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學習目標】通過辨析史料,掌握春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客觀評價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通過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基礎知識】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1)背景1)歷史上大變革時期;2)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3)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4)兼并戰爭不斷(2)目的: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3)表現:1)魏國的李悝變法;2)楚國的吳起變法;3)秦國的商鞅變法(4)代表:商鞅變法1)措施①經濟上: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②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2)影響①打擊了貴族特權;②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③使秦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2.兩晉南北朝(1)背景1)內遷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2)前秦統一北方但迅速瓦解;3)北魏重新統一北方;4)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災難,在長期沖突與交往中,民族融合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孝文帝改革1)措施①前期(在其祖母馮太后的支持下):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②后期(親政后):遷都洛陽、易服飾、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2)影響①有效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拓展:1.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③改革從實際出發,內容全面,措施得當,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④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決心;2.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1)俸祿制:官吏俸祿由國家籌集發放,嚴懲貪污。(2)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內容及影響①原因:土地兼并嚴重,影響國家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②內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③影響: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徭役;北方經濟恢復發展。(3)三長制的內容與意義①內容:設鄰長、里長、黨長三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五家為一鄰,設鄰長;五鄰為一里,設里長;五里為一黨,設黨長。)②意義:地方政權掌握在國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權。3.北宋(1)范仲淹改革1)背景: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2)措施: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3)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僅推行一年多。(2)王安石變法1)人物:宋神宗、王安石。2)措施: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3)目的:富國強兵。4)評價①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②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終被廢止。4.明朝張居正改革(1)背景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②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2)措施: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剪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3)評價: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條鞭法外,幾乎全部廢止。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維新變法(1)背景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③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2)措施①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②提倡西學,議論時政“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③主張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④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3)評價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②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起到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中國人民的覺醒;③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激烈反對,慈禧發動政變廢除大部分變法措施。(4)認識: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拓展:(5)維新變法的敗因:①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頑固勢力強大,力量對比懸殊。②脫離群眾,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③依靠有名無實的光緒皇帝。④對極少數帝黨官僚和帝國主義抱有幻想。⑤國際環境: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加緊侵略中國。2.清末新政(1)目的: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3)評價:①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②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3.中華民國政府(1912-1949)(1)內容: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和教育等各個方面。(2)局限: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3)結果:以失敗告終。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過渡時期(1949-1956)(1)措施: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2)影響①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在短時間內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②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2.社會主義探索十年(1956-1966)(1)內容: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2)地位:中共共產黨人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開始。(3)局限:缺乏經驗、急于求成、左傾錯誤,出現嚴重曲折。(4)影響①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②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③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3.