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標解讀】課程標準 素養達標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做出的努力 1、唯物史觀: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時空觀念:能夠運用年表排序、事件分類、歷史分析等方法,歸納梳理新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3、史料實證: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依據。4、歷史解釋:結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認識外交領域的開創性。5、家國情懷: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成功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重點難點】重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鞏固新生政權的主要舉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難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的深遠意義。【時空定位】【知識解讀】新中國時期劃分:(1)過渡時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2)十年探索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1966年;(曲折發展)(3)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年;(浩劫、動亂)(4)徘徊中前進:1976年~1978年。(5)新時期: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過渡時期總路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制定,被人們精煉地概括為“一體兩翼”或“一化三改體”。“一體”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兩翼”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工業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是總路線的主體;三大改造為工業化的實現創造前提條件;只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工業化的發展。總路線的提出,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符合人民進入社會主義的意愿,對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有著決定性意義。3.和平贖買政策:和平牘買政策是三大改造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即國家用贖買的手段,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通過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償辦法實行國有化,進而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主干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學習聚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一)條件①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的基本勝利; ②南京國民政府覆滅;③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和《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 ④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二)過程1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時間、地點:1949年9月21日,北平。(又稱北平政協或新政協)(2)內容①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首都、國旗、代國歌,采用公元紀年)。②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內容:《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地位:《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3)地位:中國人民政協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會議(1)時間:1949年10月1日。(2)內容: ①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周恩來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3、標志: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4.意義(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2)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3)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概念闡釋】過渡時期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時期。所謂“過渡”是指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這一時期內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概念闡釋】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近代中國 ( https: / / baike. / doc / 1174416-1242257.html" \t "_blank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https: / / baike. / doc / 4730061-4944937.html" \t "_blank )走向社會主義社會 ( https: / / baike. / doc / 5963266-6176215.html" \t "_blank )的過渡階段(中介與橋梁)。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 ( https: / / baike. / doc / 565099-598233.html" \t "_blank ),民族資產階級 ( https: / / baike. / doc / 5870866-6083728.html" \t "_blank )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并在國家政權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 ( https: / / baike. / doc / 5383288-5619680.html" \t "_blank )經濟、個體經濟 ( https: / / baike. / doc / 6691539-6905445.html" \t "_blank )、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 ( https: / / baike. / doc / 6109731-6322856.html" \t "_blank )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人民政權的鞏固★學習聚焦:土地改革、穩定物價、剿匪鎮反、抗美援朝,是鞏固人民政權緊迫而又必要的重大決策,為國家向社會主義轉變、實現工業化準備了條件。1.肅清反革命(剿匪鎮反)(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2)措施: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2.土地改革(1)時間:1950年夏至1952年底。(2)背景:封建土地制度嚴其限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成立時,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從封建地主的剝削下解放出來。(3) 過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②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4)意義①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②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③消滅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階級,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人民政權。【易錯提醒】1949-1952年底,土地改革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變為農民土地私有制。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調整1953-1956年,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把農民土地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3、穩定物價(1)背景:①新中國成立初,國民經濟全面崩潰,財政困難。②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目的: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從根本上穩定物價。