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答案)-統編版(2019)歷史高中選擇性必修一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案(含答案)-統編版(2019)歷史高中選擇性必修一

資源簡介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學習目標
要點 學綱 學習重點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參見表1) (一)秦漢賦役制度的演變(二)隋唐賦役制度的演變(三)宋元賦役制度的演變(四)明清賦役制度的演變 1.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2.中國近現代的財稅改革;3.關稅與貿易保護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一)關稅的起源與演變1.關稅的含義、起源和構成;2.近代中國關稅主權的喪失;3.近代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努力;4.新中國的關稅制度:⑴《海關進出口稅則》的頒布,⑵新時期關稅制度的發展完善。(二)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1.個人所得稅的含義;2.個人所得稅的起源和演進:⑴西方國家:英國開征個人所得稅及其影響,⑵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起步與演變、征收個人所得稅的作用
基礎知識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表1)
時期 賦役結構(種類) 演變趨勢(特點)
秦漢時代 秦漢時的賦役,大致包括了田賦、人頭稅和徭役三部分:⑴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漢初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時改為三十稅一);⑵人頭稅: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規定不分男女,按年齡每年分別繳納口賦和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⑶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漢徭役的起役年齡不同,更卒、正卒、戍卒的服役時間和地點不同);⑷財產稅:秦朝“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漢朝還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 ⑴漢朝向人民征收的田賦、人頭稅和徭役比秦朝大為減輕;⑵漢朝加重了對財產稅的征收;⑶漢朝人頭稅、徭役側重于向成年人征收,等等
隋唐 隋朝 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⑴從必須服役到可以代役,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⑵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開始發生改變(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
唐朝 ⑴繼承隋制,變成租庸調制,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⑵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宋元 宋朝 ⑴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⑵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⑶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⑴繼承唐朝賦稅制度,又有所改變和加重(征收種類增多);⑵出現賦役貨幣化趨勢,反映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的松弛;⑶元朝實行南北異制
元朝 ⑴基本上沿襲唐朝的賦稅制度,租庸調施行于北方,征地稅、丁稅,兩稅法施行于南方,征夏稅、秋糧;⑵元朝在稅糧外又征前朝沒有過的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
明清 明朝 ⑴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⑵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稱“金花銀”;⑶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岀一部分統一雇人 ⑴賦稅合并,統一征收;⑵丁稅逐漸攤入田畝,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⑶封建國家從征收實物和力役逐漸向征收貨幣轉變
清朝 ⑴固定丁銀: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⑵攤丁入畝:雍正帝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
[思考點1]影響秦漢賦役制度演變趨勢(特點)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因素:⑴賦稅是封建國家(政權)的根本;⑵吸取秦亡教訓,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政策;⑶秦漢王朝都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⑷漢朝先后以黃老思想和儒家思想治國,受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影響。
[思考點2]唐朝租庸調制實行的基礎是什么?指出唐朝從租庸調制到改行兩稅法的原因及意義。
⑴基礎:均田制;
⑵改行原因: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破壞;②確保國家財政稅收;③戶口不實,貧富兩極分化。
⑶變革意義:簡化了稅制,擴大了納稅面;朝廷收入增加;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為主,稅賦負擔相對公平,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史料閱讀與解析1]
