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1.物質能量、能壘變化圖像分析選擇題專攻核心精講011.基元反應與非基元反應例如H++OH-===H2O,反應幾乎沒有過程,瞬間平衡一步到位,稱為簡單反應;而2HI===H2+I2的實際機理是分兩步進行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基元反應:2HI―→H2+2I·、2I·―→I2,存在未成對電子的微粒稱為自由基,反應活性高,壽命短,2HI===H2+I2稱為非基元反應。2.過渡態A+B—C―→[A…B…C]―→A—B+C備注:(1)以上為一種基元反應,其中正反應活化能Ea正=b-a,逆反應活化能Ea逆=b-c,ΔH=Ea正-Ea逆。(2)過渡態(A…B…C)不穩定。備注:處于能量最高點的是反應的過渡態,在多步反應中兩個過渡態之間的是中間體,中間體很活潑,壽命很短,但是會比過渡態更穩定些。3.中間體(1)在催化機理能壘圖中,有幾個活化狀態,就有幾個基元反應。可以用圖中每步基元反應前后的活性物質,寫出其熱化學方程式。注意:如果縱坐標相對能量的單位是電子伏特(eV),焓變應轉化成每摩爾。(2)每步基元反應的快慢取決于其能壘的大小,能壘越大,反應速率越慢。例如:在Rh催化下,甲酸分解制H2反應的過程如圖所示。4.催化機理能壘圖其中帶“*”的物種表示吸附在Rh表面,該反應過程中決定反應速率步驟的化學方程式為 ;甲酸分解制H2的熱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用NA表示)。HCOOH*===HCOO*+H*HCOOH(g)===CO2(g)+H2(g) ΔH=-0.16NA eV·mol-1應用示例我國學者結合實驗與計算機模擬結果,研究了CO2與H2在TiO2/Cu催化劑表面生成CH3OH和H2O的部分反應歷程,如圖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劑表面的物種用 標注。反應歷程中最小能壘(活化能)E正=_____ eV。寫出歷程②的化學方程式及焓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61HOCO +H ===CO +H + OH ΔH=+0.20NA eV·mol-1該歷程中最小能壘(活化能)為能量上升階段,可知最小的活化能為1.08到1.69階段,等于0.61 eV;歷程②是HOCO +H ===CO +H+ OH,反應時由相對能量0.07 eV升至0.75 eV的過渡態Ⅱ再降至-0.13 eV,ΔH=[0.07-(-0.13)]NA eV·mol-1=+0.20NA eV ·mol-1。真題演練021231.(2023·廣東,15)催化劑Ⅰ和Ⅱ均能催化反應R(g) P(g)。反應歷程(下圖)中,M為中間產物。其他條件相同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使用Ⅰ和Ⅱ,反應歷程都分4步進行B.反應達平衡時,升高溫度,R的濃度增大C.使用Ⅱ時,反應體系更快達到平衡D.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 更大√123由圖可知兩種催化劑均出現四個波峰,所以使用Ⅰ和Ⅱ,反應歷程都分4步進行,A正確;該反應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左移動,R的濃度增大,B正確;由圖可知Ⅰ的最高活化能小于Ⅱ的最高活化能,所以使用Ⅰ時反應速率更快,反應體系更快達到平衡,C錯誤;在前兩個歷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較低反應速率較快,后兩個歷程中使用Ⅰ活化能較高反應速率較慢,所以使用Ⅰ時,反應過程中M所能達到的最高濃度更大,D正確。1232.(2023·浙江1月選考,14)標準狀態下,氣態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相對能量與反應歷程示意圖如下[已知O2(g)和Cl2(g)的相對能量為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E6-E3=E5-E2B.可計算Cl—Cl鍵能為2(E2-E3) kJ· mol-1C.相同條件下,O3的平衡轉化率:歷程Ⅱ>歷程ⅠD.歷程Ⅰ、歷程Ⅱ中速率最快的一步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lO(g)+O(g) ===O2(g)+Cl(g) ΔH=(E5-E4) kJ·mol-1√123對比兩個歷程可知,歷程Ⅱ中增加了催化劑,降低了反應的活化能,加快了反應速率。