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學習目標本單元課標 1.1.政治制度⑴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⑵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秦以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⑶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要點 學綱 學習重點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參見表1) (一)夏朝建立世襲制(二)商朝的內外服制(三)西周的貴族等級分封制1.主要內容; 2.基本特征 1.從內外服制到貴族等級分封制;2.秦至清,歷代中央行政制度(中樞機構)的演變;3.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與地方治理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一)背景(二)建立(內容)1.皇帝制度:⑴皇帝名稱的由來及確立目的,⑵皇帝制度的特征,⑶皇帝制度的影響;2.三公九卿制與“廷議”:⑴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⑵三公及其職權,⑶三公九卿制下的權力運行機制;3.郡縣制:⑴推行背景,⑵主要內容,⑶郡縣制的作用和意義;4.文書行政管理制度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1.兩漢行政中樞的演變;2.隋唐至元行政中樞的演變(參見表2);3.明清行政中樞的演變。(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參見表3)基礎知識一、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表1)角度 夏朝 商朝 西周政治體制 建立世襲制 實行內外服制 實行貴族等級分封制基本內容 1.夏啟以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2.夏朝對夏部族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治 1.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 2.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1.分封制:⑴周天子的地位和權利(控制地區、分封諸侯等),⑵分封對象及受封者的權利義務,⑶層層分封,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秩序);2.宗法制:周天子和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3.禮樂制:維護宗法分封制的文化制度特征 直接統治與間接控制相結合 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商周政治體制的共同特征:⑴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⑵“國人”(平民)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⑶最高執政集團的權力雖然不斷加強,但尚未實現高度集中[思考點1]商朝實行內外服政體,西周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政體,你認為商朝與西周的政體有哪些相同之處和不同特點?答案參見上表(略)。[史料閱讀解析1]材料一:周初的分封是一種武裝駐防事業……我們知道周王當時所能直接統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諸侯國,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畿內的災患而已。諸侯國的內政幾乎完全自主,而王室開國初年的武王成王過去以后,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的空文)。——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封建制度最重要的問題是權力的繼承,中國大概至晚從紀元前十二世紀起,就實行諸子均分制度。父親遺留下的財產,每一個兒子都有一份。但父親遺留下來的如果是一個不能均分的寶座,或是一個不能均分的世襲爵位,只能由一個兒子繼承時,問題就發生了。——柏楊《中國人史綱》⑴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諸侯國與周王政治關系的特點,并分析這種特點對周朝政治產生的影響。(8分)目的:對全國進行有效統治。(2分)特點:周王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諸侯王要服從周王;實際上諸侯國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獨立性)。(2分)影響:初期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擴展了疆域;后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發展,導致國家分裂和群雄混戰。(4分)⑵西周統治者是如何解決材料二中的問題的?(2分)解決: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2分)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統一后確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等,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是:⑴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等級分封制走向解體;⑵戰國時期各國進行改革變法,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⑶秦的統一結束了長期戰爭的混亂局面。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史料閱讀解析2]材料一:有事請毆(也),必以書,毋口請,毋羈(羈)請。——《睡虎地秦墓竹簡 內史雜》材料二: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脣(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睡虎地秦墓竹簡 行書律》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文書行政在秦朝推行全國的歷史條件。(6分)條件:⑴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⑵秦統一后,統一車軌,修馳道,形成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⑶秦朝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⑷秦朝以法治國,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十分嚴密。(任答3點,言之有理即可)三、兩漢至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1.兩漢行政中樞的演變⑴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為三公九卿制。⑵漢武帝設立中朝(或稱“內朝”,包括侍中、尚書令、常侍,負責決策),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西漢晚期,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⑶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2.隋唐至元行政中樞的演變(表2)角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 元朝一省制主要內容 ⑴三省及其地位(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⑵三省六部職權(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⑶三省官制(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與尚書仆射并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⑷三省官員共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⑴宋朝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之職;⑵宋太祖設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握財政大權,分割權力 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特點 三省職責分明,相互制約 機構(增設)重疊 丞相權重作用和意義 ⑴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⑵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⑴分散、削弱了宰相權力,皇帝得以總攬大權;⑵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導致北宋“積貧積弱” 宰相權勢增大,威脅皇權3.