材料一: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
——《明史 食貨志》
材料二:康熙時,人民的丁銀負擔極為繁重,山西等地每丁納銀至四兩,甘肅鞏昌(今甘肅隴西)至八九兩。農民被迫逃亡,拒絕交納丁銀,各地的官吏又害怕清朝政府催逼,往往少報多留。……為了穩定收稅的數額,確知人丁的實數,特別是因為山陜一帶部分農民在賦役逼迫下的四處流亡,“任意行走,結成黨類”,對清朝的統治不利,于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即以五十年全國的丁銀額為準,以后額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清朝政府又進一步采取了“地丁合一”“攤丁入畝”的辦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銀平均攤入各地田賦銀中,一體征收。從此以后,丁銀就完全隨糧起征,成為清朝劃一的賦役制度。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下冊)
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時期賦役制度變革的趨勢(特點),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演變趨勢(特點) 意義
賦役合并,統一征收 降低征稅成本
納銀代役、丁銀攤入田賦的規定 削弱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奴役關系,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賦役征銀 促進了貨幣地租的發展,有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一)關稅的起源與演變
1.關稅的含義、起源和構成
⑴含義: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
⑵起源:我國關稅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
⑶構成:在較長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
2.近代中國關稅主權的喪失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⑴《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開了協定關稅的惡例;
⑵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⑶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
3.近代中國收回關稅自主權的努力
⑴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
⑵南京國民政府爭取關稅自主的努力
①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②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
③1928年7月,國民政府與美國首先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議》。
④評價: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
4.新中國的關稅制度
⑴《海關進出口稅則》的頒布
1951年5月,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⑵新時期關稅制度的發展完善
①背景:改革開放后,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加強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②歷程及意義:1985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思考點3]概括中國關稅的特點及演變趨勢。
⑴關稅制度與海關機構:我國關稅制度歷史悠久,關稅的出現遠遠早于海關機構的誕生。
⑵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①國內關稅的出現早于國境關稅,②在較長歷史時期,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③步入近代,國內關稅逐漸衰亡(1937年中國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國境關稅的重要性日趨突顯(為什么?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展)。
⑶歷史階段與關稅主權:①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但在近代經歷了喪失和收回的曲折歷程,②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喪失關稅自主權,甚至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列強手中,③近代時期,中國人民為收回關稅自主權進行了長期斗爭,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關稅自主權。
⑷新中國實行了有利于國家發展的關稅制度。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史料閱讀與解析2]
材料:羅伯特·赫德(1835—1911),英國政治家。赫德19歲來華,實際控制海關總稅務司48年(1861—1908年)。在華期間,他大致向清政府提過不下十個改革方案。在1865年的《局外旁觀論》中,赫德建議清政府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精練海陸軍、派遣駐外使節、興辦工業等,客觀上打破了清政府內部諱言洋務、萬馬齊喑的局面,影響和誘導了清政府在軍事、外交領域的變革。赫德擔任總稅務司后,陸續制定了例如各關征免洋商船鈔章程、管理華商輪船章程等管理章程,并創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較完備的近代海關業務管理制度、近代會計制度、審計制度、關產登記制度等。這些做法帶有便利西方侵略者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半殖民地色彩,但也規范了管理,使海關機器在進行相關運作時,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赫德還先后引進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人事管理制度、辦法和理念,建立起近代中國海關的人事行政管理制度,如:強調考試任用、重視學歷;專業分工、職業分類細密、各司其職;實行考績報告制度;高薪養廉等。