(3)措施①黨和政府采取經濟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②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4)結果①到1950 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②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知識拓展]“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實質人民政府進行的“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是同資產階級的一場較量,性質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性質。表面上“銀元之戰”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戰”采用經濟手段,都是為了穩定物價,其實質是黨和政府與資本家在爭奪市場的領導權。4、抗美援朝(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②美國派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③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時間:1950年10月-1953年7月。(3)經過①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②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4)影響①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②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站舞了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③沉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勢力及其戰爭政策,維護了新中國的國家安全;④為國家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穩定的和平環境;⑤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建設,推動了軍隊現代化;⑥加劇了朝鮮半島的分裂,中美兩國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狀態。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習聚焦:新中國進行的積極外交活動為國家建設爭取到有利的國際環境(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1、背景(國際國內形勢)國際:①二戰后,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②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敵視和封鎖中國政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國內: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面臨鞏固政權、恢復發展經濟的任務。2、外交方針: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具體表現為“三大政策”:內容 含義 意義“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針對舊中國而言) 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首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針對帝國主義而言) 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一邊倒” 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使新中國不致處于孤立地位易錯提醒:對“一邊倒”的認識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一邊倒"外交方針,是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斗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 https: / / baike. / doc / 3896653-4090029.html" \t "_blank )一邊。其實質就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嚴正立場。它完全是一條政治路線。它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 ( https: / / baike. / doc / 5782346-5995128.html" \t "_blank )來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相反,它是我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二)、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熱潮:1949到1950年,先后與蘇聯等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建交,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2、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背景:廣大亞非拉新興民族國家相繼獨立(發展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國家的關系)(2)過程:①1953年12月,中印兩國政府就歷史上遺留問題舉行淡判,周恩來首次提出五項原則②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緬甸,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4)意義:①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②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重點突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三大方針”都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體體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方針”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朝鮮戰爭后,美國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1954年,中蘇美英法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國際會議,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戰后,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55年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召開,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了會議的進展并取得重大成就。影響:為進一步發展同亞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推動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5、20世紀50年代中期外交新進展:從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概念闡釋】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二戰前為法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后,印度支那半島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人民開展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概念闡釋】“求同存異”:“同”,一是指與會亞非國家的遭遇相同,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掠奪,都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任務。“異”是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都存在差異。"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歸納總結】理解新中國初期外交的特點:①平等性,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基礎,主張在平等基礎上發展對外關系;②革命性,方針體現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特點,具有強烈的革命性;③結盟性,“一邊倒”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并與聯結盟) ④過渡性,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起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學習聚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1、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建立(1)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①時間: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②內容: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2)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底)①概況: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②實質:變革生產關系,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③基本途徑和方式:農業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手工業者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公私合營方式,實行和平贖買政策。