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學案(無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學案(無答案)

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課程標準】
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認識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重點難點】
1.重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
2.難點: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學法指導】
1.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分析明清時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對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歷史解釋。
2.通過史料了解李贄和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
3.了解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曲,分析明清時期科技著作的特點,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文化發展與政治、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知識梳理】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社會經濟的發展
A農業
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廣種植
影響: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增加,促進了人口增加;推動了經濟作物的擴種;
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種植廣泛,品種繁多;許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
影響: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租佃關系普及全國
影響:人身依附關系放松,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4、新灌溉工具的應用:明清時出現風力水車
5、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雙季稻大面積擴種;南方的水稻畝產提高;
【史料】
材料1: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糧食作物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逐漸得到推廣。番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緩解了“民食問題”,人們遂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勞力和土地等去發展經濟作物,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響。而糧食生產革命和人口爆炸互為因果,清代以來,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原本人煙稀少的廣大山區,因為“老林初開,包谷不糞而獲”和番薯“備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種遍野,“生齒日繁”。“棚民租山墾種,阡陌相連,將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隨水落,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納。” ——摘編自何炳棣、陳樹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2: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譚曉,用低價購買了大片空閑的低洼沼澤地,雇傭貧苦鄉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為良田,收入大增。所鑿水池養魚,池上筑舍養豬,其余空地種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順便捕捉鳥類和昆蟲,此類副產品運到市場,銷售所得“視田之入復三倍”。由此,譚曉成功致富。 ——《中外歷史綱要(上)》
B手工業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出現了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資本主義萌芽】
1、出現時間地點: 明朝中后期絲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
2、產生的前提: 古代商品生產的發展;
3、實質:雇傭與被雇傭關系
4、發展的表現:①明朝:在絲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②清朝:部門和地區增多,規模擴大,分工細密
5、特點:發展緩慢;具有地區性和不平衡性
6、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封建自然經濟的阻礙(2)重農抑商政策的限制(3)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4)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根本原因)(5)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重儒輕賈、重農抑商等陳舊落后的經濟觀念的束縛;
【史料】
材料1:明清時期,出于市場新要求、以自由雇傭關系為基礎的規模化生產,只是出現在局部地區的局部行業,尚不足以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導向。……農民始終難以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嚴重限制了社會財富和商品生產的擴大。商人將資本購買土地、放高利貸或結交官府謀求特權保護,未真正投入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國家對商業活動課以重稅,重農抑商;以閉關鎖國為主的對外政策,嚴重阻礙了對外貿易的擴大和海外市場的開拓。總之,明清商品經濟雖比前代有了更大進步,但未能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形成根本上的沖擊。
——摘自《中國古代簡史》張帆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C商業
明朝中后期,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
(1)背景:
①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對外貿易中國處在順差地位,大量白銀流入③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造成歐洲白銀貶值,中國則“銀貴錢賤”,刺激歐洲白銀流入中國。④一條鞭法賦稅改革,推動白銀流通。⑤寶鈔貶值,通貨膨脹⑥政府的支持
影響: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品交換活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等級和道德,激化社會矛盾;推動了賦役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和商業市鎮的興盛;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賤商觀念的改變);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出現商幫(徽商、晉商)、會館
興起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有利于產生新的生產關系;促進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推動與世界市場的聯系;促進市民文化的發展。
對外貿易日益萎縮(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商人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繁榮(主要原因: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異)
【史料】
材料1:海外白銀的來源,主要是歐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輸入的白銀總量,大概是國內產銀總量的十倍。美國學者艾維四認為,1530年到1570年,中國最重要的白銀來源是日本; 1570年以后,美洲白銀成為最重要的來源。 ——卜憲群主編《中國通史》
材料2:明清兩朝,盡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沒有出現顯著的增長,人口和經濟卻是在大幅度地擴張。在低價值的銅錢無法滿足經濟和人口擴張對貨幣的需要,紙幣發行又免不了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明清兩朝只能寄希望于漸成氣候的白銀,這卻導致在16世紀中葉前后,出現了……的銀荒。但也恰在此時,世界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美洲銀礦的意外發掘解決了當時中國的貨幣饑渴問題。
——湯金旭、張光:《從紙幣帝國到白銀帝國——近代中國衰落的貨幣制度成因》