——摘編自《試論赫德在中國近代海關的廉政建設》
⑴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赫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的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①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國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以武力打開中國門戶,進行侵略擴張;②清政府與西方侵略者簽訂不平等條約,包括海關主權在內的各種國家主權逐漸喪失;③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暫時形成了“中外和好“局面,清政府適應發展洋務的需要,設立總理衙門、海關總稅務司等機構。
⑵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赫德的評價。
評價:①赫德是列強在華利益的代理人,其在華活動主要是維護并擴大列強(特別是英國)的在華利益;②赫德把持海關總稅務司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海關主權。③但赫德把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科學技術和管理觀念引入中國,客觀上推進了中國海關管理的近代化。
(二)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
1.個人所得稅的含義
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稅種。
2.個人所得稅的起源和演進
⑴西方國家: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征個人所得稅的國家。1799年,英國開始試行差別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此后個人所得稅成為英國的一個固定稅種。英國的這一做法后來逐漸影響到歐美其他國家,再傳播到全世界,使個人所得稅成為今日各國廣泛征收的-個稅種。
⑵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起步于民國時期。
①北洋政府: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②南京國民政府: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核心素養
一、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
(一)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賦,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
材料二:(漢高祖)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遂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
  ——材料一、二均摘自《漢書·食貨志》
⑴分別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古代中國統治者的賦稅政策與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關系。(6分)
現象:①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統治時賦稅徭役沉重,極大地破壞了生產,百姓困苦;②材料二反映漢朝統治者減輕農民負擔,賦稅較輕,而天下富足安定。(每點2分共4分)
關系:統治者輕徭薄賦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2分)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材料三:東漢末年,豪強地主的武裝兼并與混戰使北方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田無常主、民無常居”的現象不僅導致百姓饑餓,就連軍隊也無糧食可以充饑。此種狀況致使漢朝以人口為基礎,以貨幣納稅的稅收制度形同虛設,“錢賤物貴”的局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扭轉。204年,曹操進行稅收制度改革。規定稅收內容分為田租和戶調。曹操下令,賦稅的承擔者不僅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強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戶口分別繳納田租和戶調,不允許有游離于稅收征納之外的優惠階層存在,不允許豪強者轉嫁稅收負擔。
——摘編自蔡昌《動蕩時期的創新與沖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稅制度變遷》
⑵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曹操稅制改革的背景。(9分)
背景:①東漢末年,北方戰亂;②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③糧食嚴重短缺;④物貴錢賤;⑤土地兼并嚴重。(每點3分,任答3點9分)
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曹操稅制改革的特點。(6分)
特點:①針對性強;②稅收與財產掛鉤;③平衡稅收負擔。(每點2分共6分)
(三)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
材料四:唐朝建國以后,土地兼并便在逐步發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農民增多。農民逃亡,政府往往責成鄰保代納租庸調,結果迫使更多的農民逃亡,租庸調制的維持已經十分困難。安史之亂后,軍費急需,各地軍政長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種名目攤派,無須獲得中央批準,于是雜稅林立,中央不能檢查諸使,諸使不能檢查諸州,賦稅制度非常混亂,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表明朝廷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在兩稅法推行進程中,貪得無厭的封建官吏又在兩稅定額之外巧立名目敲詐勒索,如“間架稅(即房產稅)”、“除陌錢(即交易稅)”等等。沉重的苛捐雜稅,使勞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慘境地,“兩稅法”實際上已不再存在了。
