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導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研讀材料和圖片,了解中共八大、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2.通過教師講解和閱讀教材,了解“文化大革命”的相關史實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3.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英雄模范人物身上艱苦創業的偉大精神,感悟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而漫長。【學習重難點】重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幾次失誤和成就,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先進人物。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失誤的原因和教訓。【知識結構】【新課探知】課標內容:①知道中共八大;②了解“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與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③認識這一時期取得的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④了解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的重要指導意義;⑤了解以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事跡;⑥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一、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時間:_____年。(2)內容: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_______變為先進的_______。(3)影響: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__________建設。2.曲折前進:【提示】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把農民土地所有制改為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建立的標志;而人民公社追求的是平均主義,它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失誤,其實質是“大躍進”在農村的翻版和擴大。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2.目的:強調“_______________”,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_________復辟。3.概況:開始 _____年夏,全面發動指揮 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組成______________全面內亂 “__________________”,許多地方出現造反派組織打、砸、搶事件,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鬧革命”,一些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大批各級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最大冤案 國家主席_______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遭到殘酷迫害兩大集團 林彪集團 圖謀奪取黨和國家最高權力,陰謀被粉碎,外逃墜機身亡江青集團 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陰謀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被粉碎【提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屬于經濟領域;“文化大革命”沿用和照搬革命戰爭時期大規模群眾性政治運動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屬于政治領域。三、建設成就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建設成就。①工業方面: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_____油田、_____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_____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_____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④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__________和國民經濟體系。(2)英雄模范:大慶石油工人“鐵人”_______、黨的好干部_______、解放軍好戰士雷鋒。2.“文化大革命”時期成就:(1)1967年6月,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_____。(2)1970年4月,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_________衛星。(3)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_____。【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大躍進和人人民公社化運動出現的原因及啟示?原因:對國情分析不夠;缺乏建設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啟示: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從實際國情出發文化大革命的教訓①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③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進一步健全民主法制;反對個人崇拜。模范人物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我測評】1.這次會議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這次會議是( )A.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B.中共八大二次會議C.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D.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2.如圖為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某一宣傳畫。該畫( )A.反映了人們改變落后面貌的渴望 B.表明人民群眾擁護社會主義改造C.贊美了“大躍進”時期取得的成就 D.宣傳了“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3.“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材料總結了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誤是( )A.農業合作化 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 D.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4.新中國建立后,社會政治運動經常開展,這在當時人們取名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如:錢紅衛、孫建國、李援朝、周躍進等。一般而言,以上四人按年齡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是( )A.孫建國、周躍進、李援朝、錢紅衛 B.李援朝、錢紅衛、孫建國、周躍進C.錢紅衛、周躍進、李援朝、孫建國 D.孫建國、李援朝、周躍進、錢紅衛5.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個“八字方針”針對的是( )A.三大改造后期的缺點 B.“文革”對經濟的破壞C.三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局面 D.“兩個凡是”的束縛6.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要做一個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國家的人。”關于人生的意義,他這樣認為:“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去。”上述材料中的“他”是( )A.雷鋒 B.焦裕祿 C.彭德懷 D.王進喜7.民族精神是興國之魂、強國之魂,20世紀60年代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歷程中,人民群眾熱情高漲,斗志昂揚取得輝煌的成就,如:“人造天河”紅旗渠的修建,大慶油田的建成等等涌現一批英雄人物如:“解放軍好戰士”雷鋒、“黨的好干部”焦裕祿、“鐵人”王進喜等,這一時期展示的時代精神是( )凌空除險(修建紅旗渠的真實寫照)A.保家衛國,英雄主義 B.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C.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D.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8.自1956年開始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這些成就包括( ) ①武漢、包頭鋼鐵基地 ②兩彈一星成功爆炸、發射 ③“神舟5號”發射成功 ④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時間擦亮了歷史的眼睛,歷史擦亮了我們的眼睛。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印、美人均鋼和電的產量對照表國家項目 中國(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國(1950年)鋼產量(千克) 2.37 4 538.3發電量(千瓦時) 2.76 10.9 2949(1)依據材料一概括說明我國的工業生產狀況,由此,1953年黨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結果怎樣?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末,我國糧食人均產量變化圖(2)依據材料二概括1949--1997年間我國糧食人均產量的變化;其中導致我國1957—1962年糧食人均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依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挑戰突破】1.讀圖,對1962-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A.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艱辛探索中曲折前進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C.“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實行 D.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2.觀察下列新中國城市化進程發展曲線,其中出現階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開放的需要 B.國民經濟調整C.環境保護的需要 D.農村改革展開3.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只有鋼鐵等基礎工業發展了,機器制造業的原料增多了,輕工業的裝備才能保證……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急需我們盡快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增強國防力量。(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經濟的什么狀況?為改變這種狀況提出了什么方針?據材料一分析制定這個方針的必要性。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國工業總產值公私經濟所占份額變化表年份/比重 公有經濟 私有經濟1952年 23.5% 76.5%1956年 100% 0(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經濟成分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與哪一事件有關?該事件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材料三 1958年,一首打油詩這樣寫道:“深耕細作產量高,一顆玉米沖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嚇得月亮彎了腰。”(3)材料三反映了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出現的什么失誤?這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怎樣的危害?材料四 我國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們的精神為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廣大石油工人的奮戰下,我國先后建立了三大油田,這實現了我國石油基本自給,極大地振奮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4)請列舉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出現的模范人物(至少兩位)。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除了石油方面的成就請再列舉兩例該時期的建設成就。(5)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歷程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經驗和教訓?【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C2.A3.B4.D5.C6.A7.B8.B9.(1)狀況:工業生產落后;措施:實施“一五”計劃,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結果:形成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2)建國初期上升,1957年---1962年下降,此后持續提高。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破壞了農業生產。(3)經濟建設要注意工農業協調發展;農業發展及糧食生產是社會經濟的根基;制定政策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挑戰突破】1.C2.B3.(1)狀況:我國的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 提出了一五計劃;必要性:①我國工業基礎落后,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②嚴峻的國際環境也需要我國通過發展重工業來增強國防力量。(2)變化: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 三大改造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大躍進運動 危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4)王進喜、焦裕祿、雷鋒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 1967年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5)發展經濟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