④意義: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起來。實施“一五”計劃(1953-1957)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①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弱; ②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的需要;③借鑒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④重工業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意義: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和平贖買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方式,在一定年限內讓資本家才能給企業獲得一部分利潤,逐步把資本主義企業改造成社會主義企業,還還給資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們的原有工資不降低。 一五計劃特點:借鑒蘇聯建設經驗;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同時并舉;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計劃經濟。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立(1)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①召開: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②內容: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構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意義①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②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易錯提醒】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大職權,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成為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3.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深化拓展】一、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1、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以“三大改造”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以“一五”計劃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進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2、充分借鑒和吸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發展服務于工業。3、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國家的生產、資源及產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計劃調控。4、經濟落后但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礎落后,但發展較快、增長較為迅速。二、理解:“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所謂過渡,是指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過渡時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其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三、認識: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工業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是總路線的主體;三大改造為工業化的實現創造前提條件;只有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支持工業化的發展。四、理解:一五計劃的特點及成就。優先發展重工業,但同時強調要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成就:鞍山鋼鐵公司、長春一汽、沈陽一機、飛機制造廠等(重工業集中于東北地區)。意義: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社會主義工業化由此全面展開。五、理解:《共同綱領》的臨時憲法性質。《共同綱領》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它確定新中國的首都、國名、國旗和國歌,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因政協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正式代議制機構,它通過的《共同綱領》只起到臨時憲法作用,不是正式憲法。六、比較:1949年《共同綱領》與1954年憲法的異同。比較項 《共同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同點 背景不同 新中國即將成立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制度即將確立不同點 制定主體不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制定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內容不同 制定了新中國各項制度的總原則 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國體與政體性質不同 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歷史作用不同 對新中國的各項工作起到了規范和指導作用 為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提供了法律保障相同點 都為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及憲法保障;都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的性質和各項制度。七、識記:政協制發展歷程。1、初步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此時,政協代行人大之職,《共同綱領》代行憲法之職。2、正式確立:1954年人大會召開后,政協不再代行人大之職,不再是國家權力機關,而是作為統一戰線組織(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繼續存在,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3、新階段:1956年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八、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發展歷程。初步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正式確立: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先后建立內蒙古(1947年)、新疆、廣西、寧夏、西藏(1965年)五個自治區。九、、理解:“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和合作。“同” “異”遭遇同:都遭遇過殖民國家的侵略 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任務同:都面臨著民族獨立和發展本國經濟的任務愿望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十、理解:“萬隆精神”。亞非會議所顯示的正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的精神,被人們謄為“萬隆精神”。十一、概括:毛澤東思想發展過程。階段 時期 著作及政策 理論成就萌芽 國民革命時期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關于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問題重要性的理論初步 形成 土地革命時期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 工農武裝割據理論,中國式“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完善 成熟 抗日戰爭時期 《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標志成熟)《論聯合政府》 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1943年正式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正式確立。)