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解讀: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分布,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結合考古發掘成果,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搜集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等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考古材料與文獻在研究早期國家起源中的作用。了解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重點難點】1.重點: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2.難點: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中華文明的起源(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文明出現的重要標志:國家的出現。中華文明的起源特點:本土性、多元一體、兼容并蓄、以中原為核心、綿延不斷、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起源地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起源地眾多,分布廣泛;【多元一體】多元(個性),指中華文明的起源地較多,不同起源地的文化文明各具特色;一體(共性),既指不同起源地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借鑒,不同起源地之間的文化文明具有相同的元素或者特點,又指不同起源地的文化文明在長期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傳承并最終形成了中華文明。二、中華文明的形成(從部落到國家)國家出現的標志:貧富分化、階級分化的出現;公共權力的出現(國家機器的出現(監獄、軍隊、法律、管理機構);強大的組織調動能力);按地域劃分國民;2、國家產生的原因: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的結果;階級矛盾尖銳的產物;社會治理的需要;3、構建生產力發展、私有制出現、階級產生和國家形成之間的邏輯關系4、夏朝的概況(1)夏朝的建立:建立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滅亡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統治:實行王位世襲制(傳子;家天下)中央: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和職官。地方:除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進行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5、夏朝是早期國家的依據(1)階級分化的出現(2)公共權力的出現(3)夏朝社會仍然是聚族而居三、中華文明的發展(商和西周)1、商、西周的整體概況商朝 西周建 立 建立時間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 湯 周武王都城 殷 鎬京滅 亡 時 間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政 治 實行王位世襲制; 實行內外服制度;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 實行分封制 實行宗法制 實行禮樂制度 具有原始民主傳統(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民”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干預朝政)經 濟 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實行井田制(奴隸主土地國有制);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種類繁多;出現了養蠶繅絲技術。商業有了初步發展,實行工商食官制度。思想文化 出現了成熟文字甲骨文;殷歷;干支紀日法;重神。 出現了民本思想分封制(管理地方的制度)概念:周天子把他的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諸侯又把他的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又分封給士,層層分封。分封內容:土地和人民分封對象:王族;先代貴族;功臣分封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擴大疆域諸侯的權利:世襲統治權(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諸侯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分封制的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分封制的作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前期;相對于內外服制度);有利于擴大統治區域;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諸侯有很大獨立性,后期逐漸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宗法制概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標榜遵崇共同祖先,維系親情,而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并規定繼承秩序以及不同宗族成員各自權利和義務的原則;目的:穩定政治秩序(維護西周政治穩定)核心:嫡長子繼承制特點:①以嫡長制繼承制為核心②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③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小宗必須服從于大宗;④等級森嚴作用:①西周統治: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②封建政治:使中國封建政治呈現出濃厚的宗法色彩,如皇位繼承的嫡長子繼承制原則、絕對君臣隸屬原則、“家國同治”的統治理念等。③社會習俗:影響民眾尊宗敬祖、認祖歸宗、祭祖掃墓、修撰家譜和百家姓叢書、建設宗祠家廟等社會習俗。④思想觀念:“忠”、“孝”觀念深入民心;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強調男尊女卑、等級貴賤,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2)消極: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央與地方隸屬關系,隨著血緣關系逐漸疏遠,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必然減弱。禮樂制度:西周時期出現的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禮”是指差異。大家通過遵守各自的行為規范,以之顯示貴賤、尊卑、長幼、親疏之間的各種身份和角色的差異。“樂”是指相同。 不同身份的人可共同欣賞同樣的樂(歌舞等),旨在顯示在森嚴的等級秩序的中的和諧作用:有利于維護西周的等級秩序;井田制:含義:了解性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土地不能買賣和轉讓)崩潰的時間:春秋戰國崩潰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崩潰的表現:公田拋荒;出現轉讓買賣土地的現象;把井田中的“私田”據為己有。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和井田制之間的關系,畫出關系圖。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背)政治:神權色彩、家國同構、貴族政治(等級森嚴)、尚未集權。①神權與王權緊密結合;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宗族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 ③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較松散;④實行世卿世祿制度,國家官職仍由氏族貴族世代承襲;⑤國家治理使用禮治而非法治。經濟:木石生產、土地國有、集體勞作、青銅鑄造。①青銅時代;②土地國有制,實行集體勞作;③出現南北經濟文化交流;④官府壟斷手工業和商業思想文化:成熟文字(甲/金)、禮樂文化、民本、華夏認同。①形成系統文字(甲骨文、金文);②人文意識逐漸增強;③開始形成多元一體的華夏認同心理;④出現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⑤具有原始民主傳統早期國家的政治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本課小結】【鞏固練習】1、趙明同學對歷史非常感興趣,今年暑假他準備去考察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遺址,你覺得他應該到( )A、云南省元謀人遺址 B、浙江省河姆渡遺址C、山東大汶口遺址 D、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2、1982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B、會使用火和打制石器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 D、會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3、一代偉人孫中山的詩句“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反映了我們經常講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是從哪一人物開始( )A、黃帝 B、炎帝 C、禹 D、舜4、關于商朝的歷史,則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遺物以為佐證,已大體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圍。下列出土的遺物可以佐證商朝歷史的是( )A、棉紡織品 B、景德鎮的瓷器 C、刻有文字的甲骨文 D、圓形方孔半兩錢5、西周封邦建國時,周王常通過與異姓有功的貴族聯姻,形成甥舅關系,這些諸侯國被稱為“甥舅之國”。這反映出( )A、受封主體發生轉換 B、利用宗法關系鞏固統治C、西周禮制發生變化 D、周王直接控制區域擴大6、歷史上中國社會經常動蕩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傳承,這得益于中國有一個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它是中華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會基礎。這表明宗法制( )A、有助于社會長治久安 B、阻礙中國現代化發展C、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 D、保證了各民族團結7、商代的甲骨文目前僅集中出現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銅銘文則遍布四面八方。這表明在周朝( )A、各地的經濟文化聯系顯著加強 B、漢字開始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字C、青銅器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 D、貴族階級喪失了文化話語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