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2.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重難點】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關系及其作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時空坐標】【知識梳理、自主學習】正面戰場的抗戰1.英勇抗戰階段 會戰 時間 結果及影響防御階段 會戰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軍占領上海,粉碎了日軍“ ”的狂妄企圖會戰 1937年9月 八路軍取得 大捷,這是中國軍隊主動對 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勝利,打破了日軍 的神話1937年10月-11月 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937年11月初 太原失守會戰 1938年1至5月 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 勝利會戰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 階段相持階段 第三次 會戰 1941年12月 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思維點撥】 正面戰場戰役之“最”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2.后方的支援《論持久戰》 背景 武漢會戰前,國內存在“中國 ”和“中國 ”兩種論調內容 中國必須通過 作戰才能贏得對日作戰的最后勝利意義 駁斥了“ 論”和“ 論”兩種錯誤觀點,為抗戰指明了正確的戰略方向向大后方遷移 工業內遷 背景 中國的 實力、 能力和 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表現 東部 工業大規模向 大后方遷移影響 民族工業內遷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 和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高校內遷 概況 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 、 大后方,建立西南聯大。意義 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 勝利奠定了 和 基礎【任務一】閱讀教材P143“史料閱讀”欄目,針對“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簡要概括“我之努力”的事實。試答:【隨堂演練】1.抗戰家書是一個民族泣血的記憶。某抗日將領在一次戰役時寫給妻子的信說: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敵人雖有大部援軍,無法登陸。這位將領參加的戰役是( )A.太原會戰 B.淞滬會戰C.棗宜會戰 D.平型關大捷2.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把毛澤東創作的《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并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由此可知《論持久戰》( )A.為全面抗戰提供了方向 B.促進國共開始合作C.是國共合作的思想典范 D.促使國共在戰略上統一認識3.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A.擾亂國統區金融秩序 B.轉嫁戰爭負擔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二、敵后戰場的抗戰抗戰初期 開辟 根據地 背景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了多個鞏固的 根據地,開展 戰爭根據地 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陜甘寧等戰法 根據地軍民依據各地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 戰法打擊日軍意義 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 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淪陷區的抗戰 內容 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抗日宣傳,領導 斗爭, 發動群眾斗爭影響 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 ”的戰略部署,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相持階段及以后 大戰 背景 抗日戰爭進入 階段后,日軍圖謀以“ ”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特點 軍以破襲日軍 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成果 打破了日軍的“ ”,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 的 戰場事變 背景 進入抗戰相持階段,國民黨 抗戰, 傾向日益增長過程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突襲“圍剿”應對 策略 中國共產黨堅持 、 、 的方針,一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 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 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 經濟 措施 實行 政策、開展 運動意義 提高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團結了 和 ,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保證;根據地克服嚴重經濟困難,為抗戰勝利奠定了 基礎政治 措施 以“ ”為原則,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意義 加強各階層團結,鞏固了【概念解讀】1.“囚籠政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企圖切斷各個根據地之間的聯系。2.三三制原則:在民主政權組成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非黨員的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1/3。共產黨員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農民和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有利于團結各階層人民參加抗戰。【圖解歷史】 國共合作形勢下兩大戰場的抗戰【隨堂演練】4.據記載,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數個村子的民兵經常進行聯防作戰——一村有事,數村支援,合力對敵。此外,民兵隊伍還在配合支援正規軍的作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是大部隊的耳目喉舌和總預備隊。據此可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A.成為抗日戰爭的總后方 B.努力踐行人民戰爭的路線C.積極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D.重視革命統一戰線的作用5.“這是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鼓舞和增強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上述材料評價的軍事行動是( )A.平型關大捷 B.淞滬會戰C.臺兒莊戰役 D.百團大戰6.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堅持抗戰,另一方面為了鞏固抗日根據地和發展生產,實行( )A.“打土豪,分田地” B.土地國有C.“耕者有其田” D.減租減息7.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這一決定的實施( )A. 促進婦女徹底擺脫封建束縛 B. 有利于抗日根據地政權鞏固C. 擴大了陜甘寧邊區階級基礎 D. 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需要8.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 )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C.與中國共產黨爭奪抗戰的領導權 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9.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A. 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 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C. 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 D. 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10.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其中延長等4個縣當選縣參議員中各階層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延長等4縣縣參議員各階層所占比例 單位:%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4 65 25 1 1 2 2表1反映出當時邊區A.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推廣 B.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根本改變C.各階層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落實三、東方主戰場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 背景 1941年, 戰爭、 戰爭爆發。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 方主戰場標志 19 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 簽署《 》中國戰場 的貢獻 抗日主力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 兵力配合盟國 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遠征軍開赴 ,協助英軍抗日中國國際 地位提高 《 》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通過《 》,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華民國訂立 1943年,通過 ,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條約【隨堂演練】11.1942年,日軍進攻英國殖民地緬甸,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在同古戰役中,戴安瀾將軍率領第200師阻擊數倍于己的日軍,鏖戰12個晝夜,殲滅敵軍5 000余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A.刺激了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基地 B.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C.贏得了沿海工業西遷的寶貴時間 D.有利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12.有學者認為:“抗日戰爭是中國確立大國地位的起點。”這主要是因為抗日戰爭( )A.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貢獻巨大 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進程C.壯大了社會主義的力量 D.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13.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 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 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四、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共七大 目的 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時間 19 年4—6月地點內容 政治報告 毛澤東在會上作《 》的政治報告政治路線 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 的中國思想路線 確立 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組織路線 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新的中央委員會意義 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日本投降 背景 德國 1945年5月,無條件投降美國 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 1945年8月8日,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中國 毛澤東發表《 》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過程 投降詔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投降簽字 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臺灣光復 1945年10月25日, 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回到祖國懷抱歷史意義 中流 砥柱 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 的作用國際 地位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 次完全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革命 前景 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任務二】閱讀教材P149“學習拓展”欄目,思考東京審判的不足之處。試答:【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看待抗日戰爭的影響打斷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 工業化進程: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打斷中國原有的工業化進程民主化進程:抗戰時期建立的戰時體制強化了國民黨一黨專政,增加了在中國推行民主的難度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別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推動南京國民政府開放民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國家統一 各民族、各階層團結抗日成為國內統一的基礎。人民在戰爭中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的領導者,為隨后統一全國積攢了力量經濟結構與布局 國民政府在戰時建立起了戰時體制,調整工業結構,尤其是沿海工業的內遷,改善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后的狀況【隨堂演練】14.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明確指出:“資本主義某種程度的發展代替了外國和本國封建的壓迫,不但是進步,而且有利于資產階級。”該報告內容( )A.適應了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 B.強調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C.為社會主義革命指引了方向 D.批評了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國逞兇狂。全國軍民齊奮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謠反映了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海外華僑的大力援助 B.實行了全民族抗戰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進行了正面戰場的抵抗16.1936年5月,宋慶齡、鄒韜奮等愛國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上海、南京、北平等地許多抗日救亡團體先后加入聯合會。這反映了( )A. 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B.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C.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 國民政府統治已經發生動搖17.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 )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C.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 D.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18.土改后,太行山區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19.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 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 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20.1940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這是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而不是聯合它”。毛澤東的分析意在A.借鑒俄國革命的經驗 B.擴大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C.闡釋中國革命的性質 D.批判右傾錯誤的危害【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