新 發 展 解放戰爭時期 《論人民民主專政》 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①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并舉;②正確處理好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問題③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過渡時期 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和平贖買政策十年建設時期 《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知識脈絡】【課堂達標】1、1950年,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勞模評選以“解放全部國土”“發展生產”“建設新中國”等為主要標準。這次評選活動旨在( )A.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B.踐行人民當家作主理念C.表彰“一五計劃”優秀代表 D.激發建設新中國的熱情【答案】D【解析】1949年新中國成立,需要號召動員全國人民進行新政權的建設,因此1950年召開會議,并以“解放全部國土”“發展生產”“建設新中國”等為主要標準,主要是為了調動人民的建設熱情,故選D項;1950年中國還未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社會主義政權建立起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A項;解放國土、發展生產和建設新中國與人民當家作主沒有直接聯系,人民當家作主主要指的是人民民主專政,排除B項;一五計劃的時間是1953—1957,排除C項。2、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6個副主席中,包含了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3位黨外民主人士;21名政務委員中,有11人是黨外民主人士;政務院下屬34個機構的109名正副職位中,黨外人士占49個。這說明新政權A.實行多黨派聯合執政 B.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體現新民主主義原則 D.重視各黨派的權力均衡【答案】C【解析】由“包含了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3位黨外民主人士”、“有11人是黨外民主人士”、“黨外人士占49個”等信息可得,新中國政權建設中吸收了不少黨外人士加入,體現了團結各階層民眾的原則,即新民主主義原則,故選C項;新中國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權,共產黨是執政黨,而不是多黨聯合執政,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并未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1954年才確立的,排除B項;新中國政權下,中共是執政黨,其他黨派是參政黨,并不是各政黨之間的權力均衡,排除D項。3、黃炎培先生在《永遠紀念著的一九四九年》中寫道:“這一年‘人’的地位被發現了,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 )A.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B.社會主義制度全面確立C.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結束 D.祖國統一大業徹底完成【答案】A【解析】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所以才會有黃炎培先生說的“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故選A項;社會主義制度全面確立是在1956年底,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但并不能體現出“‘人’的地位被發現了,群眾的力量被認識了”,排除C項;祖國統一大業徹底完成到現在還沒有實現,D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4、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等662人出席,商討籌建新中國事宜,會議強調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擔起建設國家的歷史重任。這體現了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等662人出席,商討籌建新中國事宜”可知,第一屆政協會議民主黨派參與較多,體現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故選B項;據所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于1954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建國后確立,而第一屆政協會議主要是商討籌建新中國事宜,排除C項;據所學,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是1954年憲法的原則,排除D項。5、宋慶齡曾感慨:“在我看來,自從1949年10月1日——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國號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人民’這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是為了裝飾點綴,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同樣有史以來第一次表明我們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 )A.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B.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C.我國正式邁入了強國行列 D.人民實現了富起來的愿望【答案】A【解析】據材料“第一次有了‘人民’這兩個字”“第一次表明我們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故選A項;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項;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百廢待興,尚未成為強國,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使人民實現了站起來的愿望,使人民實現了富起來的愿望的是改革開放,排除D項。6、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土地改革”等活動。其共同目的是為了( )A.推翻國民政府 B.驅逐西方列強C.鞏固人民政權 D.向社會主義過渡【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政權,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土地改革”等活動,故選C項;解放戰爭的勝利標志著國民政府的統治結束,排除A項;抗美援朝的目的是驅逐西方列強,排除B項;通過三大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排除D項。7、下圖所示為中國人民志愿軍醫療隊為朝鮮婦女兒童打防疫針的照片,該照片見證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志愿軍戰士的這些行動( )A.展現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B.粉碎了美軍的不敗神話C.突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 D.配合了國內的解放戰爭【答案】A【解析】中國人民志愿軍醫療隊為朝鮮婦女兒童打防疫針的照片,不僅見證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也展示了我國軍人良好的國際形象,故選A項;照片展示的是志愿軍為朝鮮婦女兒童打防疫針的情形,與跟美軍的戰爭無關,所以不能據此得出粉碎了美軍不敗神話的結論,排除B項;中國和朝鮮都屬于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這一行動并未突破帝國主義的封鎖,排除C項;解放戰爭在1949年已經基本結束,題干所述為抗美援朝期間,二者時間上不符,排除D項。8、1957年,國家統計局《工人階級隊伍情況的調查報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如表2所示。表2 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 (%)工人 勞動農民 轉業軍人 個體勞動者及一般市民 學生 資本家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陜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據表2可知A.內地與沿海原有工業基礎差距大 B.西部地區工商業改造不徹底C.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 D.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更為迅速【答案】A【解析】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格中,上海和天津的職工工人出身的比例遠遠高于陜西和新疆,這是由于之前沿海地區工業比內地發達,工廠也相對較多,故選A項;單純從職工社會出身所占比例不能說明西部工商業改造是否徹底,因為加入工人階級隊伍的未必是當時全部經過改造的工商業者,排除B項;題干僅提供了無產階級出身來源,沒法據此得出我國工業化是否實現,而且在1957年我國一五計劃完成時,僅是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沿海地區工業發展速度需要和之前的數據進行比較,題干沒有相關數據,而且單純從無產階級出身角度只能反映之前的工業基礎,排除D項。9、195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這反映出,當時( )A.通貨膨脹日益加劇 B.新政權贏得人民信任C.工農業經濟發展迅速 D.政府的財政負擔減輕【答案】B【解析】據材料“195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可知1950年存款總額增加,人民群眾愿意把錢存進中國人民銀行,說明新政權贏得人民信任,故選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米棉之戰”“銀元之戰”緩解了通貨膨脹問題,排除A項;1952年國民經濟才得到恢復,1950年正處于恢復時期,排除C項;銀行存款歸存款者所有,不屬于政府財政,不會減輕財政負擔,排除D項。