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課標要求】 新中國的法制進程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基礎知識一、新中國的法治進程:1、開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共同綱領》,是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文件。2、初創: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3、“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4、文革之后,進入新時期:(1)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法制建設方針(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2)1982年,制定了1982年憲法等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3)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于1999年寫入憲法。(4)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5)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確定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方針政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體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成就、新經驗、新要求。(6)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地位: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評價①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②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③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④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通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⑤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思考]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一字之改。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認識:⑴ “法治”的涵義是法律的運行狀態和過程,表達了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必須在法律的規范之下,不允許有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權;而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是“法律制度”的簡稱。⑵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實行法治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要件。[史料閱讀與解析1]材料:自新中國成立至2007年底,我國先后將1954年憲法、1982年憲法、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行政訴訟法、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物權法等15部法律草案全文公布,征求意見。2008年4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宣布,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開,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從此,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成為常態。根據材料,概括我國憲法和各種法律制定過程中體現的特點。特點:⑴高度重視人民意愿,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⑵人民依法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⑴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⑵ 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集體和個人①全國勞動模范: 孟泰、時傳祥;②“ 鐵人 ” 王進喜;③黨的好干部焦裕祿;④解放軍好戰士雷鋒;⑤科學家李四光 、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 。⑶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①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②熱愛黨 、 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③關心集體 、 無私奉獻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④互相關心 、 互相愛護 、 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2、改革開放新時期⑴20 世紀 80 年代:“ 五講四美三熱愛 ”。⑵20 世紀 90 年代 , 我國又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 、 文明村鎮 、 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 ,⑶1994 年 , 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 《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 《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 》 。⑷2001 年 , 中共中央頒布了 《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⑴提出①2006 年 10 月 ,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 《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③中共十八大做了進一步提煉 、 概括 , 形成簡明扼要 、 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⑵內容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⑶意義: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 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楊善洲、黃大年等一大全國道德模范。[思考點2]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什么作用與影響?⑴愛國主義歷來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新中國成立以來,愛國主義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又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精神力量。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⑵公民道德建設的切實加強,有助于培養公民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見利忘義、不講信用、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公民道德建設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素質,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公民道德建設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崇尚先進、學習先進蔚然成風,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社會道德風尚發生可喜變化。核心素養:新中國的法制化進程材料一:建國后,根據《共同綱領》“制定保護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的規定,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展開法制建設,制定了一大批重要的法律、法令、通則、辦法和條例,掀起了新中國第一次立法高潮。如,為了建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機關,制定和頒布了省、市、縣、大城市區、區、鄉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和人民政府組織通則,人民法院和各級人民檢察署《暫行組織條例》或《組織通則》。為了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的新型婚姻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頒布了《婚姻法》。為了保護工人、職員群眾的利益,1950年6月頒布了《工會法》。為了廢除封建地主土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1950年6月頒布了《土地改革法》。為了保護工人、職員的健康,1953年1月政務院公布了《勞動保險條例》。為了保證和鞏固勞動紀律,提高經濟效益,1954年7月政務院頒布了《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為了鼓勵和指導有利于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業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工業,逐步完成改造,1954年9月政務院又公布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為了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嚴懲貪污,1951年2月和1952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分別公布了《懲治反革命條例》與《懲治貪污條例》。此外,國家還頒布了大量有關民主建政、民族僑務、金融財政、稅收貿易、工業、農業、水利、海關、新聞出版、監察等幾乎所有重要方面的法律、法令。——轉引自《文革前新中國法制建設的回顧與反思》根據材料新中國初期法制建設的特點。特點:①初步形成以憲法(綱領)為核心的法律體系;②涉及領域廣泛,法律形式多樣(有綱領、法、條件、法規等);③具有人民民主法制性質;④依法保障人民大眾的合法權益。材料二: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往往把領導人說的話當作“法”,不贊成領導人說的話就叫做“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就跟著改變。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廠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外國人投資法等等,經過一定的民主程序討論通過,并且加強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摘編自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根據材料概括指出鄧小平提出必須加強法制的原因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法制建設的重要作用。原因:①“文革”中踐踏民主法制的慘痛教訓;②要保障人民民主必須依靠法制;③當時的法律很不完備,人治色彩濃厚;④發展社會主義國家的需要。作用:①規范人們行為,穩定社會秩序;②保障公民權利,促進民主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④維護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⑤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材料三:2002年10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和司法部共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首發式。該《法典》概括了我國現有的全部法律規范的文件形式。即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部委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司法解釋等。涵蓋了憲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法和非訴訟程度法等七個方面,現已出版83卷。該《法典》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民事、刑事、經濟、行政和訴訟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為核心,以各種不同層次的法律、法規、規章為內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根據材料,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典》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特點:①以憲法為基礎,以各種基本法律為核心;②體系完整,全面周密;③涉及多個領域,內容廣泛;④維護人民利益,人民當家作主;⑤與國際接軌;⑥體現中國特色及“依法治國”的思想。意義:這部法典的編纂,①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展示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大成就;②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法律保障;③也為中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④體現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將法律法規公開化的承諾。課堂練習:1.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 )A.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趨于法制化 B.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C.加強法制建設是為了鞏固新政權 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施2.有學者認為,1954年憲法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將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固定下來,為整個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據。這說明該憲法A.立足于過渡時期的歷史實際 B.做到本土性和國際性的統一C.奠定了新型國家的基本框架 D.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3.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①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②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③加強紀律,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系④開展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4、習近平主席指出,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是(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變法圖強,維新變法”C.“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D.“外爭主權,內除國賊”5.時代精神凝結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建國后,從大慶精神到兩彈一星精神到特區精神再到載人航天精神, 說明了A.我國工業化建設成就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與成就C.改革靳放的實踐 D.“雙百”方針的執行情況答案:BAADB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