改革開放后(1)十一屆三中全會1)時間:1978年12月2)內容①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②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③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3)影響: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性偉大轉折(2)2012年11月中共十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3)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①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部署、總動員;②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4)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①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②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5)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①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②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4.改革開放40年(1)重大改革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②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地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功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③從“引進來”到“走出去”;④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⑤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⑥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⑦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2)評價①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②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跨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探究一】春秋戰國變法運動時代背景宗法分封制通過與周天子的血緣親蔬來劃定上下級的關系,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分封制是周代社會運轉的軸心。到了春秋時期,權力下移,以至于“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血紐帶開始松散,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與此同時,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私田增多,以井田制為標志的土地國有制度逐漸被破壞。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興地主階層日益壯大。他們要求廢除士族的世襲特權,發展地主經濟。改革成為社會的主要呼聲,各國的國君也想在殘酷的戰爭中求得生存,進而成為霸主。分析春秋戰國時期變法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大爭鳴、大發展時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瓦解,變法改革。經濟上,生產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封建經濟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壯大。文化上,禮崩樂壞,士階層崛起,百家爭鳴,私學興起,民族走向融合、國家走向統一。【探究二】評價王安石變法材料一 經過神宗與王安石一番變法,朝廷財富急劇增加,財政收支扭虧為盈,要新建52座倉庫來存放所得錢糧綢絹。熙寧年間,各地興修水利設施1萬多處,灌溉農田36萬多畝各地還開發了不少荒地和淤田。在軍事上,為了斬斷西夏“右臂”,熙寧五年(1072)和六年(1073),王安石力挺王韶率領軍隊,在甘肅、青海一帶攻擊吐蕃,獲取五州,史稱熙河之役。這是北宋少見的對外作戰的勝利。熙寧二年起,四年間頒布大小新法十一項,青苗法、免疫法、方田水利法、保甲法接踵而至。變法固然增加了國家收入,但在實行過程中卻加重了貧苦百姓的負擔。以青苗法為例,這項措施本是為了抑制兼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但官吏為了邀功,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貨,隨意提高利息,百姓苦不堪言。 ——《歷史的拐點》材料二 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富商的利益。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認為祖宗之法更改不得,紛紛對王安石的新法加以攻擊。尤其是皇后室族的大力攻擊,使王安石陷入空前的困難境地之中。王安石先后兩次被罷相,第二次以后再沒有回朝。改革派的力量終于沒有敵過保守勢力的圍攻,變法隨著王安石的罷相而失敗。 ——《王安石變法》材料三 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好找那些急于上進的新人。這些人不僅缺乏經驗,而且把變法作為進身之階,參與變法動機就不純。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與助手,都屬于人品不正者。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懷私心的人進行變法,再好的設想也沒用。大宋王朝從上至下都爛透了,靠這樣的官員去實施新法,新法只能成為他們的又一條生財之道。 ——梁小民《王安石變法—動機與效果》評價王安石變法。①增加了財政收入②政治:鞏固了北魏政權,加速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③民族關系:加快了民族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④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貢獻【探究三】戊戌變法的背景和評價材料一 康有為說一個國家只要能立憲,皇帝有無是無關緊要的。當時英國有皇帝,德國、日本、意大利都有皇帝,我們盡可一意推行憲法,不必革命廢皇帝,讓滿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他以為只要光緒皇帝聽他話,變法就變得成,他實在沒有看清楚,光緒連自保的力量都沒有,康有為等竟誤把他當做政治權力的核心。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沖擊了傳統的封建制度、打擊了守舊勢力,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材料三 救亡、革新與革命是近代中國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課題,救亡與革新曾激揚起歷史的波濤,而啟蒙之激發理性,啟迪民智,反對迷信,反對愚昧,改造幾千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變革與革命的前提。 ——馬洪林《戊戌維新的歷史思考》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明康有為的政治主張及其提出的歷史背景。(2)結合材料二、三,評價戊戌變法。(1))主張:君主立憲背景: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2)評價:①沖擊了封建制度,推動了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②抨擊了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民族覺醒③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課后作業】1. 公元前348年,秦孝公采取按人口征收田賦的“初為賦”,“辟淫游惰之民”也要交稅;秦昭王相蔡澤亦日: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由此可見,秦國改革( )A.旨在發展小農經濟 B.重在變革土地制度C.試圖緩和社會矛盾 D.有利于社會的穩定2. 維新變法時期,以倭仁為代表的保守派,堅持傳統,反對變法。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也不贊成國家制度轉變為西洋模式。各省督撫大多采取消極觀望態度。這反映了( )A. 縉紳士大夫觀念都很保守 B.維新變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C.民族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 D.制度變革不符合各方利益3.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對他說:“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此時距孝文帝“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已六七十年。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北魏政權的制度改革很不徹底 B.顏之推對鮮卑的習俗高度認同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現文化多元 D.鮮卑語成為了北方的通用語言4.有學者認為:戊戌變法失敗導致了中國的轉型走向了一個更加艱難更加慘烈的道路,因為共和政體在中國文化傳統里缺乏支撐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臘的城邦與羅馬共和政體這樣的制度遺產。作者旨在強調( )A.歷史傳統與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關 B.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漫長而曲折C.君主立憲制更符合當時中國國情 D.戊戌變法導致了近代的動蕩與徘徊答案:DBC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