——摘自《中國通史》
⑷根據材料四,概括唐朝實行兩稅法改革的原因。(7分)
原因:①土地兼并加劇,農民大量逃亡;②租庸調制難以維系,影響政府稅收;③地方稅制混亂;④階級矛盾尖銳。(答出四點得7分)
⑸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簡評唐朝的兩稅法改革。(8分)
積極:①改變了古代征稅標準;②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
消極:①改革觸及官僚地主利益,導致改革中遇到極大阻力;②改革因施行過程中的腐敗問題而中止。(每點2分,4分)
(四)宋元時期的賦役制度
材料五:五代以來,以衙前(宋代職役之一)主官物之供給或運輸……(其他差役)各以鄉戶等第差充。民不勝其苦,而衙前為尤甚。今聽免役,據家貲高下出錢,由官雇役。單丁、女戶原無役者,概輸錢,謂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錢增歲收。……反對者謂“上戶則便,下戶實難”,語非無理。又于額用已足外,復增取二分謂之“寬剩”,則下戶、單丁、女戶更困。
——錢穆《國史大綱》
⑹根據材料五,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結果。(8分)
手段:按戶等征收役錢(以錢代役)。(2分)
結果:①差役負擔相對公平;②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③保證農民勞動時間。(任答2點4分)但增加了下層民眾的負擔。(2分)
材料六:元朝的賦稅,“大抵,江淮之北賦役求諸戶口,其南則取諸土田”。北方征收的稅糧分為地稅和丁稅兩種。地稅是白地每畝三升,水地每畝五升。以后一律改為每畝輸三升。丁稅每丁二石。各色戶計分別按照不同的規定輸納丁稅、地稅之中的一種。官吏、商賈納丁稅;工匠、僧、道、儒戶等驗地交地稅;軍戶、站戶占田四頃以內者免稅,逾此數者納地稅。一般民戶大多數交納丁稅。滅南宋后,“民田之稅二十而取一,仍宋之額也。商稅之征三十而取一”。在南方,基本承襲南宋舊制,繼續征收夏、秋兩稅。兩稅之中,以秋稅為主,所征為糧食,也有一部分折鈔征收。鹽由國家壟斷,鹽商向政府納課換取鹽引,到鹽場支鹽,再運到規定的地區販賣。除北方的地稅、丁稅和南方的秋、夏二稅外,鹽課收入成為國家最重要的財賦來源之一。
——摘編自《元朝的戶籍制度與賦役制度》
⑺根據材料六和所學,概述元朝賦稅制度的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9分)
特點:①實行南北兩種不同的賦稅制;②對軍戶、站戶實行優待,有一定限度的免稅權;③以地稅和丁稅為主;④注重鹽稅征收,工商業稅率較低。(任答3點3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①元代疆域遼闊,南北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②統治者對各族、各地人民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③受前代賦稅制度的影響;④商品經濟發展,元代統治重視商業的發展。(任答3點6分)
⑻根據材料六并結合所學,分析元朝賦稅制度的影響。(6分)
影響:①加強對人民的控制;②保證了國家稅收來源,増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③“商稅之征三十而取一”,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④(元朝的民族政策和南北異制等)加劇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引發農民起義。(任答3點6分)
(五)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
材料七:《通鑒》載,“自嘉靖以來行一條鞭法,頗稱簡便,然諸役冗費名罷實存,有司追征如故”。萬歷十五年六月,戶部覆禮科右給事中袁國臣等題奏:“條鞭之法,有司分外又行增派,撓民殊甚”。《續文獻通考》載,“大抵歷代立法各有因時制宜之深意,而奉行不善率以病民,吏胥縱其奸,而閭閻(泛指平民老百姓)受其困,雖復處除之詔屢頒,其及于民者能幾何矣?茍無治人,雖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
⑼根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分析“雖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的原因。(6分)
原因:①一條鞭法施行后,舊的攤派并沒有消除;②官吏不嚴格按稅法征收稅銀,巧立名目多征多收,實際上加重了百姓負擔;③表面看來是吏治問題,實則為體制問題。(每點2分共6分)
材料八:清初,賦役的征派仍以地畝、人丁為依據。由于官僚豪紳隱匿土田,特別是隨著地權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斷增長,丁役或丁役貨幣化的丁銀便成為廣大貧民的沉重負擔,不斷引發百姓逃亡,直接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為了穩定稅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銀額為準,以后額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銀。并且規定,人丁缺額,以本戶新添者抵補;不足,以親戚丁多者或同甲糧多之丁補之。但在實際操作中,地方官吏與豪紳互相勾結,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現象,無法保證丁銀收入的穩定。
到雍正時,采取“攤丁入畝”的征收丁銀辦法,把固定下來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銀,以與具體丁戶相脫離的方式全部攤入田賦銀中征收,稱為“地丁制”,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
——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
⑽根據材料八,概括“攤丁入畝”實行的背景。(6分)
背景:①土地兼并,貧富分化,階級矛盾尖銳;②人口增長,商品經濟發展,丁役貨幣化;③地主(豪紳與地方官吏勾結)隱匿土地,造成國家賦稅不穩定。(每點2分共6分)
