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2.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重難點】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覆滅的原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時空坐標】【知識梳理、自主學習】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背景 人民主要愿望 抗日戰爭勝利后, 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兩種建國方針 中國共產黨 以 、 、 為號召,主張成立 政府,力爭建成一個 的國家國民黨 打著“ ”的旗號,堅持 和 的方針表現 談判 19 年8月底到10月,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赴 同國民黨進行談判《 》 1945年10月10日,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主要內容為堅決避免 ,建設 、 和 的新中國會議 召開 19 年1月10日,在結果 通過了 等五項協議,但最終被國民黨否決【史料探究】 中間路線材料 1946年6月出版的《再生》第118期上,發表了張東蓀的《一個中間性的政治路線》一文。文章說:“中國必須于內政上建立一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中間的政治制度。”這個中間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調和美蘇二者。“亦就是:在政治方面上比較多地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義與民主主義;同時在經濟方面上比較多地采取蘇聯式的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從消極方面來說,即采取民主主義而不要資本主義,同時采取社會主義而不要無產專政的革命。我們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爭。不要放任故不要資本家壟斷,不要斗爭故不要階級斗爭。”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任務一】依據材料概括“中間路線”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間路線”的主張。試答:二、全面內戰的爆發內戰爆發 19 年6月,國民黨以圍攻 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展開大規模的進攻粉碎 進攻 方針 、以 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時間 1946年7至10月結果 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約30萬人,后又經過4個月作戰,進一步挫敗國民黨的 進攻粉碎 進攻 背景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發動對 解放區和 解放區的重點進攻結果 地區 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 、 等戰役的勝利地區 、 指揮華東野戰軍, 戰役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隨堂演練】1.國民黨政府在完成內戰準備后,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于1946年6月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其起點是圍攻( )A.中原解放區 B.陜北解放區C.山東解放區 D.東北解放區2.1946年7月,中共中央起草的《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等指示中指出,“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全黨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暫時放棄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為了取得最后勝利”;在作戰中應采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方法”。根據以上指示,解放軍采取的軍事行動是( )A.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粉碎全面進攻 B.進行外線作戰揭開戰略進攻序幕C.發起戰略決戰取得三大戰役勝利 D.發動渡江戰役推翻國民黨的統治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表現 原因 結果經濟危機 為了維持戰爭的龐大開支,濫發 惡性 , 飛漲社會危機 反動政策和 資本的巧取豪奪 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族資產階級也受到排擠和打擊,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國民黨在人民中的 一落千丈政治危機 內戰獨裁,美軍暴行 愛國民主運動迅速興起,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國民黨包辦“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 和 的真面目【任務二】閱讀教材P152“歷史縱橫”欄目,分析第二條戰線的作用。試答:【隨堂演練】3.下表是1948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財政狀況簡表。對其分析正確的是( )預算收入 預算支出 實際收入 實際支出58萬億元 96萬億元 80萬億元 340萬億元A.國統區經濟根本好轉 B.國民政府被迫實行通貨緊縮C.抗戰導致了財政虧空 D.內戰引發國民政府財政危機4.1947年5月,國民政府緊急頒布《裁亂期間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禁止10人以上的請愿、罷課、罷工和示威游行,并授權各地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和“緊急處置”辦法。這些措施折射出( )A.戰略進攻對國統區的沖擊 B.國民黨政權統治危機加深C.通貨膨脹激化了社會矛盾 D.蔣介石對戰場指揮的失控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經濟、軍事與思想、政治經濟 土地改革 內容 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 》目的 廢除 及 的剝削制度影響 掀起 運動,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軍事 戰略進攻 概況 1947年6月, 大軍千里躍進 ,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武漢,揭開戰略 的序幕戰略決戰 戰役(1948、9) 作戰部隊 東北野戰軍殲敵數 47萬余人結果 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戰役(1948、11) 作戰部隊 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殲敵數 殲滅國民黨軍55萬余人結果 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南線國民黨軍隊的精銳主力被消滅戰役(1948、11) 作戰部隊 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殲敵數 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結果 基本解放 全境意義 基本摧毀國民黨的主要 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渡江戰役 概況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在西起 、東至 分三路發起 戰役,迅速突破長江防線結果 19 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反動統治覆滅, 時期結束思想 七屆二中全會 召開 1949年春,河北平山內容 方針 提出了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工作重心 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 轉移到 ,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兩個務必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 的作風意義 為中國革命勝利和建設指明了方向政治 北平和談 背景 國民黨在 的軍事力量全線崩潰; 宣告引退, 代理總統職務概況 1949年4月,以 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團和以 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南京政府代表團,在 舉行和平談判結果 國民黨拒絕在《 》上簽字,談判破裂【思維點撥】 人民解放戰爭的特點(1)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再到最后主力決戰,軍事上逐漸由被動轉向主動。