【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方面: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中國被迫開始反侵略的斗爭,如鄭成功收復臺灣;另外一方面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經濟方面:使原產于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等農作物傳入中國,大幅度提高了中國糧食的產量,有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觀上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加創造了條件;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推動了一條鞭法等賦稅制度改革;
3思想文化方面:西學東漸開始;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東來,傳播了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如《坤輿萬國圖》;徐光啟《農政全書》介紹了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
【明清時期人口增長的影響】
(1)人地矛盾尖銳,雖然清代的土地面積有較大增加,但增長速度慢于人口增速,出現“人滿為患,地不足養”的問題。
(2)農業結構變動:由于人多地少,糧食作物的產值空間有限,經濟作物得到大面積種植。
(3)勞動力結構變動:經濟作物的大量種植,推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勞動力結構發生變動。
社會經濟發展的局限性
1、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
2、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史料】
材料1: (明清時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得來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有閑沉浸于傳統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曉琳《中國全史·商賈史》
材料2: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地主和貴族從農民那里剝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費,而不是用于交換。商人在經營活動中所積累的資金主要用于購買田產,而不是用來擴大商業經營規模。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
材料3:(雍正)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 ——《大清會典事例》
材料4:明清時期,出于市場新要求、以自由雇傭關系為基礎的規模化生產,只是出現在局部地區的局部行業,尚不足以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導向。……農民始終難以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嚴重限制了社會財富和商品生產的擴大。商人將資本購買土地、放高利貸或結交官府謀求特權保護,未真正投入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國家對商業活動課以重稅,重農抑商;以閉關鎖國為主的對外政策,嚴重阻礙了對外貿易的擴大和海外市場的開拓。總之,明清商品經濟雖比前代有了更大進步,但未能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形成根本上的沖擊。
——摘自《中國古代簡史》張帆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材料5:在西方……一場偉大的、以“文藝復興”為主題的啟蒙運動拉開了帷幕。同時,北歐和西歐各國開始海外大冒險,歐洲的經濟軸心由南向北,從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東岸地區轉移。在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科學革命的綜合推動之下,“世界時間”的鐘擺終于從東方猛烈地搖向西方,而在東方,從皇帝、知識分子到草民百,竟沒有一個人察覺到這一歷史性的變局。在這里,成熟的農業文明正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高度,與之相伴的是,專制制度也歷經千年打磨而趨于精致。錢穆因此說“可惜的是,西方歷史這一階段是進步的,而中國這一階段則退步了。”
----吳曉波《浩蕩兩千年》
二、思想領域的變化
(一)陸王心學
1、背景:(1)程朱理學獲得官方推崇后,逐漸失去活力。(2)明中后期,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3)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根原是人心破壞,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2、內容:
世界本源:心即理,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
方法論:內心反省(陸:發明本心/王:致良知、知行合一)
3、評價:
①陸王心學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②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致良知】
含義:“致”就是達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 。“致良知”就是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
【知行合一】
含義: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強調自我主動,鼓勵奮發立志。
史料再現: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傳習錄》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比較】
項目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相同點 本質 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們的自然欲求
內容 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繼承了先秦儒學。
影響 都有助于維護專制統治,扼殺人的自然欲求;都強調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不同點 世界本原 “理”在萬物 “理”在“心”中
方法論 “格物致知” “發明本心”、“致良知”
道德觀 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 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
哲學范疇 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史料】
材料1:陽明心學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解決如何破除“心中賊”這個時代難題,為挽救明王朝的命運,為解除封建社會的時代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哲學史》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材料2:盜賊也有良知: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內捉得一賊。他對賊講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里?”當時是大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什么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
材料3: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書》卷26《大學問》
材料4: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蔽與害而明復,匪自外得也。
——王陽明《別黃宗賢歸天臺序·壬申》
材料5: 知是心之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陽明《傳習錄》
材料6: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王陽明《傳習錄》
明清之際的思想
背景:
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趨于衰落,社會矛盾尖銳
經濟: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根本原因)
階層:階級:工商業階層日益壯大
思想:宋明理學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化專制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外部:西學東漸(西方科技傳入),沖擊中國文化思想
【史料】
材料1:隨著封建制度走向沒落,理學已淪變為“游談無根”,“竭而無余華”, 完全以抄襲“宋人語錄”及“策論”為治學圭臬,嚴重脫離實際,變成了空疏無用之學,對明清以來的學風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使得一般士人沉湎于空談心性,不切實際,不諳時務。
