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課標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素養目標】1.立足于歷史觀念,了解漢至隋唐選官制度的演變,多角度對科舉制的作用作出歷史解釋。2.了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脈絡、運作方式以及特點,辯證評價三省六部制。3.通過史料實證認識兩稅法相對于之前的賦稅制度的創新之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實行兩稅法是國家根據當時的形勢作出的決策。【重點難點】1.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2.難點: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時空坐標】【問題導學】1.梳理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①春秋戰國、秦朝:軍功爵制度。②兩漢:察舉制(是一種至下而上的選官制度,根據道德和才學,分為舉孝廉和舉秀才兩種)。③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采納陳群的建議設立,根據家世、道德、才華選拔人才,上下結合,使選官有了標準,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只注重家世,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④隋唐至明清:科舉制。隋煬帝創立科舉制。唐太宗時,進士科成為最重要的一科,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探花。武則天時,創立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禮部高官主持科舉考試,一直延續到清朝。宋朝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制,實行鎖院、彌封和謄錄法。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1898年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1905年,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2.科舉制的作用?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打破了勢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在社會上形成了讀書重學的風氣,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3.歸納古代選官標準的演變趨勢?選官標準由世家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人才選拔逐漸趨向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4.三省六部制的職能?影響?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影響:①三省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②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③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是古代中國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5.唐代租庸調制的內容?作用?內容:①稅征收對象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作用: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6.兩稅法實行的背景?目的?內容?意義?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目的:解決財政困難。內容: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②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意義: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問題探究】1.材料:進士科始于隋大業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所無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約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有什么影響 答案提示:科舉制度是維護國家統一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給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形成了相當大的社會階層流動;以才學為依據,保證了政府官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但是,科舉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用儒學作為考試內容,忽視科技;片面應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2.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漢到唐前期,賦稅制度是以人丁為征稅之本,而以人丁為征稅之本的前提條件是納稅人必須有相應的土地、資產。然而,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淪為地主的佃戶,唐朝政府控制的農戶越來越少,賦稅來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已經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擴大了稅源,簡化了手續,增加了財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經濟危機,穩定了唐朝政權的統治。更重要的是,它為賦稅制度確立了一個新的合理的征收標準。從此以后,征稅標準開始從人丁轉移到土地、資產。3.兩稅法推行后,有人批評說: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陸贄《翰苑集》卷22《中書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第一條》詩人白居易則寫出如下詩句: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織絹未成匹,繅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白居易集》卷2《重賦》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答案提示:利∶分夏秋兩次征稅民的負擔能力,體現了合理負擔原則,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兩稅法實施后,中央財政實力得到加強,起到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戶稅納錢,地稅交實物,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加速了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否定了以'人丁'為基礎的賦役制度,開創了我國封建歷史上以土地和財產為基本計稅依據的先例。弊∶稅外加征,稅外又出臺許多苛雜,人民負擔逐漸加強;配賦不均,兩稅法以大歷十四年的墾田數為準,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舊有數額進行攤派,但由于戰亂,田畝數量變化很大,而當時仍然以舊額攤派賦稅,顯然是不合理的;折錢納稅,使得人們的負擔隨幣值的波動而波動,負擔不穩定;兩稅法按照資產計稅,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資產難以估算。【本課小結】【鞏固練習】1.據史料記載,瑯琊王氏,從東晉的王導到南齊的王儉,“六世名德,海內冠冕”,當宰相的極多。在東晉,只要是高門,甚至弱智和低能兒也可以出仕。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CA.郡縣制的推行 B.科舉制的設置C.九品中正制的實施 D.中央集權的加強2.在唐代,文人進身仕途除了參加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外,通過“干謁”即達官貴人、朝廷重臣或是社會名流的舉薦而入仕,也是科舉制的重要途徑。這表明唐代( )DA.深受漢代察舉制影響 B.科舉制度的高度成熟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人才選拔的靈活多樣3.唐初置中書省出詔令,門下省掌駁正違失,意在二者“以相檢察”,使詔敕“務求至當”,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從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間便產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設政事堂,“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然后奏聞”。這說明政事堂設置的目的是( )DA.強化君主專制 B.監督宰相執政C.明確三省分工 D.完善中樞體制4.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高宗時,打破宰相任用資歷限制,允許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義行宰相權,參預朝政。其目的是( )BA.重用人才,推行科舉取士 B.分割相權,加強君主專制C.分工協作,提高行政效率 D.緩和矛盾,抑制朋黨之爭5.白居易在《重賦》中評價兩稅法:“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材料表明 ( )DA.兩稅法改變了征稅標準 B.兩稅法擴大了征稅來源C.兩稅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D.兩稅法加重了百姓負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