(六)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小結
材料九:中國古代的稅制歷經了多次變革。漢代征收的賦稅主要有兩項,即按照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賦”。漢魏之際,賦稅制度發生了較大改變,由租、賦變為租、調,并沿襲了很長時間。隋及唐前期實行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征納,其中庸是指不應役者,可按照每日繳納三尺絹以代替。唐后期實行“兩稅法”,地方官府將過去的稅收項目合并為一總額,按照戶稅、地稅兩種征收辦法分攤到每戶百姓頭上,每年分夏、秋兩次征收。明代實行“一條鞭法”,把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清代,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
——摘編自《中國稅收制度的演變》
⑾根據材料九,概括中國古代稅制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12分)
特點:①稅收項目逐漸簡化;②征收標準由人丁向土地、財產轉變;③由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變;④由不定時到定時征收。(任答3點6分)
影響:①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②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③有利于人口增長;④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⑤客觀上推動了工商業經濟的發展;⑥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任答3點6分)
二、中國近現代的財稅改革
(一)晚清財政改革
材料一:十九世紀中葉前,清政府的財政基本上承襲了唐宋元明以降大一統的“王朝財政”架構。太平天國起事后,各省當局軍費支出龐大。庚子以后,面對籌款的壓力和各省財政紊亂的局面,傳統開源節流的做法難以顯效。……宣統元年開始,度支部督責各省清查財政,并在此基礎上試辦西式預算,自宣統三年上半年起,實行按國家收支分類編制法,“入款則以田賦、鹽務等為綱,出款則以外交、民政、財政、軍政等為綱。眉目厘然,漸合繩尺”。與此同時,特別預算制度、預備金制度等預算制度也已經建立起來。
早期移植西式預算制度實踐,均系解決財政困境的一種權宜之計。與歐洲諸國相比,這些“預算制度”尚停留在雛形階段,這些新舉措尚不能充分發揮理財新制的成效。
——摘編自劉增合《財與政:清季財政改制研究》
⑴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晚清財政改革的背景。(6分)
背景:①清政府內憂外患,統治危機嚴重;②傳統財政制度無法解決困境;③清政府自上而下進行改革,實施新政;④西方財政制度的影響。(任答3點6分)
⑵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評晚清財政改革。(9分)
評價: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政府的財政困難;②效仿西方的財政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近代財政管理制度,促進了晚清財政制度的近代化;③晚清財政改革沒有形成系統成熟的財政體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困境。(每點3分共9分)
(二)北洋政府稅制改革
材料二: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受軍閥割據的影響,沒有新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稅收制度,中國的主要稅收為帝國主義所控制,繼海關以后,1913年又喪失了鹽稅管理權。地方軍閥截流稅源,并日益形成財政獨立,使中央財政收入短絀,收支陷于混亂。為增加財政收入,保證稅源,北洋政府努力進行稅制改革,曾先后三次整理稅制。1912年11月公布國有稅和地方稅稅法草案,明定國家(中央)和地方兩級稅收的劃分,并擬定將來準備新設的稅種。1914年6月明令取消國家稅和地方稅的劃分,租稅仍歸各省財政廳直接管理。1923年12月重新提出劃分國家稅和地方稅,并以關稅、鹽稅、印花稅及其他消費稅等全國稅率應統一的稅種為國家稅,田賦、契稅及其他各稅為地方稅。另外,北洋政府還新開征了印花稅、營業稅(煙酒牌照稅)和登錄稅(契稅)。就稅收制度而言,北洋政府時期出現了一些近代化的跡象,具體表現為:劃分中央和地方稅收分配體系;稅收來源逐步由以農業稅為主轉變為以工商稅為主;征收稅種逐漸由間接稅向直接稅轉化,從而為我國近代稅制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摘選自王玉茹主編《中國經濟史》
⑶根據材料二,歸納北洋政府稅制改革的特點。(6分)
特點:①法制化;②兼顧中央和地方的利益;③具有反復性;④帶有近代化色彩。(任答3點得6分)
⑷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北洋政府稅制改革的影響。(9分)
積極:①有利于厘清中央與地方的稅收秩序;②增加國家和中央財政收入;③有利于近代稅制體系的建立;④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⑤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每點2分,任答4點7分)
消極: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負擔。(2分)
(三)南京國民政府的稅務改革
材料三:國民政府以整頓稅務為主,整理財政。經過1928年的“改定新約”,收回關稅自主權,將均一稅改為七等稅率,關稅收入大幅增加,1928年較1913年增長10倍,達17 914萬元,1929年又提高至27 554萬元,使關稅占財政總收入的51%。將鹽務機構納入財政部,提高鹽稅,整頓鹽場,1930年鹽稅收入達1.4億元。實行統稅,即對工業品出廠時征收一次性稅,以后運銷各地,不再征收厘金雜稅,1928年首先在卷煙、面粉業中實行,1931年以后,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棉紗、火柴、水泥等領域。
——摘編自王檜林《中國現代史》