——王杰:《反省與啟蒙:經世實學思潮與社會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群體為例》
2、內容:
【1、李贄】
主張:
(1)反對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肯定人的自然私欲
(反映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增強)
(2)否定權威:反對以孔子之言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是非標準應與時俱進
(3)提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反對禮教的虛偽與官場的欺詐。
(4)批判封建禮教,主張男女平等
(5)詩文風格方面:主張“真心”,反對當時盛行的摹古文風。
評價:
(1)李贄將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整個正統思想,其思想具有鮮明的封建叛逆色彩;
(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3)但其并未提出鮮明的進步主張,因此其思想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李贄的名言名句】
材料一: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故舉衣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非衣飯之外,更有所謂種種與百姓不相關者也。 ——《焚書·答鄧石陽》
"人必有私",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如服田者,私其秋之獲,而后治田必力 ——《德業儒臣后論》
材料二:中間千百余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 ——《藏書·卅紀列傳總目前論》
材料三:仲尼雖圣,效之則顰,學之則為步,丑婦之賤態 ——《焚書·何心隱論》
材料四: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書·何心隱論》
材料五: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 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 ——《焚書》
材料六:《藏書》的命名則是由于李贄認為這部書“顛倒千萬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緣故。
【2、三大思想家】
人物 觀 點 共同主張
黃宗羲 (1)政治思想:批判君主專制,主張君臣平等; (2)政治思想:“天下為主,君為客”,進而提出限制君權的具體措施 (3)經濟思想: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認為工商皆本。 批判君主專制; 工商皆本 經世致用
顧炎武 (1)政治思想:“眾治”來取代“獨治”反對君主專制。 (2)文化思想:痛斥理學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學以致用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夫之 (1)哲學思想: 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的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認識論: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 辯證法: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作法;反對君主專制。
【黃宗羲的名言名句】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訪錄·原君》
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訪錄》
材料二 :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明夷待訪錄·原君》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明夷待訪錄·財計三》
【顧炎武的名言名句】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之而刑繁矣,眾治之而刑措矣。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權,以各治其事。
材料二:“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 ——《日知錄》
材料三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
【王夫之的名言名句】
材料一 :“天下唯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 ——王夫之《讀通鑒論》
材料二 :“行先知后” “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必矣!”
材料三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風雷,非昨日之風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
材料四: “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盜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國祚之不長,為一姓言也,非公義也。秦之所以獲罪于萬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
3、特點:
(1)反傳統、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李贄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反封建專制。黃宗羲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結論。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顧炎武提倡“眾治”,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當時其他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這些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如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評價:
積極:沖擊了封建專制制度,促進近代民主思想的產生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進步性。
批判地繼承儒學,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消極:①從內容上看: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②從地位上看:無法撼動程朱理學的主流地位,未在當時成為主流思想③從影響上看:影響有限,未能實現中國社會的轉型。④從性質上看: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
【史料】
材料1:清初三大儒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是對明末道德人心危機的堅強回應……理學作為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已無力承擔儒家道德擔當與社會教化功能。他們認為,理學中雜糅釋老,導致士人或耽空無用或放蕩無恥,從而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共同主張理氣、道器、心性一元論,其目的在于將釋老的空無思想驅逐出儒門,從而凈化儒學,應對變化了的社會現實。在社會道德人心坍塌之際,他們全部的哲學努力,既不是什么“啟蒙”,也不是對理學的接著講,而是揚棄或終結理學,以呼喚儒家基本價值觀念的重新回歸。
——武道房《明末道德人心問題與清初三大儒的哲學重建》
材料2: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未成為主流思想的原因:
經濟:重農抑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缺乏物質基礎)。
政治:高度強化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壓制了民主思想的發展。(缺乏政治基礎)。
文化:文化專制,理學僵化,束縛人們思想,阻礙了民主思想的傳播
國人風貌:人們深受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眾基礎。
【明清思想對之前儒學的批判繼承】
三、文藝
1、文藝發展的表現:
明清小說的特點:
數量繁多,題材廣泛;世俗化、平民化;批判現實;重視社會教化。
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空前強化,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社會危機、社會矛盾加深。工商業發展,城市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壯大。印刷術、造紙術完善,書坊迅速發展;文化的進一步普及;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四、科技、著作
概況:
【類書】是古代起工具書作用的資料匯編著作。根據具體內容摘錄各種不同書籍上的材料,分門別類重新編排,以便學者查找。
【叢書】是多部書籍的匯編。將不同的書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則上保持各書原貌。
2、科技特點: 處于成就總結階段,未轉化為近代科學
