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導學案:中國歷代變法與改革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了解中國歷代重要變法和改革,認識改革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變法和改革的歷程、內容及歷史作用,對歷代變法和改革的評價;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時空史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基礎知識】【探究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何興起變法活動?一、富國強兵: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一)商鞅變法1.背景:(1)經濟: 的發展(鐵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興起;(2)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壞, 爭霸,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改革;(3)文化:士階層壯大,百家爭鳴,思想解放。2.目的: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3.內容:(1)經濟: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廢 ,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 ;③統一度量衡、貨幣。(2)軍事:獎勵 、實行二十等爵制。(3)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嚴明法度、什伍連坐、推行縣制。(4)思想上:焚書坑儒。4.意義:(1)直接: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2)深刻:推動 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經濟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政治上中央集權、 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開始形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統一北方;(2)民族融合趨勢和社會矛盾激化。2.內容及意義:(1)前期: 主持,重點是創建新制度。內容 均田制 國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長制 廢除宗主督護制,設三長,直屬于州郡,負責清理戶口、田畝和征役。俸祿制 推行俸祿制和官吏考核制度;嚴懲貪污。租調制 農民承擔定額租調。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粟二石(稱為租),帛或布一匹(稱為調)。意義 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后期:孝文帝親政后繼續改革,重點是移風易俗。意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流,緩和了 ,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范仲淹改革①指導思想有誤,某些措施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如均輸法)。②變法措施過于激進,觸犯了 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③變法過程中出現用人不當,危害百姓的現象。④變法后期, 決心動搖及其去世。⑤根本原因:未從根本上觸及封建制度,以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為目的,無法真正給農民利益。(四)王安石變法1.背景(1)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邊患嚴重, 不斷,社會危機十分嚴重;(2)范仲淹的“ ”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失敗。2.內容評價:(1)進步性:①一定程度改善了積貧局面:政府 收入大大增加;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②積弱局面有所改觀:使北宋國力有所增強。(2)局限性:用人不當,危害百姓利益;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對;“強兵”方面,成果甚微。4.結果: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有些措施欠妥當,執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現象,后被廢止。(四)張居正改革背景 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府庫空虛, 嚴重,農民起義不斷,統治危機不斷加深;殖民入侵,邊患嚴重。內容 政治(整頓吏治) 尊主權,查吏職、信賞罰、 法軍事(邊防新政) 內修防備 起用邊將,積極操練兵馬大力增修、加固長城外示羈縻 改善漢蒙關系加強互市友好來往經濟(賦稅改革) 清丈田地一條鞭法結果 國家 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萬歷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張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條鞭法外,幾乎全部廢止。【知識點撥】一條鞭法內容: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評價:“一條鞭法”中國賦稅制度上重大變革。既是明代社會矛盾激化的被動之舉,也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動選擇。【自我檢測】1(2021 山東泰安寧陽一中階段考)商鞅改革的政治路線是“尊君”和“平民”。“平民”就是推行平民化的社會結構,王權之外的一切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社會榮譽,對所有的民眾開放。下列措施屬于“平民”的是A.“相地而衰征” B.“燔詩書”C.統一度量衡 D.按軍功授爵2.(2022 北京東城月考)土地私有化的進行推制動了小農經濟的增長,獎勵軍功有利于軍隊戰斗力的提升,推行縣制不僅使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掌控,更有利于減少貴族對財政的截留。材料探討的是,商鞅變法A.使統一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B.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滿足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愿望 D.使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鏈接高考】3.(2022福建廈門外國語學校月考)“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據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A.改鮮卑姓為漢姓 B.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C.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 D.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4.十六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采取各種措施解決統治難題,如前秦統治者整頓吏治、打擊豪強、尊儒重教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祿制、均田制,采取遷都洛陽、移風易俗等改革措施。孝文帝的改革A.順應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 B.促使漢族門閥制度逐漸產生C.削弱了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基礎 D.強化了關中地區的戰略地位5.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主張。這表明他解決財政問題主要立足于A.增加賦稅以滿足國家財政支出需要 B.大力發展生產以增加國庫財富C.對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賦稅 D.精簡國家機構以減少財政開支6.(2022安徽滁州定遠月考)梁啟超盛贊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當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類比為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稅收、警察體系。這說明梁啟超A.資員土女石的祝息改單及大膽創新 B.認為王安石變法中有些措施不當C.指出了王安石變法走向失敗的原因 D.認為王安石變法成效顯著7.張居正曾言:“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他旨在強調A.重視人才選拔 B.加強官吏考核C.完善監察體系 D.健全法制建設8.明初,賦稅主要是征收實物,由于棉布可以代輸,棉花種植較為普遍。1581年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無論田賦還是力役一律折銀繳納,棉花大量涌入市場,江南地區商品經濟也因此更為活躍。這說明明朝時期A.政府固守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B.賦稅政策變革有利于商業的發展C.農產品商品化減輕了農民負擔 D.江南商品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北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