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導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研讀材料和分析圖表,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的背景和完成的意義;通過研讀地圖,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2.通過閱讀教材,了解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內容和意義;通過研讀材料,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3.通過對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學習,感知黨和政府在經濟和民主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努力,加深對黨和政府的擁護。【學習重難點】教學重點:“一五”計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教學難點:“一五”計劃實行的必要性;1954年憲法的性質。【知識結構】【新課探知】課標內容:①了解“一五”計劃,理解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②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識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內涵及意義。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背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但工業水平 ,基礎 ,門類不全。 2.目的:有計劃地進行 。 3.基本任務(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 (特點),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2)相應地發展 、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4.執行時間: — 年(結果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5.主要成就(“一橋”“二鐵”“三工”“四廠”)工業 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 第一汽車制造廠、 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四廠”) 交通 新建 、 等鐵路30余條(“二鐵”);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三公”);1957年, 大橋建成(“一橋”) 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 邁進。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1)時間、地點: 年9月、北京。 (2)內容①文獻:通過了《 》。這是我國第一部 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 的憲法。 ②選舉領導人:選舉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 為國務院總理。 (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 制度的確立。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確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 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地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 制度,為社會主義 建設奠定了基礎。【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人民迫切要求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借鑒蘇聯的成功經驗;加強國防實力。2.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①蘇聯的援助②中國共產黨采取正確的方針政策③人民群眾的勤勞奮斗3.五四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指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但1954年中國還未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后確立)4.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全國政協不再代行人大的職權;《共同綱領》完成使命,不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項目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間 1949年9月 1954年9月地位 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自我測評】1.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說:“解放前我們只能制造一些輕工日用品,裝備制造業一片空白。新中國成立后,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每一個前進步伐,當時都讓人們激動自豪。”他所說的這幾個“第一”出現在( )A.一戰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C.文革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2.如圖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分布圖。這反映了我國“一五”計劃取得的偉大成就主要集中在( )A.國防與教育領域 B.農業與商業領域C.空間和生物領域 D.工業和交通領域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時期的目標。追尋“五年計劃”的足跡,下面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的是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產出第一輛汽車②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③武漢長江大橋建成④大慶油田建成⑤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4.2021年,我國開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計劃。下表是“一五”計劃期間農、輕、重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和比重變化情況,其中認識正確的是( )行業比重 1953-1957年平均增長速度(%) 1953年農、輕、重比例(%) 1957年農、輕、重比例(%)農業 4.5 52.8 43.5輕工業 12.8 29.6 29.2重工業 25.4 17.6 27.3A.農業增長速度緩慢,說明國家對農業發展缺乏政策支持 B.輕工業發展平穩,成為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中堅力量C.重工業發展快速,說明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從農、輕、重各方面的發展來判斷,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5.社會主義法制是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其法律依據是(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C.《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頒布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哪次會議上表決通過的( )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C.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D.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7.下圖是百度今年3月份發布2022年全國兩會關注話題大數據,我們所關注的教育改革,深化“雙減”促進教育實質公平位列熱搜第三位。一年一度的兩會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完善 與我國“兩會”對應的政治制度是( )A.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D.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被迫卷入與美國的直接軍事對抗,從而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這種嚴峻的國際環境,為了保障國家政治獨立和國防安全,為了避免落后挨打的歷史重演,迫切要求我國優先發展軍事工業和作為軍事工業基礎的重工業。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br/>材料三 從192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40年短短12年之內,蘇聯整個工業增長35.5倍,其中重工業增長9倍,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70%以上。學習、借鑒蘇聯工業化的經驗就成了與蘇聯有著相似的國家制定工業化戰略的必然選擇。材料四材料五 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1)依據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國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2)一五計劃重工業項目建設主要布在哪一地區?(3)依據材料四指出一五計劃除了重工業在哪一領域也成效卓著?(4)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一五計劃的意義?(5)依據材料一、四、五歸納出一五計劃的特點?(一點即可)【挑戰突破】1.在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58﹪的翻譯人員致力于工程技術,其中14﹪的人搞農業,24﹪的人搞純科學;只有14﹪的人從事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翻譯。出版的書籍中譯自俄文的書籍占38﹪——45﹪,而其他語種的翻譯只占3﹪——6﹪.這一狀況應出現在( )A.五四運動時期 B.大革命時期 C.一五計劃時期 D.“文革”時期2.建國初期,毛澤東指出:“現在我們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边@說明當時我國必須( ?。?br/>A.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 B.加速實現手工業合作化C.逐步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 D.優先發展重工業3.下表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制定過程中,毛澤東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員參考的文獻。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 )國家或地區 主要文獻蘇聯 1918年蘇俄憲法、1936年蘇聯憲法歐洲 羅馬尼亞、波蘭、德國、法國等國憲法中國 1923年曹錕憲法、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A.沿襲了中國近代憲法的精神 B.以東歐憲法為主要依據C.主要借鑒西方國家法制思想 D.體現了國際視野和歷史眼光4.某初中組織八年級學生進行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探究某一時期我國重工業建設集中在東北的原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環節一:準備資料階段,小史同學搜集了下列材料。材料1: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2: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 材料3:中國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 材料4:中國主要能源礦產分布圖 材料5:建國初期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事件1949年10月1日 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2日 蘇聯政府首先承認新中國并與之建交1950-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1950-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 材料6:“充分利用東北及上海工業基地與技術條件,發揮現有工業基地的作用,并積極著手建立新的工業基地,逐步改變我國工業目前的地區分布的某些不合理狀態?!薄罡淮海?954年,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環節二:項目實施階段,小史同學制作了項目式學習清單項目名稱 深度了解“一五”計劃驅動性問題 為什么“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重工業建設集中在東北?項目任務 1.了解“一五”計劃的背景2.分析支撐我國重工業建設集中在東北地區的條件有哪些?學習成果 撰寫“一五”計劃解說詞請回答:(1)分析材料1,指出我國是在怎樣的起點上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2)分析材料,指出支撐我國重工業建設集中在東北地區的條件有哪些?(3)請你為“一五”計劃撰寫解說詞。(不少于80字)【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B2.D3.B4.C5.D6.B7.C8.(1)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為了保障國家政治獨立和國防安全;新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借鑒蘇聯工業化成功的經驗。(2)東北。(3)交通運輸。(4)意義: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鞏固了我國國防;交通運輸業得到改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5)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交通運輸業和民生。【挑戰突破】1.C2.D3.D4.(1)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2)東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基礎較好;“一五”計劃中有蘇聯援建的項目,東北地區與蘇聯等國為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3)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捷報頻傳。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