①科技內容:應用性強,但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
②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
③科技使用: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缺乏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并推動科技進一步發展的意識。
④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領域。
⑤成就:全面繁榮,多項成就領先世界。
明清科技逐漸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經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嚴重受阻。
政治: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
思想文化: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八股取士,理學僵化,嚴重制約了人們的創新能力。
外部: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科技的交流。
結構:科技體系結構不合理,重經驗輕理論
五、西學東漸
1、含義: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
2、表現:①明朝后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來華,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幾何原本》,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先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精確的全國地圖。
3、影響:(1)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 (2)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3)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4)局限:沒有使中國社會產生根本性變革(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有限)。
【“中學西漸”】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傳教士也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譯了“四書”“五經”等著作。多位18世紀的歐洲啟蒙思想家曾從儒家經書譯本中汲取思想因素。中國器物和藝術品在歐洲傳播,以及歐洲社會一度出現“中國熱”狀況。
【史料】
材料1:康熙因西洋歷與中國傳統歷法之爭,命欽天監官員與西洋歷代表、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辯論。經驗證,證明西洋歷法更為準確,遂“復用西洋歷法”,并任命南懷仁為欽天監副監。 ——審慎地接受外來事物
材料2:康熙帝晚年曾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 ——對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覺
材料3:在晚明“經世致用”學風盛起和西學東漸之后,清廷仍未注入科技實學新知識,繼續八股取士,專取“四書”、“五經”命題,并以朱熹集注為依據,“代圣賢立言”。非但未能利用統一、規范、高效率的教育選拔機制為促進工業化和社會轉型開路;反而脫離社會發展大勢,頑固復制舊官僚、舊體制,嚴重阻礙近現代化進程。
——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隕落》
【明清的階段特征】(背)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封建制度趨于衰落,社會矛盾尖銳
經濟: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階級:工商業階層日益壯大
思想:宋明理學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化專制束縛了思想;儒家思想仍然為主流思想;市民文化繁榮;
外部:西學東漸(西方科技傳入),沖擊中國文化思想;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問題探究】 明清時期的思想與社會轉型
材料一 明清之際文化,橫亙在傳統和近代的交界處。近年來,學術界關于明清之際文化的性質,有多種意見。在這些意見中,存在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明清之際是“中國哲學的啟蒙”,其性質與西方的文藝復興相類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明清之際是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自我調整”,絕不是“啟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時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陳衛平《第一頁與胚胎: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比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種觀點加以論證。
提示:“曙光說”:明清時期,西學東漸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孕育了進步思想家的出現,他們反對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主張“工商皆本”,迎合了近代歷史的發展潮流,并對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啟蒙作用。
“晚霞說”: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儒家思想仍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極其緩慢。明清的進步思想未能從根本上突破傳統文化的桎梏,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繼承,仍以維護封建秩序為根本目的,最終也沒有改變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命運。
材料二 以下是美國史學家徐中約所著《中國近代史: 1600—2000中國的奮斗》目錄(節選)
第一章 “近代中國”的概念
1.1 “近代中國”始于何時
1.2 “近代中國”形成的動力
第一編 傳統制度的延續(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國的興盛
第三章 政治和經濟體制
3.1 政治結構
3.2 經濟制度
第四章 社會和思想狀況
第五章 對外關系
(2)1600—1800年,作為傳統制度的延續時期,中國社會內部卻孕育著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因素,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加以概括。
提示:因素: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進步思想家,掀起了一股反對封建專制、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社會思潮。
【本課小結】
【鞏固練習】
1.明代,東南地區的絲織業三吳閩越最多,原料取于湖(湖州)絲;西北地區的絲織業山西潞州最好,原料取于四川的閬中。這反映了當時( )
A.區域經濟差距拉大 B.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C.各地經濟聯系密切 D.南北絲織業水平一致
2.顧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的論斷,以“復封建”恢復上古三代王制為旗號,來實現對國家權力的重組。顧炎武意在( )
A.回歸三代政治 B.加強中央集權
C.限制君主專制 D.推動社會轉型
3.清初,政府嚴格限制在長城以北地區進行農業開發;嘉慶八年(1803年),清帝頒下詔令,“凡自種黑地(今黑龍江、吉林一帶)業產……勘丈屬實,照例開科,由戶部頒給執照,準其永久為業”。該詔令的頒布( )
A.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B.增進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C.意在調整八旗安置策略 D.折射出人地矛盾的加劇
4.朱仙鎮是中國古代名鎮,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西南部。南宋時,岳飛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鎮由此名聲大噪。明清時期,朱仙鎮作為水陸舟車會集之所,商業十分繁盛。清末,由于河道淤積,以及平漢鐵路的修建,朱仙鎮漸趨衰落。朱仙鎮的發展變化( )
A.體現了經濟重心的轉移 B.受制于國內水陸交通的變遷
C.根源于國家政策的調整 D.反映了民族資本主義的萎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陇南市| 客服| 防城港市| 上虞市| 隆昌县| 雅江县| 汶川县| 乐都县| 彝良县| 祁阳县| 合肥市| 昌平区| 扬中市| 通渭县| 嵊州市| 德保县| 托克逊县| 温州市| 泗水县| 宝山区| 宝应县| 那坡县| 丹凤县| 新乡市| 隆林| 手游| 沙坪坝区| 乌兰察布市| 鄂托克前旗| 百色市| 东乡| 塔城市| 平塘县| 武穴市| 林西县| 商丘市| 崇文区| 淮北市| 兴宁市| 太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