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課程標準: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等對人類勞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基礎知識:一、大機器生產與工廠制度:1、形成:(1)工業革命前,英國的手工工場由分散向集中發展,逐步實現了生產過程專業化。(2)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后,大批產業工人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3)工業革命期間,出現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工廠制度隨即形成。2、特點:將生產資料與工人集中在一起,通過使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工人成為機器的附屬品;企業主既是資本所有者,又是企業經營管理者。(1)廠房要有一定規模,工人實行倒班制。(2)制定規章制度,強化紀律意識,對工人進行管理。(3)生產流水線廣泛應用,各部門協同勞作,進行標準化生產。(4)原料由工廠統一分發,合理調配。3、歷史作用:(1)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使工業革命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4、向中國擴展:19世紀中后期,中國的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引進了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張謇、范旭東等人投身實業救國。二、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1、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1)城市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鎮發展為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成為英國城市化的典型。(2)鴉片戰爭后,上海、青島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3)20世紀至今,西方國家逐漸重視城市規劃,促使城市布局日益宜居化。2、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極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1)英國興建大量鐵路;修建人工運河,曼徹斯特、伯明翰是著名的水運樞紐。(2)英國港口同陸上交通連接,形成了不列顛的水陸運輸網,被稱為“運輸革命”。3、城鄉差別逐漸縮小。英國等西方國家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村和城市連為一片。4、人們的時間觀念空前加強,生活節奏加快。堅持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許多人戴表,大城市多處設有標準鐘。5、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1)英國等西方國家開始由政府發展教育,通過立法、經費支持等措施促進初等教育的發展。(2)20世紀初,中國開始推廣義務教育,還出現了工人學校。6、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如勞動時間過長,工作和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和職業病時常發生等。史料探究:至一百年后的十八世紀初,英國紡紗技術還很原始,……為了保護本國紡織業的發展,一七○○年英國議會通過法令,禁止從中國、印度輸入染色的棉織品。棉紡織品一時在英國“洛陽紙貴”,技術創新迫在眉睫。一七六四年,蘭開夏郡的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這是人類歷史上手工生產工具向機器生產工具發展的開端,由此拉開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序幕。十八世紀八十年代,第一家棉紡織廠在曼徹斯特誕生。當伯明翰等英國傳統工業城市的紡織廠仍為是否采用新技術而猶豫不決時,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已經迅速將一系列新技術運用于生產。一七八二年詹姆斯 瓦特發明蒸汽機,從此這里的棉紡業發展得更為迅速。到一八三○年,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已達九十九家,產量占據英國棉紡織工業的近百分之五十。-----《從北京回望曼徹斯特》閱讀材料,思考曼徹斯特棉紡織工廠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政府政策、法律的推動;市場的需求;工業革命生產工具的改進,新技術的應用,生產力的提高。【鞏固練習】1.下圖為英國城市化進程曲線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B段城市化水平較低是因為國內政局的紛爭動蕩B.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是因為工業革命的推動C.CE段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是因為世界局勢的穩定D.FG段城市化水平滯緩是因為經濟“滯脹”的不利影響2.上海輪船招商局是洋務運動中創辦的重要企業,其章程規定:將股份較大之人公舉入局作為商董,在主要港口協助總經營業務。這段材料反映了( )A.洋務民用企業管理權由商董控制B.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引進西方管理模式C.洋務民用企業的所需資金主要來自民間資本D.近代企業制度在洋務民用企業中有所顯現3.史蒂芬孫親自駕駛新設計的“旅行”號機車,在斯托克頓至達林頓之間的第一條商用鐵路上試車成功,昭示著“鐵路時代”的到來。以下“鐵路時代”到來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理解不正確的是( )A.大大拓寬了商品市場 B.促進國際間人口和資本的流動C.使世界市場粗具規模 D.促進先進生產方式和技術的傳播4.19世紀60年代末,德國機械制造業設計部門最先以工程師管理制度取代了工頭制,各工廠企業均不再任用不懂專業的人擔任經理職務。這些舉措( )A.推動了科技發明的重大突破 B.旨在加強對新技術的引進C.保證了德國制造業領先地位 D.有利于提高企業生產效率5.19世紀的英國工廠規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時,織工在機器運轉時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織機數目每臺每小時罰款三便士。”這表明( )A.工人權利缺乏保障 B.使用童工現象普遍C.工廠制度效率低下 D.工人工資明顯減少6.1712年,英國征收土地稅(主要由地主負擔)215.2萬鎊,關稅(主要由商人和下層人士負擔)148.1萬鎊,國產稅(主要由企業家負擔)180.5萬鎊。1814年,國產稅2750萬鎊,關稅1440萬鎊,土地稅790萬鎊。這時期稅收的變化反映出英國( )A.政府對私營企業征收重稅 B.封建地主享有特權C.工業資產階級力量的崛起 D.貧富差距日益擴大7.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各地霍亂多發,人們意識到城市的水質關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間一共有51個市政府新建或購買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個城市提供市營自來水。這表明英國( )A.工業革命推動民眾消費觀念更新 B.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受到嚴重挑戰C.公共事件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D.觀念更新助推生產與資本的集中8.在社會發展大潮中,近現代英國鄉村經歷了興旺發展、持續衰落、逐漸恢復的歷史過程。其“持續衰落”主要是由于A.新航路的開辟 B.工業革命的推進C.混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 D.政府強有力的政策9.工業革命前,英國礦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過唧筒的瓦特發明了一種單動式蒸汽機,后在工廠主的合作和資助下,終于改進制成“萬能蒸汽機”,并廣泛使用到工業領域。該過程表明( )A.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速度加快 B.市場經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C.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產生壟斷組織 D.科技發明必然與經濟生產相結合10.1832年,《工廠法》通過,對工人的勞動安全、衛生、福利作了規定。1832年,重新分配下院名額,工業資本家取得政治權利。1842年,通過《礦業法》,禁止使用婦女和不滿 10 歲的兒童從事井下勞動。1875年,出臺第一部《住房法》,重點解決工廠宿舍及工人居住區的住房和環境問題。以上英國歷史上的改革最能反映A.立足改善民生進行改革 B.民主化進程大大加快C.工業革命推動社會變革 D.開始推行福利國家政策【參考答案】1-5 BDCDA 6-10 CCD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