10、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 史實 結論A 1943年,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英美在華特權,簽訂新約 取締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一切特權B 1945年10月,國共兩黨簽署“雙十協定”,確立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 國共合作,建立了聯合政府C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初步確立了三大政治制度 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 1950—1953年,人民政府關押、管制、鎮壓一批犯有嚴重罪行的特務、慣匪、惡霸等反革命分子;破獲600余起特務案件,肅清200多萬武裝土匪特務 安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新生政權【答案】D【解析】1950—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關押、管制、鎮壓反革命分子,破獲特務案件,肅清武裝土匪特務的舉措,使得反動勢力和社會不安定因素大為減少,從而安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故選D項;由“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英美在華特權”可知,這是取消了英美在華特權,并不代表取消了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在華特權,排除A項;國共兩黨簽署“雙十協定”,只是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的方針,并不意味著國共合作建立了聯合政府,且當時也并未建立起國共合作的聯合政府,排除B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相當于臨時憲法,而1954年憲法才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排除。10、1951年美國《時代》周刊上登載“共產黨的經濟成就何在 他們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貨膨脹,至少暫時做到了”。對此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當時美國敵視中國,此報道無史料價值 B.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取得了成就C.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資本主義工商業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答案:B思路分析:根據材料可知,美國《時代》周刊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成就“最大的成功是制止了通貨膨脹”,說明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工作取得了成就,故B項正確。考點:本題考查國民經濟的恢復。11、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流行一副對聯:“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這兩次分地都( )A.改變了土地所有制 B.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C.促進了農業現代化 D.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答案】D【解析】“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指1978年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我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故選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土地仍屬集體所有,排除A項;農村產業結構是農村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其相互關系,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農業現代化是指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把農業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排除C項。12、周恩來在五十年代某次國際會議上指出:“在座的絕大多數國家一直以來都是殖民主義的重災區,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摒棄彼此之間不必要的恐懼和顧慮,從共同的苦難中孕育出相互間寶貴的了解和支持。”此次會議中我國( )A.提出了“一邊倒”外交方針 B.首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D.提出“真實親誠”理念【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周恩來在五十年代”和“在座的絕大多數國家一直以來都是殖民主義的重災區,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摒棄彼此之間不必要的恐懼和顧慮”結合所學判斷是萬隆會議,萬隆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故選C項;“一邊倒”外交方針是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不是殖民國家,排除A項;首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印兩國,排除B項;2013年3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亞發表演講時提出了“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時間不符,排除D項。13、“雖然首次亮相難免緊張,‘開第一次會時,我(周恩來)心也在跳,面對杜勒斯(美國國務卿)到底是對他兇些還是緩和些都要考慮。’,但中國代表團積極的外交斡旋給國際留下了深刻印象。借此會議,新生政權提高了國際影響力,也確保了南部邊境地區的相對穩定,利于工業化建設。”該“會議”是( )A.中蘇友好會談 B.日內瓦會議 C.亞非會議 D.朝鮮停戰談判【答案】B【解析】據材料“首次亮相”“面對杜勒斯(美國國務卿)”“確保了南部邊境地區的相對穩定”可知,1954年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朝鮮問題因美國的阻擾未達成任何協議,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故選B項;中蘇友好會談不會有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排除A項;1955年的亞非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排除C項;周恩來、杜勒斯都沒有參加朝鮮停戰談判,排除D項。14、廣交會創辦于1957年,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這說明廣交會創辦的目的是( )A.開展一五計劃 B.推行計劃經濟 C.加強與蘇合作 D.突破西方遏制【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我們被封鎖的情況下不得已搞的”,可知周恩來希望通過廣交會的形式突破西方的遏制,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合作,故選D項;1957年一五計劃即將完成,排除A項;計劃經濟體制主要強調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材料并未說明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主導地位,排除B項;廣交會所面向的對象并非特指蘇聯,排除C項。15、“一邊倒”政策、“求同存異”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結盟”政策的實施反映出新中國外交工作中始終堅持( )A.韜光養晦政策 B.獨立自主方針 C.睦鄰友好政策 D.合作共贏原則【答案】B【解析】題干內容中所述及的新中國外交策略的變化充分體現出我國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外交政策,但不論如何變化,其前提沒有變化,即在外交工作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韜光養晦政策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排除A項;睦鄰友好政策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具體體現,排除C項;合作共贏也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具體體現,排除D項。16、周恩來在《新中國的外交》中指出:“中國100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能學他們。要有獨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動,沒有畏懼,要有信心。”這表明,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 )A.繼承發展 B.融入世界 C.獨立自主 D.爭取外援【答案】C【解析】“要有獨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動”表明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獨立自主,故選C項;由“中國100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能學他們”可知,新中國的外交與舊中國的外交政策不是繼承發展的關系,排除A項;“要有獨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動”表明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獨立自主,而不是融入世界,排除B項;“要有獨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動”表明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獨立自主,而不是爭取外援,排除D項。