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課程標準1.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等的出現對改變人們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義。2.充分認識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本課重點:新科技革命的開展及主要表現;本課難點: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基礎知識: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1、新科技革命的興起:(1)興起、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后初期;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航天技術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興起。(這是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飛躍,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2、代表性成就:總:二戰后,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引領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技術等迅速發展。(尖端技術的發展,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就通過這幾個方面,來認識新科技革命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1)計算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怎樣產生的?有何歷史意義?①產生:為計算炮彈彈道問題的需要,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在美國問世。②意義: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標志著人類開始向高智能化的信息時代邁進。(2)網絡的產生:網絡技術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簡述其建立和發展的概況。指出網絡技術發展的利弊。①背景:美蘇冷戰(軍事上)的需要,促使美國加緊對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美國擔心蘇聯的人造地球衛星破壞他的軍事通信系統)②建立與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了軍用網絡,但不具備社會推廣性;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成為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公共網絡,目前已遍布全球,即WWW。③利弊:(注意了解)一方面,信息時代到來,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著改變。另一方面,信息泛濫、垃圾信息、網絡安全與犯罪影響著經濟的安全;青少年沉迷于網絡,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全球各國圍繞互聯網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造成了世界更加動蕩不安。(3)人工智能技術:①概念:是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意識思維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②內涵:機器人制造,語言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③應用: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得到大量應用。出現“無人倉庫”“無人碼頭”“無人車間”乃至“無人工廠”。(4)航天技術:①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后,航天技術迅猛發展。1969年,美國“阿波羅”號宇宙飛船將兩名宇航員送上月球。②蘇、美、法、中等國先后發射成功幾千個航天器,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創舉,在太空中建立了地球測控網。(5)海洋技術:①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在水下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行深海研究的國家)②1997年,中國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潛入水下六千米處進行科學試驗,標志著中國海洋技術已步入正軌。③2012年,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域進行試潛,突破七千米深度,這是當前世界的最大下潛深度。(6)原子能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新科技革命的革命性意義:1、影響:(1)推動了生產力的躍進,開拓了新的生產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使電子商務、移動通信、智能制造等得到普及,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2)使人們的勞作方式發生了變革,影響了經濟增長模式與管理方式。粗放型經濟轉化為集約型經濟,人們逐漸依靠技術進步來實現利潤增長。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建立。(3)使社會階層結構和產業結構發生巨變。表現在:勞動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中產階級日益壯大,第三產業的從業者大量增加。(4)使人類文化生活出現新的模式。通過了解社會動態,解決生活問題;促進信息交流,豐富娛樂生活;推動文化傳播,促進人類思維的變化。2、應對:(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大力發展高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3)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4)鼓勵知識創新和科技發明,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合作探究:材料一:二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戰。1946年,美國投入使用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最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德國人研制成功遠程液體燃燒火箭,是用于空襲。材料二:二戰后,美蘇展開軍備競賽,大力發展科技……,美國和西方在電子、新材料及其加工業等方面之所以能夠領先于蘇聯,從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蘇軍備競賽給逼出來的。材料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進了社會大生產,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的調整,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國家通過經濟杠桿的調節,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產能過剩,優化了資源配置,為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礎。探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提示:相對論、量子理論的提出、二戰中的軍事需求、二戰后軍備競賽的要求、二戰后發展經濟的要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各國對高科技的大力支持鞏固練習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戰;1946年問世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設計之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軌跡的;導彈的前身是德國人研制的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目的是空襲英國。以上史實主要說明( )A.科技革命帶來的雙刃劍作用明顯B.戰爭加速了現代科技成果的發明C.科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D.現代科技進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2019年10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舉行。大會主題為“智能互聯開放合作——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關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計算機網絡大大縮小了全球空間距離 B.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C.20世紀60年代互聯網實現商業化 D.中國農村網民規模增速遠遠超過城鎮3.二戰后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發展: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蘇聯第一艘載人飛船飛入太空,1969年美國航天員第一次登上月球,1970年中國“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1年蘇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這表明( )A.航天技術是現代科技的中心B.航天技術領域國際競爭激烈C.在航天技術領域中國遙遙領先D.只有美、蘇、中這樣的大國才有能力發展航天技術4.地球上的海洋面積超過地球總面積的2/3。如何去探測深海,如何去開發豐富的海洋資源,是人類今天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而海洋技術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最早進行深海研究的國家是( )A.美國 B.中國 C.蘇聯 D.英國5.自從有了“美團”“餓了么”等訂餐軟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挑選附近的各種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門服務,這使許多上班族有了更多的工作、娛樂時間。材料反映出( )A.餐飲業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發展 B.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C.人們飲食習慣出現革命性變化 D.人們飲食結構出現革命性變化6.阿里巴巴1999年正式注冊,隨后,卓越、凡客誠品、蘇寧易購等相繼成立。2012年中國網購零售額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網購市場。2014年,中國網購零售額已經突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10%。這說明( )A.電子商務已成為第三產業的主流 B.知識經濟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C.發展中國家是新經濟的主要受益者 D.信息技術推動了企業經營方式的革新7.隨著科技的發展,航天技術越來越“親民化”。1987年以來,中國已多次成功利用返回式衛星和高空氣球進行探索性的航天育種試驗,選育出的太空蔬菜已經開始在全國大面積種植。這表明( )A.我國航天技術世界領先 B.我國傳統農業日漸衰落C.航天技術帶動國民經濟發展 D.我國已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8.中國與前兩次科技革命擦肩而過,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積極抓住機遇,參與新科技革命。除去同步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外,我國在空間技術方面取得的成就還有(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成功發射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C.“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D.“銀河”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9.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塊農田里,一臺無人駕駛播種機正勻速前進。基于北斗導航衛星的定位功能,播種機沿預設路線自行作業。有了這種精準科學的方法,每千米播種偏差不超過2厘米,每畝地出苗率能提高10%。這體現的是( )A.先進科技與農業的結合 B.農業生產模式的根本變化C.先進科技率先用于農業 D.我國農業生產實現自動化10.人工智能(AI)是計算機信息科學的一個分支,利用計算機模擬人類的智力活動。人工智能的應用,讓機器代替人類進行單純重復的工作或危險和勞動條件惡劣的工作,既能減輕人類的勞動強度,又能避免工傷事故。這表明信息技術( )A.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環境 B.避免了工傷事故的發生C.給從事單純重復勞動的人帶來失業風險 D.提升了人類的智力水平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馬克思就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并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說明: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電子計算機、控制論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產自動化的程度。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里,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摘編自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材料二: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可以說,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新科技革命給日常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從科學既能改造人的主觀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觀世界兩個方面,概述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進步作用。參考答案1.答案:B2.答案:C3.答案:B4.答案:A5.答案:B6.答案:D7.答案:C8.答案:B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提示:現代科技進步使得交通便利,人與人的交流暢通,帶來一系列新的娛樂方式和休閑方式,使服務更加便捷。主觀世界:樹立科學精神;促進思想解放。客觀世界: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變革;密切世界聯系;造福人類社會;維護世界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