(2)由戰爭初期積極防御的運動戰到孟良崮戰役的陣地戰,再到三大戰役有機配合,軍事指揮技術不斷提高。(3)人民軍隊始終掌握著政治主動權,時時體現民心所向,贏得廣大人民的支持。【任務三】閱讀教材P153“史料閱讀”,分析此時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土地改革有何特點。試答:2.原因與意義勝利 原因 國民黨 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 ,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 ,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 ,從而失去了 的支持,喪失 權。中國共產黨 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 ,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 ,得到了廣大 的支持勝利 意義 是馬克思主義 與中國革命 相結合的勝利,是 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 ;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圖說歷史】 談談你對下圖的認識認識:【隨堂演練】5.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二中全會是一次城市工作會議,是歷史轉變點”。林伯渠也在講話中指出:“這次會議是歷史上轉變點,也可以說是‘城市工作會議’。”“歷史轉變點”是指( )A.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 B.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C.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已經覆滅 D.開始籌建新中國的準備工作6.竺可楨在日記里寫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點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軍在路站崗,秩序極佳,絕不見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門之站崗者倦則臥地,亦絕不擾人,紀律之佳誠難得也”。該日記可用于研究( )A.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的恢復情況 B.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C.新生政權如何得以鞏固 D.黨的工作重心轉變的問題7.1947年,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有工人、農民與小資產階級才是徹底的革命民主派,而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則是革命民主派的堅定領導者,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是“命定的保皇黨”。這一指示( )A.維護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B.旨在鞏固工農階級聯盟C.實現了全國各階級大團結 D.開啟了土地改革的序幕8.抗日戰爭勝利后,針對國民黨政府接收日偽資產的情況,國民黨將領唐縱在日記中寫道:“政府只接收敵偽之公館、物品、家具,而將工廠封閉,聽其停工、毀滅”;國民黨將領陳誠在回憶錄中也記載:“因為事先一無準備,臨時調度失宜,再加上用人失當,所以接收變成了‘劫收’。可憐浴血抗戰的結果,最后卻帶來一場‘勝利災難’。”據此推論,國民黨政府統治迅速潰敗的主要原因是( )A.忽視和平建國的經濟基礎 B.貪腐成風,喪失民心C.財政經濟狀況的持續惡化 D.政治獨裁,政策反復9.1945年8月,中共中央基于對國際和國內形勢的分析,發表《對目前時局的宣言》,明確提出的號召是( )A.“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B.“和平、民主、團結”C.“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0.中國共產黨的某次會議要求全黨同志立即開始著手建設事業,必須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并將恢復和發展城市中的生產作為中心任務。由此可知,這次會議決定 ( )A.轉移黨的工作重心 B.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C.爭取抗戰最后勝科 D.實行“工農武裝割據”11.圖為1949年2月廖冰兄發表的漫畫《打和》。(畫中字:這只談和,那只喊打。非蛇即鼠,射之可也。)該漫畫( )A.揭露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陰謀 B.暴露了國民黨的內部矛盾C.宣傳了解放軍渡江戰役的勝利 D.表達了對戰略決戰的期待12.1940年代中后期,中國許多工礦企業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故“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這說明,當時A.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工業生產 B.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生產恢復C.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 D.國民黨軍閥混戰擾亂經濟發展13.1949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強調和資本家斗爭,而不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這是一種實際上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傾向”“和黨的方針政策是在根本上相違反的”。這一指示有利于當時A.在經濟領域實行公私合營 B.接管城市后生產的恢復發展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對新民主主義政策進行調整14.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干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15.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國的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A.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陣營 B.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C.切斷了西方國家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爐灶”外交政策的確立【知識拓展】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時期 政策 作用 變化 依據土地革命時期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開展土地革命 農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翻了身,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 由消滅封建剝削變為限制封建剝削,再到消滅封建剝削 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首要任務的變化全面抗戰時期 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有利于團結農民、地主一致抗日解放戰爭時期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區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性和生產積極性2.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調整反映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反映了大革命時期北洋軍閥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則表明土地革命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人民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體現了抗戰時期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本課小結】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