17、下表所示為《中國參加國際展會情況一覽表》(略表),它反映了中國( )時間 展會名稱 舉辦國1951年3月 德國萊比錫(春季)國際博覽會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3年8月 印尼國際博覽會 印度尼西亞1956年5月 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 法國1957年5月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國際博覽會 非洲摩洛哥A.外交理念更加務實 B.全方位外交成效顯著C.國民經濟體系基本建立 D.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表格可知中國參加國際展會為20世紀50年代,當時世界形勢為美蘇冷戰,意識形式對抗嚴重,而新中國積極參加印尼、法國、摩洛哥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博覽會,外交理念突破了意識形式的束縛,故選A項;“全方位外交”開始于改革開放以來,排除B項;“國民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的標志為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項;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改革開放時期,排除D項。18、宣傳畫是一種文化符號,具有濃重的時代信息。下圖是楊之光在1954年創作的中國畫《一輩子第一回》,描繪了一位老人第一回拿到選民證時的喜悅之情,該畫作反映了( )A.土地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B.基本政治制度的優越性C.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風貌 D.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答案】C【解析】選民證象征的是人民獲得了選舉權,反映出1954年人民當家作主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規定了人民具有當家作主的權利,所以宣傳畫反映的是當時人民當家作主的新風貌,故選C項;土地改革和選民證無關,且建國后土地改革的時間是1950—1952年,排除A項;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和選民證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項;1954年屬于建國初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說法夸大了中國當時的實際治理能力,排除D項。19、下表是“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量指標統計表。這表明“一五”計劃時期( )產品名稱 1952年產量 1957年計劃產量 實際年均增長百分比棉紗 361.8萬件 500萬件 6.7棉布 11 163.4萬匹 16 372.1萬匹 8食用植物油 72.4萬噸 155.2萬噸 16.5面粉 299萬噸 467萬噸 9.3鹽 346萬噸 593.2萬噸 11.4A.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快 B.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經濟建設側重于輕工業 D.“左”傾冒進思想已開始滋生答案:B 解析:由表格數據可知,“一五”計劃時期主要輕工業產品的產量指標都有大幅增長,這表明政府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輕工業部門,故A項錯誤;“一五”計劃側重于重工業,故C項錯誤;D項材料并未體現。20、下圖為我國“一五”計劃期間發行的特-13郵票《努力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第四枚“石油”,從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是( )A.我國重工業基礎雄厚 B.到1955年“一五”計劃已完成C.社會主義制度已確立 D.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答案:D思路分析:“一五”計劃時我國工業基礎很薄弱,A項錯誤;“一五”計劃是在1953—1957年,B項錯誤;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初步確立,C項錯誤;由圖片信息可知,包括石油工業在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成就,故答案為D項21、下圖為1952—1956年我國經濟成分比重變化統計數據,對其解讀正確的是( )A.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現代化 B.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C.標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確立 D.開始改變我國工業基礎落后面貌【答案】C【解析】1952—1956年我國經濟成分比重變化統計數據可以看出,1952年我國私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地位,而到了1956年我國公有制經濟占有絕對優勢,私有制經濟只占很少的比重,這意味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基本建立,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故選C項;題干信息是關于生產關系的,不是關于生產力方面的,與社會主義的工業現代化無關,且這時也未實現工業現代化,所以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遺留任務應該是反帝、反封建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而題目主旨是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所以不符合題目主旨,排除B項;題干是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信息,屬于生產關系范疇,D屬于生產力方面的信息,二者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D項。22、1949~1950年《人民日報》廣告多為日用品廣告,其中輕工業產品所占比重達92%。1956年以后多是工業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所占比重達到80%多。這一變化表明( )A.國民經濟迅速恢復 B.國民經濟調整完成C.工業建設成就顯著 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1956年以后多是工業品廣告,且以重工業產品為主,所占比重達到80%多”,可知工業化的推行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引導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的變化,導致相關廣告的數量增多,故選C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基本完成,排除A項;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排除B項;一五計劃時期通過壓縮消費資金,提高積累資金來優先發展重工業,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項。23、下表是某同學制作的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調整狀況表。表中表述正確的是( )選項 農村生產關系調整 核心內容A 土地改革 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消滅土地私有制B 農業合作化 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土地公有制C 人民公社化 土地公有,強調按勞分配D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把土地分到農民手中,歸農民所有,分戶經營【答案】B【解析】據所學,農業合作化是將農民的土地私有變為集體土地所有制,故選B項;土地改革是將地主土地所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排除A項;人民公社化是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的分配,排除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仍舊是公有,排除D項。24、下圖是1953年繪制的一幅工業建設的人物群像宣傳畫,名為《試車成功》,描繪的是工人們調試機器成功的場景。該宣傳畫反映了當時( )A.工人參與國家建設的熱情高漲 B.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已經完成C.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全面開展 D.我國建立起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答案】A【解析】據材料“1953年……工人們調試機器成功的場景”可知,1953年正處于“一五”計劃時期,宣傳畫《試車成功》中工人自豪、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說明工人參與國家建設的熱情高漲,故選A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表明我國初步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之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全面開展,排除C項;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