催化劑能降低活化能,但是不能改變反應的焓變,因此E6-E3=E5-E2,A正確;已知Cl2(g)的相對能量為0,對比兩個歷程可知,Cl(g)的相對能量為(E2-E3) kJ·mol-1,則Cl—Cl鍵能為2(E2-E3) kJ·mol-1,B正確;123催化劑不能改變反應的平衡轉化率,因此相同條件下,O3的平衡轉化率:歷程Ⅱ=歷程Ⅰ,C錯誤;活化能越低,反應速率越快,由圖像可知,歷程Ⅱ中第二步反應的活化能最低,所以速率最快的一步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lO(g)+O(g)===O2(g)+Cl(g) ΔH=(E5-E4) kJ·mol-1,D正確。1233.(2022·湖南,12改編)反應物(S)轉化為產物(P或P·Z)的能量與反應進程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四種不同反應進程的說法正確的是A.進程Ⅰ是吸熱反應B.平衡時P的產率:Ⅱ>ⅠC.生成P的速率:Ⅲ>ⅡD.進程Ⅳ中,Z沒有催化作用√由圖可知,進程Ⅰ中S的總能量大于產物P的總能量,因此進程Ⅰ是放熱反應,A不正確;進程Ⅱ中使用了催化劑X,但是催化劑不能改變平衡產率,因此兩個進程平衡時P的產率相同,B不正確;進程Ⅲ中由S·Y轉化為P·Y的活化能高于進程Ⅱ中由S·X轉化為P·X的活化能,由于這兩步反應分別是兩個進程的決速步驟,因此生成P的速率:Ⅲ<Ⅱ,C不正確;123進程Ⅳ中S吸附到Z表面生成S·Z,然后S·Z轉化為產物P·Z,由于P·Z沒有轉化為P+Z,因此,Z沒有催化作用,D正確。123考向預測031231.亞硝酰氯在有機合成中有重要應用。2NO(g)+Cl2(g)===2NOCl(g)的反應歷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催化劑能提高反應物的相對能量B.相對于曲線Ⅱ,曲線Ⅰ表示加入催化劑C.曲線Ⅱ正反應的活化能為15.5 kJ·mol-1D.2NO(g)+Cl2(g)===2NOCl(g) ΔH=-77.1 kJ·mol-1√123催化劑能降低“過渡態”物質的相對能量,使活化能降低,A項錯誤、B項正確;曲線Ⅱ正反應的活化能為196 kJ·mol-1-180.5 kJ·mol-1=15.5 kJ·mol-1,C項正確;反應熱等于生成物的總能量與反應物的總能量之差,即ΔH=103.4 kJ·mol-1-180.5 kJ·mol-1=-77.1 kJ·mol-1,D項正確。1232.如圖表示2-甲基-2-溴丙烷發生水解的反應歷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由圖可知反應有兩個過渡態,無法判斷反應 的熱效應B.增大c(NaOH),總反應的速率會增大C.反應中存在C—Br的斷裂和C—O的形成D.若第一階段轉化率為30%,第二階段轉化率 為40%,則最終產物的產率為12%√123由圖可知,反應物的總能量比生成物的總能量高,反應為放熱反應,A項錯誤;反應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反應的活化能大,是反應的決速步驟,但是第一步反應沒有NaOH參與,增大c(NaOH),總反應的速率不會增大,B項錯誤;反應中有C—Br的斷裂和C—O的形成,C項正確;123產率是目標產物的實際產量與理論產量的比值,而轉化率是反應物反應的百分數,由轉化率無法計算產物的產率,D項錯誤。1233.氫氣可將CO2還原為甲烷:CO2(g)+4H2(g) CH4(g)+2H2O(g),科學家研究在催化劑表面上CO2與H2反應的前三步歷程如圖所示,吸附在催化劑表面上的物種用“·”標注,Ts表示過渡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起始到Ts1歷程中發生了非極性共價 鍵的斷裂B.該轉化反應的速率取決于Ts2的能壘C.前三步歷程中最小能壘步驟的化學方 程式為·CO+3H2(g)+H2O(g)===·CO +·OH+·H+3H2(g)D.物質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形成過渡態的過程會放出熱量√123根據圖示可知,起始到Ts1歷程中H2分子部分變成·H,則發生了H—H非極性共價鍵的斷裂,A項正確;在前三步歷程中,Ts1的能壘最大,為決速反應,B項錯誤;從圖中可知,在前三步歷程中,Ts3的能壘最低,此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OH+·H+3H2(g)===·CO+3H2(g)+H2O(g),C項錯誤;由過渡態的能量變化可知,物質吸附在催化劑表面,形成過渡態的過程能量升高,吸收熱量,D選項錯誤。本課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