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學習目標】課標要求: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舉例說明新航路開辟之前的物種跨州交流的情況。1、前2000年左右,西亞的物種小麥、大麥等進入了歐洲。2、前100年到公元200年間,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傳到羅馬。3、此后,物種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粟傳入波斯,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國,棉花、水稻等從印度傳入埃及和地中海世界。【知識梳理】美洲物種的外傳: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世界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2、外傳概況(表現):總: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地。(具體把握以下幾點)(1)玉米的傳播:(玉米傳入歐洲后,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①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廣泛種植。到17世紀,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②明朝時期,由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鴉片戰爭前,種植已經遍布全國。(2)馬鈴薯和甘薯:(馬鈴薯傳入歐洲后,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①16世紀末,馬鈴薯開始在歐洲推廣。 ②馬鈴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時傳入中國的。(3)番茄的傳播(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最初只是作為觀賞植物)①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②明朝萬歷年間,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長期作為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蔬菜在農場種植。(4)辣椒的傳播①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②16世紀后期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中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流行(氣候潮濕)。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傳入美洲的歐亞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蘋果,葡萄,甜橙,檸檬;黃瓜,甜瓜,豌豆;甘蔗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對美洲的影響最大。●記憶口訣:小麥大麥和水稻,蘋果生氣打葡萄,甜橙檸檬來勸架,黃瓜甜瓜哭號號,豌豆甘蔗來講理。(1)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后來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2)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2、傳入美洲的歐亞畜禽:牛、驢、騾、馬、豬、羊和雞?!裼洃浛谠E:牛驢騾馬豬羊雞,結伴旅游美洲去。歷史影響: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畜牧業、農業的發展。3、咖啡與咖啡館:咖啡原產于何地?簡述其外傳和咖啡館出現的概況。(1)產地:咖啡原產于非洲;(2)傳播:①先是傳到阿拉伯半島,再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②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③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為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3)咖啡館的出現: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此后英國、法國等國相繼出現,并推廣到北美。三、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提高了抗饑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長。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經突破9億)。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3、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4、對當地環境產生了一定影響。(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壞;中國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了水土流失)重點探究: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疫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材料二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 ——[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據材料,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5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3分)答案:(1)特點: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范圍具有全球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2)積極影響:促進了全球動植物(物種)的多樣化,豐富了人類經濟生活;密切了世界經濟的聯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鞏固練習】1.有學者指出:作為對人類最重要獻禮之一的馬鈴薯,最初其實是頗低賤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資者青睞。一系列的戰爭、饑荒替馬鈴薯打入歐洲,打開了一個更大更長久的開口。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①馬鈴薯原產于美洲②馬鈴薯由葡萄牙人帶回歐洲③馬鈴薯的“發現”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④馬鈴薯等作物的傳播一定意義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鏈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發現美洲以來,許多誕生于動蕩之中的寶藏就在新大陸和傳統的歐洲大陸之間穿梭。美洲品種多樣的植物更是別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對緩解世界糧食供應緊張,促進人口快速增長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馬鈴薯、玉米 B.小麥、甘薯C.玉米、水稻 D.煙草、可可3.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A.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C.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4.中國傳統本草學一向認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 “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類鈔》記載:“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下列關于辣椒的表述正確的是( )A.原產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紀傳到西班牙等歐洲國家C.明朝時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D.傳入中國后,流行于山東、山西地區5.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傳入非洲。玉米逐漸適應了當地復雜的氣候環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的人們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這( )A.影響了非洲的氣候環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長C.推動了當地經貿的發展 D.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6.美洲變種小麥是在普通小麥的基礎上培育出來的新品種。1750年以后,這種小麥在歐洲開始廣泛種植,此后白面包不再是歐洲富人地位的象征。據此可知( )A.商業革命推動歐洲社會等級趨于平等B.歐洲人對食物原料的開發趨于世界化C.殖民擴張極大改變了美洲人的經濟生活D.原產于美洲的作物通過新航路引入歐洲7.到了18世紀,玉米和馬鈴薯在亞歐人飲食中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撐著眾多的人口。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有滋有味。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A.歐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B.工業化帶來的糧食增長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飲食結構D.糧食作物是早期亞歐貿易的主要交易品種8.18世紀以前,英國人習慣用自家的小園子供養自己。19世紀中期,英國工人的飲食水平隨著工資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工資較高的工人吃得較好;在工資最低的工人家里,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說明當時英國( )A.食物供應商品化趨勢明顯 B.工業革命摧毀了小農經濟C.新航路開辟改變了飲食結構 D.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鞏固練習】1-5 CADCB 6-8BC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