明清行政中樞的演變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宰相,親理政務,秦漢以來的宰相制度終結。⑵明朝廢宰相后,逐步建立起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各種政務,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中央行政中樞。⑶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表3)時代 地方行政體制 主要內容漢朝 郡、縣二級制→州、郡、縣三級制 ⑴漢承秦郡、縣二級制:①郡設太守為一郡最高長官,下設郡尉、郡丞分別協掌軍事、行政,②郡下設縣(或道),縣設令或長,其下有縣丞、縣尉及分曹屬吏,③漢初地方行政制度還包括王國和侯國;⑵西漢景帝、武帝后,王國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⑶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魏晉南北朝 州、郡、縣三級制 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隋唐 州、縣二級制 ⑴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⑵唐承隋制,還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⑶唐中期后,在一些戰略重地設節度使統兵征戰,部分節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宋朝 州、縣二級制→路、州(府)、縣三級制 ⑴宋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縣二級;⑵后來,宋朝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督州縣各級官吏(又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行政區劃),從而形成路、州(府)、縣三級制元朝 省、路、府、州、縣的多級行政制度 ⑴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掌管一省政務,后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⑵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形成多級行政制度明清 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⑴明朝:①(廢行省,設三司)明初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司分割,②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⑵清朝: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⑶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州),府之下設縣(州),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思考點2]概括漢至清,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點及演變趨勢。特點及趨勢:⑴貫穿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強(特點和趨勢);⑵經歷了郡縣制—州縣制—道路制—行省制的發展歷程(特點和趨勢);⑶縣一級最為穩定(特點);⑷地方監察機構演變為地方行政機構(趨勢),等等。核心素養:一、秦至清,歷代中央行政中樞制度的演變材料一(2014 江蘇卷):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后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等,并在左右。……屢舉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平民),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大臣數詘。——《漢書 嚴助傳》材料二(2014 江蘇卷):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舊唐書 劉祎之傳》材料三:票擬和批紅,這兩者不僅將司禮監與內閣同皇權有機地聯結在一起,也將司禮監與內閣聯結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所有奏章,無論缺少票擬還是批紅,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換句話說,就是任何無票擬的批紅或者無批紅的票擬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體制所認可的。由此可知,內閣和司禮監二者在整個中樞決策體系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閣和司禮監在體系運轉過程中,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共同保障體系的平衡運行。——陳光捷《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及其現代啟示》⑴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為削弱相權所采取的舉措。(6分)舉措:①任用賢良文學之士為身邊近臣;②讓他們參與議政、奏事;令其詰難大臣。⑵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4分)說明: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出令),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⑶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形成的背景。(6分)背景:①丞相制度廢除,皇權加強;②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后,工作壓力劇增,于是設立內閣;③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內廷宦官機構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④皇帝有意讓監閣相互牽制以維護皇權。(任答3點6分)二、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與地方治理材料一:后世對秦始皇的這一做法,大多盛贊不已……雖然秦代……僅僅持續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及其所確定的以郡縣制為表現形式的行政區劃,卻……為后世歷代所遵奉……(西漢初年)劉邦采用的是……混合體。——李曉杰《體國經野:歷史行政區劃》⑴根據材料一,后世對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贊不已”?概括這一做法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劉邦采用的“混合體”是什么?(8分)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2分)影響:實現中央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為后世所沿用。(4分)“混合體”指:在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2分)材料二:行省制是蒙元統治者在行政區劃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給后世的一份重要遺產。……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并非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該體制有三個特點: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元朝行省制確立的歷史意義。(6分)意義:①元朝行省制度的確立,是行政區劃和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變革);②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③為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有利于發揮地方的積極性;④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⑤對元代社會和后世影響深遠。(任答3點6分,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與“不變”的共同目的,并說明材料四中地方行政區劃“變”與“不變”的具體表現。(12分)共同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統治。(2分)變的表現:①地方行政區劃層級逐漸增多,由兩級制到三級制或四級制;②州、郡(府)等中級地方行政區域不斷縮小,行政權力不斷萎縮;③監察區逐漸演變為行政區;④元朝新增省級地方行政單位。(任答3點6分)不變表現:①中央對地方層層嚴密的控制不變;②在地方行政機構內分化事權,相互制約的指導思想不變;③縣級行政單位基本穩定,加強對基層地方的控制不變。(任答2點4分)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