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素養目標】1.通過梳理教材,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等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的意義及國民政府的性質。2.通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確立及意義。3.結合紅軍長征的過程,從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紅軍長征的歷程,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信仰不怕犧牲、克服困難的精神,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長征的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2、難點:多角度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時空定位】【時空定位】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政治——實行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繼續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3.國民黨于1928年通過《訓政綱領》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實質仍是國民黨專制統治。4.皇姑屯事件:日本見張作霖不能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將他炸死。5.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思考點(教材P134)思考角度 注意從領導力量、目的、性質、結果和影響等方面回答。[答案]提示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 南京國民政府發動的“北伐”領導力量 國共兩黨共同領導 南京國民政府領導目的 “打倒列強,除軍閥” 在全國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性質 國內革命戰爭 軍閥爭奪政權和地盤的斗爭結果和影響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國民革命最終失敗 1928年底,張學良宣告東北三省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二)經濟——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發展1.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推動因素:國民政府的建立;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3.阻礙因素: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知識拓展 1.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2)國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間輕工業、用法幣統一貨幣、關稅自主等。 (3)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 (4)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 2.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35年12月,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通過了《確定國民經濟建設實施計劃大綱案》。其內容有八條,即提倡征工、振興農業、鼓勵墾牧、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產、流暢貨運、調節金融。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經濟得到了發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概念闡釋 官僚資本 官僚資本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壟斷性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而形成的資本形式。中國典型的官僚資本主要指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依托這一政權形成的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一)必要性: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二)武裝起義和重要會議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1)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2)內容: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后,毛澤東組織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7年9月,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三)開辟革命新道路1.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創建: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3)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2.建立紅色政權(1)根據地的廣泛建立: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2)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a.標志: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b.意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3.土地革命(1)措施: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2)意義: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圖解歷史 工農武裝割據的內涵及相互關系概念闡釋 蘇維埃、革命根據地、蘇區 蘇維埃:俄文的譯音,意為“代表會議”或“會議”。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民主政權組織叫蘇維埃。革命根據地:特指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即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的地區。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三、紅軍長征(一)背景1.國民黨的“圍剿”:蔣介石從1930年10月至1933年9月五次“圍剿”各革命根據地。2.中共中央的“左”傾錯誤: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走出誤區 “左”傾與右傾 (1)“左”傾: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因而更具迷惑性,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 (2)右傾:保守主義、投降主義,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二)過程1.開始:1934年10月,開始長征。“左”傾錯誤領導人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紅軍損失巨大。2.轉折:遵義會議(1)背景:中央紅軍銳減;毛澤東建議向貴州挺進;紅軍攻克遵義。(2)時間:1935年1月。(3)內容: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 毛澤東 為政治局常委。(4)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知識拓展 遵義會議的重要意義 遵義會議是在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和共產國際代表的意見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召開的。會議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著重解決了軍事和組織問題,維護了黨的政治團結。中共中央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妥善處理了黨內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3.勝利會師(1)遵義會議后,紅一方面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2)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三)意義1.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2.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知識拓展 1.長征勝利的意義 (1)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3)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后方。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建立陜甘寧抗日根據地,以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 2.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互動探究·關鍵能力探究點 開辟革命新道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史料探究史料一 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①,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②。——摘自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不通的③。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是不能“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摘自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5月24日)讀史 ①②強調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是推動全國革命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③認為城市運動比鄉村運動更為重要。問題1.根據史料一,概括指出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不同觀點,并分析其分歧的實質。[答案]不同觀點:一種主張以鄉村為中心,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另一種主張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反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實質: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還是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史料二 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在農村建立革命的戰略基地,站住腳跟,養精蓄銳,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摘自《秋收起義》讀史 史料二中波浪線部分反映的是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的變化。問題2.根據史料二,分析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起義軍改向井岡山進軍的原因。這一改變有何意義?[答案]原因:起義軍進攻長沙受挫,而井岡山地區敵人統治力量薄弱。意義: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知識拓展】工農武裝割據的原因和意義1.原因(1)從中國的社會性質看:當時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沒有進行合法斗爭的條件,人民要當家作主,奪取政權,只有進行武裝斗爭。(2)從中國革命的動力看:當時中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農民不僅人數龐大,而且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只有發動廣大的農民階級才能贏得民主革命的勝利。(3)從敵我力量對比看: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且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的敵人相對弱小,中國民主革命必須首先在農村逐步積累和發展革命力量,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最終戰勝敵人。2.意義(1)從民主革命的角度看:“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的開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理論上闡明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革命道路,即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2)從黨的建設的角度看:這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現。(3)從政權建設的角度看:“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知識拓展】網【鞏固練習】評價檢測·課堂達標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建立了國民黨政權,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2年的專制統治。國民黨專制統治建立的標志是( )A.“分共”會議的召開 B.張學良改旗易幟C.“寧漢合流” D.北伐戰爭失敗[解析]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故選C項。2.有材料記載,1932年“榮家”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榮宗敬曾說:“如今中國人,有一半是吃我的、穿我的。”榮氏家族企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B.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官僚資本企業的推動 D.南京國民政府鼓勵發展實業[解析]根據1932年“榮家”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南京國民政府鼓勵發展實業,所以D項正確;實業救國的思潮興起于19世紀末,A項不符合史實;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B項錯誤;官僚資本企業具有壟斷性,對民族企業主要是壓制,C項錯誤。3.農民根本弄不清楚蘇維埃是怎么回事。對于大多數農民而言,他們理解的蘇維埃,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和“埃(我)政府”。就當時而言,蘇維埃的確是農民最喜歡的政府。材料中農民喜歡蘇維埃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領導開展土地革命 B.社會主義思想獲農民認可C.武裝斗爭取得重大勝利 D.農村革命根據地日益擴大[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后實行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使農民分得了土地,由此得到農民的支持和喜歡,A項正確;農民喜歡蘇維埃的原因主要是通過土地革命獲得了土地,而非農民認可社會主義思想和武裝斗爭取得重大勝利,排除B、C兩項;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日益擴大是農民支持和喜歡蘇維埃后取得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4.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其著作中說:“它是一首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場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這場“戰斗”指的是(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土地革命 D.紅軍長征[解析]從材料中的“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場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來看,這場“戰斗”指的是紅軍長征。紅軍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之后的戰略轉移,最終取得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