材料四: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在財政部長宋子文的積極推動下,集思廣益,形成了統一全國財政方案,出臺了各項整頓財政的措施。主要有:確定中央國稅和省縣地方稅征收的兩級稅收系統,糾正了北洋政府時代各地軍閥分割截留財稅的局面;廢除一些苛捐雜稅,裁撤苛稅多達7 100種,規定永不再增“田賦附加”,永不再立不合法的捐稅;推行直接稅,減少轉嫁機會,推動稅收公平;統一度量衡;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先設立預決算制度,但是軍費一再突破預算,宋子文得罪實力派,憤而辭職,孔祥熙接任財政部長后,實施《公庫法》,建立預算制度,成效尚佳,國庫收入大增。
——摘編自虞寶棠《國民政府與國民經濟》
⑸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南京國民政府稅務改革的背景。(6分)
背景:①20世紀20年代末,國民政府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②發起“改訂新約”運動,收回關稅自主權;③戰爭連綿不斷需要籌措軍費;④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需要健康的經濟環境)。(每點2分共6分)
⑹根據材料三、四,簡析南京國民政府整頓財政的作用。(9分)
作用:①整頓了國家經濟秩序,為改善財政和發展經濟創造條件;②國家財政收入大大增加;③調整稅收,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④調整中央地方關系,同時有利于地方和國家發展;⑤戰爭與軍閥派系斗爭削弱了其作用。(任答3點得9分)
(四)中國現代稅制改革
材料五:1980年以來實行的地方財政包干制,一方面增大了留歸地方的收入,另一方面卻使中央財政受到了極大的削弱。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政府面臨財政危機,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分稅制改革在中國拉開了序幕。分稅制改革從提出到最后出臺,歷經八載。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簡要地提到,要“在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支范圍的前提下實行分稅制”。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要逐步實行稅利分流和分稅制”。同年中央選擇天津等九個地區進行分稅制試點。1993年分稅制改革被寫進《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1994年1月1日,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正式實行。分稅制改革的原則和主要內容是:按照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將稅種統一劃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稅,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管。在分稅制實施的最初10年間,也即1994年—2003年,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7.2%,其中中央收入增長17.06%,地方收入增長17.4%,2003年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4.6%,比1993年提高了32.4個百分點。
——摘編自趙云旗《中國分稅制財政體制研究》等
⑺根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概括20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進程的特點。(6分)
特點:①充分醞釀,長期準備;②試點推行,逐步推廣;③中央與地方實現“雙贏”。(每點2分共6分)
⑻根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分析20世紀90年代分稅制改革的意義。(9分)
意義:①增強了中央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②建立了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③正確處理了中央與地方稅利的分配關系;④統一了全國稅種,深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每點3分,任答3點9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一)關稅與貿易保護
材料一:清康熙時解除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設立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海關設置后即制定稅則,不分進出口,往來貿易統一征稅,包括正稅和雜稅,稅率總計10%左右。乾隆時期對浙海關稅率提高兩倍,試圖“寓禁于征”,但效果不顯著,之后實行粵海關一口通商。
——摘編自韋慶遠、葉顯恩主編《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規定,進出口貨物按值百抽五交納關稅,根據這個稅則,一些主要進口貨物的稅率較原來粵海關實征的稅率大幅降低,出口稅率一般也比過去降低。此后,列強利用協定關稅權,一再壓低中國進口稅率,使其長期低于出口稅率。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
材料三:1950年,政務院確立改造海關的基本方針,海關稅則“必需保護國家生產,必需保護國內生產品與外國商品競爭”。在海關稅率方面,根據國家經濟情況和國內需要予以調整,“使其較能適合于發展國內生產保護國內工業的要求”。同年,中國對外貿易出現了70余年來未有的出超。
——摘編自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等
⑴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15分)
變化:①從不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到區分進口稅率與出口稅率,并且出口稅率高于進口稅率;(4分)②晚清海關稅率較鴉片戰爭前降低。(2分)
原因:①清代前中期限制中外貿易,鴉片戰爭后國門被打開;②協定關稅,海關主權喪失;③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每點3分共9分)
⑵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簡析1950年中國海關稅率調整的特征和意義。(10分)
特征:①(關稅)完全自主;②稅率靈活,根據國家需要調整。(4分)
