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課程標準:1.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2.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時空定位:一、局部抗戰1、日本侵華原因:①歷史原因:“大陸政策”的延續,侵華蓄謀已久。②根本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面臨困境。③現實原因: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嚴重影響日本,日本急于轉嫁矛盾;1936年,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④有利時機: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尚未做好抗戰準備;國際上英美實行綏靖政策。日本侵華過程: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隨后,日軍進一步擴大侵略,占據整個東北。②1932年1月28日,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吉林長春建立偽滿洲國。④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⑤1935年,日本加緊策動所謂的“華北自治運動”。華北事變標志著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標志著全國抗戰的開始。各方對日本侵華的態度:國民黨 “攘外必先安內”(實質: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調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國際聯盟 國際共管,以犧牲中國來換取英美法日共同控制中國東北。共產黨 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共滿洲省委組建東北抗日聯軍。 ②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愛國民眾 ①游擊隊改編而來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 ②1935年,北平學生發動一二·九學生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國民黨 愛國官兵 ①一·二八事變中,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頑強抵抗日軍侵略。 ②1933年,日本向長城沿線進犯,中國軍隊發起長城抗戰。 ③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以武力逼蔣抗日,發動西安事變。西安事變背景:①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②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③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④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目的:停止內戰、聯合抗日、開放政治、實行民主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結局:和平解決。和平解決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民族危機加深,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②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③國共雙方政策的調整與相互妥協(雙方的讓步);④國內愛國力量要求一致抗日;⑤國際勢力的干涉(以蘇、美、英為主三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主張和平解決)(6)意義:①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促進了中共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②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③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全面抗戰的開始1.標志: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標志著全面抗戰的開始。(九一八事變是抗日戰爭的起點,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七七事變是中國全國抗戰的開始)全民族抗戰: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的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與的抗戰行為。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1)1935年8月1日《八一宣言》,中共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1935年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3)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召開,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4)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5)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表示準備抗戰。(6)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7)不久,中國共產黨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8)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蔣介石于第二天宣布正式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補充: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政策的變化:反蔣抗日--逼蔣抗日--聯蔣抗日。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①日本侵華加劇,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②中國共產黨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民黨調整政策。④民眾抗日救亡運動高漲;⑤社會各界愛國人士的推動;⑥國際社會的支持。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歷史意義:①促進民族意識覺醒,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形成新高潮。②凝聚了抗戰力量,促進全民族抗戰的形成。③是抗日戰爭的旗幟,保障中國抗戰贏得了最后勝利。知識拓展:對比兩次國共合作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社會背景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政治地位 國共都處于發展期,都屬于革命政黨 國民黨是執政黨;共產黨逐漸成熟斗爭對象 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 日本帝國主義合作方式 黨內合作 黨外合作群眾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和農民階級(四大階級聯盟) 具有空前廣泛的民族性,包括國內各階級、各階層及海外僑胞和其他愛國人士結 果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中途破裂,大革命失敗 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國際環境 共產國際和蘇聯支持;帝國主義國家反對 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三、日軍侵華的暴行政治 “以華制華”(利用中國人控制中國人),扶植傀儡政權(1932.3,建立偽滿洲國;1940.3,成立汪偽國民政府)經濟 “以戰養戰”(利用戰爭掠奪的物質繼續進行戰爭):壟斷淪陷區工礦、金融、交通業;實行“糧食統制”;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東北做苦力。軍事 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日軍制造了南京大屠殺,殺害中國軍民達30萬人以上。 細菌戰:日軍踐踏國際法,實施細菌戰,組建731部隊專門研制細菌武器。 重慶大轟炸:從1938年開始,日軍對重慶進行了5年的大轟炸。 “三光”政策: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實施殺光、燒光、搶光“三光”政策。日軍推行治安強化運動(日本侵略者在華北推行的屠殺與懷柔結合的政策)。其他 “慰安婦”制度:日軍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 推行奴化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