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答案)-統編版(2019)歷史高中選擇性必修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答案)-統編版(2019)歷史高中選擇性必修一

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課程標準】
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
【重點難點】
重點:中華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難點: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
基礎知識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1)中華民國的建立:
①時間: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②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
③措施:①采用五色旗為國旗;②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①原則:主權在民、平等自由
②內容:a.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
b.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
c.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③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北洋政府時期
(1)政黨政治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后,專制政權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重組。
(2)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①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不久,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
②宋教仁組閣威脅袁世凱獨裁統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殺;
③“宋案”后,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被鎮壓;
④國會議員受袁世凱脅迫,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
(3)袁世凱復辟: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不久失敗,之后北洋軍閥內部派系紛爭。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訓政時期
①綱領文件:《訓政綱領》
②內容:a.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
b.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c.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
d.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
③評價: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實質上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2)披著“憲政”外衣的“獨裁”:1948年,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時期
(1)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也陸續建立起來。
(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①成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②內容:a.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大眾。
b.選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2.抗日戰爭時期
(1)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初期的根據地有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抗戰勝利時發展為19個根據地。
(2)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①措施:a.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以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b.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c.根據“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
②評價:鞏固了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3.解放戰爭時期
(1)行政區的建立——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概況:先后在東北、華北、中南、西北等地區建立。行政區設軍事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
(2)《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①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讓位給人民共和國。
②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概況: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含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2)發展完善:
①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②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標志。
③1957年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④“文革”期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革”結束后逐漸恢復。
⑤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⑥人大制度的重要進展: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實行差額選舉;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固定任期,每屆五年;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利。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2)基本內容:
①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
②各民主主黨派是參政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③人民政協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人士組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其基本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3)發展完善
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②改革開放后,進一步明確這一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并提出了一整套與之相關的理論與政策。
③198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1)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2)堅持三個有機結合:
①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②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③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
④評價: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3) 總體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思考1]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有什么特點?
特點:⑴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政黨政治活躍;⑵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以謀求議會席位為目標;⑶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⑷政黨數量眾多,但沒能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
[思考2] 試比較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政協會議的主要區別。
區別:⑴性質不同: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它不是國家權力機關;而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
⑵職能不同: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權、最高任免權、最高決定權和最高監督權,以及應當由最高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⑶成員產生方式不同:人民政協委員由協商產生;縣級以下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縣級以上人大代表通過間接選舉產生。
核心素養: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和制度探索
材料一: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大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的;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民、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中國蘇維埃政權以消滅封建制度及徹底的改善農民生活為目的,頒布土地法,主張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貧農、中農,并以實現土地國有為目的。
——摘編自余伯流、何友良主編《中國蘇區史》
⑴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革命根據地在政權和制度建設探索上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主要不足。(6分)
成就:①建立起全國性的蘇維埃政權(形成與國民政府對峙局面);②頒布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③在根據地實現了工人農民和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大眾的人民民主管理。(任答2點4分)
不足:取消資本家、富農等階級階層的參政權利和政治自由,限制了民主革命力量的發展,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對立面,具有“左”傾色彩。(2分)
材料二:抗日戰爭爆發后,抗日根據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在華北、華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是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即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指示明確規定,在政權工作人員中,實行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權制度,容納多方,團結抗日的各階級、階層。
——虞和平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第二卷)
⑵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的創新,并分析其歷史意義。(8分)
創新:建立抗日各階級的聯合專政;政權建設實行“三三制”原則。(4分)
意義:①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爭取抗戰勝利;②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鞏固了抗日根據地。(4分)
材料三: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解放區的政權建設。在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蘇皖等老區,繼續“實施普選的徹底民主制度”,在鄉、區、縣、邊區四級政權建設中,除漢奸、惡霸地主、反革命分子及精神病患者外,不分階級、黨派、民族、職業、財產、性別、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實行平等、普遍、自由和直接選舉原則,采用直接投票、投豆豆到碗、送票箱到家門等形式,選舉時,選民穿上節日盛裝,婦女頭戴鮮花,有的騎毛驢翻過幾座大山選出自己擁護的人。
——馬尚斌《中國近代史教程(1840—1949)》
⑶根據材料三,概括解放區民主建設的特點。(6分)
特點:①在革命老區實行普遍選舉;②選舉辦法(形式)多樣化;③民眾參與熱情高。(每點2分,共6分)
材料四:1953年頒布的“人大選舉法”規定人大代表經選舉產生,選舉方式為舉手和無記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額上,直轄市和工業大城市每10萬人選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萬人選1人,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精神,人大代表實際實行等額選舉。文革期間,全國人大停止會議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代表通過協商方式產生。1979年,“選舉法”修訂,取消了舉手選舉,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正式規定了差額選舉的原則;規定全國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鄉村與城市人口數的比例為8:1。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為1:1。
——據張永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⑷根據材料四,概括人大代表選舉辦法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人民當家作主有何作用?(8分)
變化:①由舉手和無記名投票的方式變為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②由等額選舉變為差額選舉;③代表名額由偏向大城市轉變為城鄉平等。(任答2點4分)
作用:①更有助于體現人民意愿;②更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參與政治生活。(4分)
課堂練習: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彈劾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行
A.君主立憲制 B.總統制 C.責任內閣制 D.君主制
2.1912年12月某報載“女士大罵參議員”一文,寫道:“當民軍起義時代……女子犧牲生命財產,與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棄女子于不顧?女子亦組織中華民國之重要分子,二萬萬女同胞,當然與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總統不贊成女子有參政權,亦必不承認袁為大總統。”這則新聞說明
A.女性的平等意識日益增強 B.女性載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貢獻
C.部分女性反對袁世凱上臺 D.女性爭取參政權的道路艱難曲折
3.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
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
C.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 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根基
4.1948年6月,華僑領袖馮裕芳等人發表的聲明中說:“一年以前,都市里許多不關心政治的上層人物,表示并不反對國民黨打共產黨,但希望早一點打完共產黨,快點給他們和平。現在呢,他們改變了,他們希望共產黨早點打完國民黨,快點給他們和平。”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這些“上層人物”
A.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失望 B.受到《國內和平協定》的影響
C.對政治局勢缺乏正確判斷 D.看到國民黨軍隊主力已被消滅
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據統計,從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參加了政協會議。中共的這一舉動主要是為了
A.團結民主人士共同籌建新中國 B.恢復民主黨派的各級組織
C.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 D.協商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
6.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對《臨時約法》進行簡要評價。
材料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的政治體制”示意圖
材料二 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從民初政治的實踐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
——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
參考答案:CDDAA
6、積極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職權不明,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项城市| 娄烦县| 木兰县| 松滋市| 得荣县| 家居| 垫江县| 南雄市| 栾川县| 德安县| 遂川县| 霍州市| 杂多县| 民乐县| 分宜县| 南皮县| 建德市| 奇台县| 韶山市| 合山市| 淮阳县| 安义县| 赤峰市| 康保县| 府谷县| 怀化市| 晋城| 新源县| 泗水县| 铁岭县| 曲麻莱县| 增城市| 拜泉县| 竹山县| 正定县| 孝义市| 前郭尔| 图木舒克市| 辰溪县| 上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