意義:①維護國家關稅主權;②有利于結束外貿入超的局面;③保護了本國民族經濟,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每點2分共6分)
(二)個人所得稅的起源和演進
材料一:1799年,英國政府為應付戰爭引起龐大的軍費開支,首創個人所得稅,也稱“戰時稅”,1814年,個人所得稅成為英國政府稅收的一個永久稅種,是英國稅收收入的第一稅種。長期以來,英國的個人所得稅一直占英國總稅收收入的30%以上,英國個人所得稅免稅額包括個人免稅額、高齡人口寬免額、已婚夫妻寬免額、兒童撫養寬免額、老人贍養寬免額、鰥寡喪偶寬免額和盲人寬免額等多種形式。經過多年積累,英國的所得稅法案有19個部分,10萬多字,對各個稅制要素規定得具體詳細,2015—2016年度,英國逐步取消個人所得稅的起征稅率,對于儲蓄收入不超過5 000英鎊的居民適用零稅率。個人所得稅是英國稅制中核心稅種,對英國稅收收入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摘編自衛桂玲《英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特點、作用和借鑒》
材料二:民國時期的所得稅深受英美等國的深刻影響,在免征額規定上,許多規定更是對外國法律條文的照搬。1898年至1899年,李鴻章和陳碧就倡議仿行西洋印花稅,《申報》《東方雜志》等刊登了不少介紹所得稅、印花稅的西洋工商新稅的文章。清末至民初,中國商業得到較好的發展,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近代中國工業與商業的互動,催生了賦稅制度的諸多變革。據1913年至1925年北京政府中央軍務費實支情況統計顯示,1913年竟高達172 747 907元,占財政收入的41.8%,1914年占55.9%,軍費比例逐年提高。晚清以降,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中國改良民主思潮的推動過程中,個人所得稅制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制度引起了進步思想家的高度關注。此后,國民政府頒布相關法律,正式開征所得稅。
——摘編自曾耀輝《民國時期所得稅制研究》
材料三:2018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并征求意見,決定于2019年1月1日起實施。這是繼1980年以來的第七次修正,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方式實現了從按個人到按家庭征稅模式征收。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等四項勞動性所得首次實現綜合征收,草案增加反避稅條款,針對個人不按獨立交易原則轉讓財產、在境外避稅等不正當行為,賦予稅務機關按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的權力。這次草案,還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居民最關切的專項附加扣除等。
——摘編自葉檀《中國個稅制度上的一次根本性改革》
⑴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近現代英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特點。(12分)
特點:①與軍費開支密切相關;②是政府稅收的永久稅種;③免稅形式多樣;④所得稅法案完備詳細;⑤稅制隨時代推移不斷調試;⑥是全球個稅征收的開創者。(每點3分,任答4點12分)
⑵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析晚清民國時期個人所得稅制度確立的原因。(8分)
原因:①近代工商業發展;②英美稅制引入;③軍費開支過大;④改良民主思潮影響。(8分)
⑶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當代中國個人所得稅制度修訂的歷史意義。(5分)
意義:①革新了個稅征收制度,規范了個稅征收秩序;②實行了綜合稅制,減輕了家庭個稅負擔,確保了稅收公正公平;③激發了個人投資熱情,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④實現稅制調試,完善了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每點2分,答出3點給5分)
【直通高考】
1.唐朝中后期,宰相楊炎改革賦稅制度,實行“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的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以土地和財產的數量作為征稅的主要依據。兩稅法的實施( )
A.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 B.使賦稅負擔相對比較公平
C.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D.使政府財政收入明顯下降
2.宋朝常常對農器、糧食、布帛等買賣免稅,對民間小攤小販零星細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稅。據此可知,宋代通過稅收( )
A.抑制土地兼并 B.穩定社會秩序
C.促進租佃經營 D.集聚商業資本
3.明太祖時期,賦稅主要是征收實物,由于棉布征收頗受地方官的喜愛,導致棉花種植普
遍。1581年張居正改革后“無論田賦或力役一律折銀繳納”,棉花大量涌入市場,江南地區商品經濟也因此更為活躍。材料說明了明朝時期( )
A.政府固守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B.賦稅政策改革利于商業的發展
C.農產品商品化減輕了農民負擔 D.江南商品經濟水平超過了北方
4.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進一步明確規定:關稅按貨價計算,每百兩僅征銀兩五錢;1861年清政府頒布《通商各口統共章程》,規定各國商人與英國享有同等關稅特權。這表明中國( )
A.關稅主權遭到了嚴重破壞 B.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C.清政府主動開放進程加快 D.取得關稅“最惠國待遇”
5.1854年6月,清政府與英、美、法等國達成協議,約定由三國各推一人幫辦關稅事務,從而確立了以洋人為主管理海關的體制。這一體制( )
A.表明中國海關主權開始喪失 B.反映了清政府已經失去民心
C.阻滯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 D.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
