,逐漸走向近代化;逐漸西化;等。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一)原因1.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2.人們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二)興起1.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3.代表人物: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等。(三)主張1.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禮法、貞節、 舊倫理 、舊政治。2.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得到廣泛響應。(四)影響1.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3.高舉 民主與科學 的旗幟,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圖解歷史 新文化運動前期三大內容的關系 (1)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與科學的前提。 (3)提倡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的傳播載體,文學革命是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手段。拓展延伸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的新曙光 (1)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捍衛民主革命成果,發動了一系列革命運動;北洋軍閥政府時期言論自由得到一定的保障,輿論環境相對寬松。 (2)經濟上:頒布發展工商業的經濟法規,鼓勵利用外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推進。 (3)外交上:出席巴黎和會,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捍衛了國家主權。后來在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收回山東主權,贖回膠濟鐵路。 (4)思想上: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三民主義的提出,促進了民主思想的發展。 (5)教育上:教育得到改革與發展。互動探究·關鍵能力探究點一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史料探究史料一 從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戰爭前,民族資本新開設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有50余家①。……主要分布在繅絲業、棉紡織業、面粉業、機器制造業等幾個行業部門②。讀史 史料以省略號為界分為兩層,①從數據上、②從行業類別上歸納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問題1.根據史料一,概括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答案]數量少,規模小;以輕紡、加工工業為主,工業體系不完備。史料二據相關史料記載:1914年8月前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 148 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①,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得最快②。讀史 ①1914—1918年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②中國民族工業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重工業尤其薄弱,數量少且發展緩慢,但輕工業發展迅速。而在輕工業中,又以紡織業、面粉業發展最為迅速。問題2.根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獲得發展的最主要原因。[答案]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探究點二 新文化運動的主張及對其的評價史料探究史料一 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摘編自《本志罪案之答辯書》讀史 波浪線處,“本志”是指《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辯書》是陳獨秀撰寫的,它是堅持反封建文化運動的戰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傳的基本總結。問題1.指出史料一中體現了哪些主張。[答案]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愚昧和專制,反對舊道德,反對舊傳統和舊文學,主張用民主和科學重新評估傳統文化。史料二 余之抨擊孔子,非抨擊孔子之本身,乃抨擊孔子為歷代君王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抨擊孔子,乃抨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李大釗讀史 據關聯詞“非……乃”可知,李大釗強調了對待孔子的態度及本質。問題2.新文化運動宣揚民主與科學,為什么把矛頭指向孔子及其代表的傳統道德?[答案]歷史上孔子及其代表的傳統道德被當成封建專制主義的符號和靈魂;辛亥革命后,實行專制者打著“尊孔”的旗號;新文化運動要反對專制,必然要批判孔子及其代表的傳統道德。【知識拓展】一、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及作用1.特點(1)從誕生環境看:“先天不足”,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缺乏資本、技術、人才的支持。(2)從結構看:“后天畸形”,從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從經濟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3)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2.作用(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2)從政治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戊戌維新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從思想上看,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二、辯證看待新文化運動的影響1.積極影響(1)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它動搖了專制思想的統治基礎,推動思想文化革新。(2)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促進了民眾的覺醒。(3)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4)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5)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2.局限性(1)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2)沒有同群眾運動相結合。(3)回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4)從后來的中國歷史發展來看,新文化運動并未根除中國根深蒂固的專制集權思想。【本課小結】網【鞏固練習】達標1.它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運動”,從云南開始的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材料評價的是( )A.二次革命 B.護國戰爭 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解析]根據材料“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運動”“從云南開始的戰爭”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評價的是護國戰爭,故選B項。二次革命、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均與“從云南開始”不符,排除。2.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參加一戰( )A.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派遣軍隊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C.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 D.有效抑制了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解析]根據所學可知,一戰期間,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故選C項。中國參加一戰并未極大提高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A、D兩項錯誤;一戰期間,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但中國軍隊沒有前往歐洲前線,B項錯誤。3.有學者曾把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形象地比作“沒有前途的經濟奇跡”。這主要是因為( )A.工業結構不合理 B.地區分布不平衡C.社會環境未根本改變 D.軍閥割據混戰的影響[解析]一戰期間,歐洲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的發展,因此被稱為“經濟奇跡”,但是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這種特殊的國情,中國的民族工業遭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尤其是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使快速發展的民族資本主義再次受到嚴重沖擊,故答案為C。4.胡適、魯迅等人開始創作白話文詩作,興起了白話文運動。這發生在( )A.鴉片戰爭期間 B.洋務運動期間 C.新文化運動期間 D.辛亥革命期間[解析]新文化運動期間興起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