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課程標準】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理解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重點難點】1.重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成就及失誤2.難點: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曲折發展的特點【知識梳理】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956——1966)正確探索 中共八大 時間 1956年主要內容 ①主要矛盾:先進的工業國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意義 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雙百方針 時間 1956年4月28日內容 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意義 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時間 1957年,毛澤東提出內容 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作用 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調動了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探索失誤 表現 ①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③在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結果 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失誤原因 大躍進運動錯誤在于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是生產力領域的問題。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在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是生產關系領域的問題。政策調整 目的 克服困難,恢復經濟發展。概況 ①1961年1月,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②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 ③1962年初召開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 ④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四個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結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二、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根本原因 “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歷程 發動 1966年夏全面發動起來,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組成的四人幫趁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奪權 ①1967年初,“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②老一輩革命家對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進行了針鋒相對的“二月抗爭”,但遭到了壓制和打擊。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奪取最高權力。毛澤東、周恩來粉碎了這次政變。全面調整 ①1972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對。 ②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進行了各方面的整頓,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結束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性質 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所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三、偉大的建設成就成就 工業國防 ①建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②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科技國防 兩彈一星, 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促進了國防現代化。農業 興修水利、農田建設、培育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社會生活 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模范人物 鐵人王進喜、好干部焦裕祿、好戰士雷鋒、科學家錢學森時代精神 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外交方面 ①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問題探究】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指出“這十二年”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現了什么失誤?材料一:毛澤東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講道:這十二年,恐怕還是做對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錯誤占第二位。我們十二年,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這就更強了,而不是更弱了。——《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成就 政治上 ①頒布1954年憲法、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政治民主化。 ②召開中共八大 ③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經濟上 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促進國民經濟恢復完成土改,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糧食產量增加。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一五計劃提前完成,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上 提出“雙百”方針。外交上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失誤 ①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③在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發的文化大革命,民主法治遭到踐踏。2.通過鄧小平這一結論,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 材料二: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文選》第2卷啟示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③生產關系變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 ④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⑤結合國情不照搬外國模式3.結合材料三,思考為什么說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是那個年代的時代精神。20世紀60年代初,大慶工人吃大苦,耐大勞,堅持“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即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對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個樣壞天氣和好天氣一個樣,領導不在場和領導在場一個樣,沒有人檢查和有人檢查一個樣)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精神風貌,出色地完成石油會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原因 在國內發生嚴重經濟困難和國際上遭到帝國主義嚴密封鎖時,黨及時地把情況告訴人民,公開進行自我批評,努力調整政策、糾正錯誤。正因為如此,盡管出現那么嚴重的困難,人民卻仍然團結在黨的周圍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把戰勝困難、爭取經濟好轉的希望寄托在黨的領導上。4.結合材料四,思考:為什么說毛澤東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者 材料四:毛澤東同志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和振興、中國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它培養的大批骨干,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6日)原因 ①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開拓者、領導者。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②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③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本課小結】【鞏固練習】1.1960年,黑龍江省基本建設投資達21.49億元,1961年,基本建設僅投資7.32億元,比1960年減少66.5%;1962年,又壓縮到5.71億元,比1961年減少22%。這一現象源于( )DA.“大躍進”運動 B.人民公社化運動C.中共八大的推動 D.國民經濟的調整2.學者認為:“尼克松和基辛格這對奇特的搭檔畢竟使美國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沖出了禁區,把全國的視線從意識形態轉向了地緣政治,并且調整了美國政策以適應國際關系結構中發生的深刻變化。”下列各項中最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BA.結束朝鮮戰爭 B.同中國改善關系C.古巴導機危機 D.放棄冷戰政策3.有不少人曾問“兩彈元勛”鄧稼先:“原子彈成功后,你得到多少獎金?”他總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時,楊振寧看望他時,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鄧稼先的這一事例反映出( )CA.新中國初期國家科技投入不足 B.新中國初期科技事業發展緩慢C.科技人員為國奉獻的崇高精神 D.新中國初期經濟建設成就巨大4.《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在闡述20世紀50年代某一管理體制實行的原因時說:“農村組織結構內在的幾個問題顯著起來了。第一、缺乏安排人力和資源的適當組織單位,妨礙了大規模的動員工作。……第三、在農村中,在基層的政府單位和經濟單位之間建立良好配合關系方面存在問題。這些問題爭論的結果成了在農村中建立一種更大單位的壓力,這種更大的單位將能管理更多的勞動力資源,也能靈巧地適應政府的行政等級制度。”關于這一管理體制。說法正確的是( )CA.改變了中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B.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C.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D.基本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