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課程標準】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本課重點: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情況;本課難點:契約對商業貿易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一、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基礎知識: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起源:商業貿易是怎樣出現的?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私有制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商業貿易發展起來。古代中國的商業:(1)商朝:出現職業商人。商周時期,實行“工商食官”。(這時的商貿活動由官府控制)(2)戰國時期:“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出現許多大商人(私商出現)。(如范蠡、子貢、呂不韋等)(3)秦漢時期:商業初步發展。①促進因素:統一局面的形成;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通。②阻礙因素:市坊分區制度的實行。(4)兩宋:經濟重心南移,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現紙幣。(5)元明清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錢莊、票號等機構出現,商幫形成(如晉商、徽商、閩商、潮商和寧紹商人)。3、絲綢之路:(1)開通: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溝通東西的絲綢之路。(商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中國的絲綢)(2)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 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3)商貿活動的特點:古代中國,朝貢貿易是主要方式;明清時期,嚴格規定朝貢貿易。(4)管理對外貿易:唐宋時期,官府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十三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4、商業貿易的作用:商業貿易的發展有何歷史作用?(1)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對中國:中國通過對外貿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琉璃和玻璃等。(3)對世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大洲,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5、古代世界的商業:(1)古埃及:①市場交換普遍;②對外貿易由國家控制,國王派商隊到國外去從事貿易活動。(2)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活躍。(如雅典就是貿易中心)(3)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地區后,商貿逐漸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如絲綢之路西起漢朝長安,東達歐洲羅馬。(4)拜占庭帝國:壟斷了中國絲綢等物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5)阿拉伯商人:在歐、亞、非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地。二、貨幣、信貸、商業契約1、貨幣:(1)出現:①中國商代時,用貝作為貨幣。后來,金、銀、銅、鐵等金屬貨幣逐漸成為主要貨幣。②前8一前7世紀,小亞西亞出現金屬鑄幣。(2)影響:貨幣出現前,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貨幣出現后,商業的功能由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3)三大功能:貨幣逐漸具有了三大功能:交換媒介,價值尺度,財富象征。2、信貸(1)世界信貸:簡述世界信貸的產生發展概況。①前22一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②前16一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如要有證人,履行擔保,受到法律保護)③前4世紀,古希臘開始興起貨幣經營業,出現了匯票的雛形。④15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創立了銀行。⑤意大利、荷蘭、英國等國出現為出口服務的新業務,它們先后成為國際信貸的中心。(2)中國信貸:簡述古代中國信貸的產生發展概況。①春秋時期,實物借貸比較普遍,并出現貨幣信貸。②唐代,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飛錢”(匯票)。③宋代,交子、會子、官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匯兌業務。④明朝中期,錢鋪等機構盛行。⑤清朝,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了莊票。3、契約:簡述古代世界契約的使用概況。(1)約前3000年,古埃及契約廣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護。(2)前2600年左右,蘇美爾人已經使用契約。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3)中國,商周時期產生契約;漢代以后,契約應用更加廣泛。史料探究: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與:出售)。……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經商之事),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終不告之矣。”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西漢)司馬遷《史記》材料二 皇城之南,東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東、西各一十二坊,兩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唐)李林甫等《唐六典》材料三 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1)根據材料一,歸納白圭的經商理念。(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宋朝商業活動與唐朝相比所出現的主要變化。參考答案(1)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掌握經商時機,當機立斷;講究經商計謀策略。(2)變化:商業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或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出現夜市)。鞏固練習: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有三個高潮期。戰國秦漢時期商人勢力成長,很多大中都會成為商業貿易的中心。唐朝后期開始,糧食、茶葉、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漸成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很多史料記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況,所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有家居用品、鞍轡弓箭、書畫古玩、土產香藥等。第三次高潮出現在明清兩朝,都是延續了數百年的統一王朝。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專業化程度提高,都成為商業發展的新因素。——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材料二 希臘人經商范圍東及中亞,北抵今南俄草原,南達北非,西到大西洋,規模相當驚人。希臘參與商業活動的人,包括上至貴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隸等各種人,而不僅僅是外邦人或奴隸。希羅多德說,在希臘的每一個城邦內部都有一個市場,人們在那里從事商業買賣活動。一些城邦為了便于貿易的發展,在市場上,有專門的官員檢查產品的質量是否合格、價格是否合理、度量衡是否準確等。——摘編自晏紹祥《古典作家筆下的古代希臘商業》互動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古代商業發展三個高潮期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古代希臘商業發展的特點。答案提示:(1)第一次:私商成為主體,商業都會眾多。第二次:生活必需品占據主導;交易數量大;交易品種多;商品結構變化大。第三次:農產品商業化程度加深;專業化程度提高;南方出現許多專門化的商業市鎮。經商范圍廣、規模大;參與商業活動的階層眾多;商業交易有固定的場所;城邦重視對商業貿易的管理。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在生產力不發達、普遍以自給自足的農牧業經濟為主體的時代背景下和民族間、部落間分離隔絕的世界背景下形成的跨國貿易通道。這條古代跨國貿易大通道得以長期運行的支撐體系,在政治上是以古代大地主階層尊商、重商戰略為保護因,在經濟上是以從事跨國奢侈品流轉貿易的大商人階層積極推動為維持因,在文化上是以傳播宗教的僧侶階層為協助因,在階級上則以大莊園地主經濟為產生根源而形成的貿易支撐體系。——摘編自孫先民《論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維持體系》材料二 陸上絲綢之路以張騫通西域為開端,是西漢王朝官方開辟的一條“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貿活動是它的“副產品”。同時期大規模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人們通過海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進行“大型”與“官民”兼具的外交與商貿活動的交通路線。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同為國家行動,是以“和合文化”為特色的外交活動。探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絲綢之路得以長期維系的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異同點答案提示:(1)統治階級對奢侈品的需求;商人追逐利潤;對外傳播宗教;地主莊園制的存在。(2)不同:陸上絲綢之路以政治交往為主,文化與經濟交流為輔;海上絲綢之路政治交往與商貿活動并重,規模更大,民間參與度更高。相同點:都是國家主導的;都充滿政治性;都以和平交往為主要方式。3、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西亞文明從兩河流域南部向周邊地區擴張,古代希臘人則以移民和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區擴大影響。造成這種不同擴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社會分工與生產效率 B.文明開化的程度C.社會組織與管理系統 D.經濟形態的影響答案:D4、古希臘人在黑海地區活動頻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臘殖民地,從黑海地區輸出的有谷物、咸魚、皮革和奴隸。在南方,古希臘人和古埃及有頻繁的貿易往來。據此推知,當時的古希臘( )A.已經進入封建社會 B.海外貿易發達C.政府壟斷商業貿易 D.農業經濟繁榮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