6.據統計,1930-1936年間,中國海關進口指數下降40%,入超下降78%。與此同時,海關進口稅卻呈現上升趨勢,在1926-1936年的十年間增長達三倍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國民經濟建設成效顯著 B.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C.改訂新約運動的歷史影響 D.小農經濟的頑強抵制作用
7.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實行累進稅率,納稅人收入越多,稅率也就越高。“多收人多納稅,少收入少納稅”是個人所得稅的顯著特點。這說明( )
A.個人所得稅就是國家對居民個人征收的稅
B.我國居民的個人收入差距在逐漸擴大
C.國家對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進行適當的調整
D.防止出現過高的個人收入是我國現在的一個重要任務
8.閱讀材料題,回答問題。
材料 1950年當時我國的政務院公布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具體明確了個人所得征稅的主要稅目,包括當時的薪給報酬所得以及存款利息所得的所得稅。但是我國長期以來存在低工資收入狀態,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取消了稿酬收入的發放,所以薪給報酬所得稅在這段時期內沒有開征,而存款利息所得稅也在1959年開始停止征收。全國人大和國務院分別在1980年9月、1986年的1月及1986年9月,先后制定和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相應條例。在這一階段的個人所得稅是針對不同人群的一種稅收政策,其征管方式也有差異,因此必然會造成稅收征管的不公平。從1994年到現在,這一階段的修訂,已經將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個人收入調節稅”以及“城鄉個體工商業戶的所得稅”三者合并,成為“統一的個人所得稅”,此次修訂結束了個人所得稅稅制長期不統一的局面,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從此步入統一、規范且符合國際慣例的軌道,同時確立了個人所
得稅以分類制為基本原則。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以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80年代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意義。
【直通高考】答案
1.B 根據“一年分夏秋兩次征稅以土地和財產的數量作為征稅的主要依據”可知,兩稅法以土地和財產多少作為征收賦稅的依據,資產少者納稅少,資產多者納稅多,使地主和農民的賦稅負擔相對比較公平,故B正確。
2.B 材料強調的是宋代稅收情況而非抑制土地兼并,故A項錯誤;由材料“對農器、糧食、布帛等買賣免稅,對民間小攤小販零星細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稅”可知通過免稅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稅收政策而非租佃經營及商業資本的發展,故C、D兩項錯誤。
3.B 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征銀代替實物推動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4.A 《南京條約》以及《天津條約》對于關稅的規定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A正確;B是《辛丑條約》的影響;C中“主動開放”說法錯誤;D是《南京條約》附加條約的影響。
5.D。 1842年《南京條約》協定關稅的內容說明中國海關主權已經喪失,故A項錯誤;從材料看不出清政府已經失去民心,故B項錯誤;據材料“確立了以洋人為主管理海關的體制”可知,這一體制進一步破壞中國關稅主權,加速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故C項錯誤;以洋人為主管理海關的體制便利了列強對中國商品輸出,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故D項正確。
6.C。 國民經濟建設主要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與材料無關,故A項錯誤;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變化,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故B項錯誤;據材料“1930-1936
年間,中國海關進口指數下降40%,人超下降78%。與此同時,海關進口稅卻呈現上升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國民政府發起了改訂新約運動,逐漸收回了關稅自主權,故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逐漸解體,故D項錯誤。
7.C。 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故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據材料“多收入多納稅,少收入少納稅”可知C項正確,D項錯誤。
8(1)逐步推進和完善;統一稅制,與國際接軌;確立了分類制的基本原則;伴隨社會發展不斷修訂。
(2) 調整和完善我國原有的稅制結構;完善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體系;實現了稅制統一;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調節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
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晃| 永福县| 开平市| 宿松县| 延川县| 凤翔县| 黄龙县| 沂南县| 宾川县| 大埔县| 汨罗市| 郁南县| 博乐市| 大埔县| 鲁甸县| 嘉善县| 定西市| 图们市| 富源县| 尼木县| 海宁市| 许昌市| 滨州市| 商城县| 沂源县| 金门县| 木兰县| 郑州市| 长子县| 岐山县| 永泰县| 页游| 伊通| 石狮市| 玛多县| 盘锦市| 晴隆县| 正阳县| 南召县| 靖西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