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鞏固1.梳理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石器時代)時代 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地區 生存特征 分布特點 社會特征舊石器時代(打制) 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區分布最為密集。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條件比較優良、生存空間比較大的區域以中原地區為核心凸顯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原生性,源遠流長 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新石器時代早期((磨制)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并且掌握了養居民種植水稻蠶巢絲技術新石器時代晚期(磨制) 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 父系氏族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2.部落到國家三皇時代 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五帝時代 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黃帝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禪讓制:原始社會的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制度,帶有原始民主色彩。(缺乏強有力的公共權力)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禪讓,成為聯盟首領。發展歷程 新時期時代社會晚期(父系氏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私有制產生、貧富分化出現——產生階級(早期貴族和早期奴隸)——階級矛盾、部落戰爭加劇——政府、軍隊、監獄等國家機器(社會公共權力)出現,國家開始形成結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原始社會逐步轉向文明社會的根本動力。3.夏商西周的更迭及政治制度的演變.(青銅時代)朝代 建立者 時間 亡國者 政治制度 特點夏朝 夏王是最高的統治者。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直接統治和間接統治 國家結構松散商朝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實行內外服制的國家管理結構 統治力有限,迷信鬼神,神權與王權相結合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 家國一體,家國同構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政治 出現中央與地方的基本架構,尚未實現中央集權,國家結構比較松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世卿世祿制,“家國一體”,家國同構,屬于貴族特權政治;等級森嚴;神權(敬天占卜、原始迷信)和王權的緊密結合;經濟 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生產工具,少量使用青銅,處于石器鋤耕的勞作階段);集體耕作(井田制,土地國有制);青銅時代(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的主要部門,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文化 出現較為成熟的文字;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禮樂等級文化盛。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炎黃子孫,華夏認同)4,分封制與宗法制分封制 宗法制目的 鞏固統治 含義 按照血緣親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權力繼承)對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 核心 嫡長子繼承制內容 分封土地人口和爵位 特點 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對性;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國”與“家”相結合,既是宗族關系又是政治隸屬關系。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分布 燕、魯、宋(黃河流域)義務 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權利 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并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獨立性。 關系 分封宗法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評價 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鞏固西周統治;確立和鞏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邊遠地區得到開發,擴大和保障疆域;增強各地的文化認同;受封諸侯有很大的權力和獨立性,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影響 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對后世:積極: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極: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5.春秋戰國,列國紛爭、政治動蕩時代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國家分裂,禮崩樂壞,分封制宗法制遭到嚴重破壞。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地主階級崛起。學術下移,百家爭鳴,思想活躍。時代 時間 起始標志 戰爭特點 五霸\七雄 注意地圖春秋 前770—前476 平王東遷 爭霸(尊王攘夷)戰國 前475—前221 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兼并戰爭華夏認同 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等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國之后,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影響 戰亂動蕩,給人民帶來災難;推動了改革和社會轉型;有利于趨向統一;促進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觀念,華夏族的吸收和擴大。6.春秋戰國時期經濟表現及影響行業 表現 影響農業 冶鐵技術的出現,鐵制農具廣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廣。水利灌溉工程紛紛興建,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等,農業生產率提高。(社會生產力發展)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推動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2.推動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士階層崛起)3.各國變法推動了上層建筑的變革和社會轉型。(春秋改革、戰國變法)手工業 春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商業 貨幣流通廣泛,涌現一批中心城市。私營工商業主富比王侯。7.商鞅變法背景 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階級力量日益強大;兼并戰爭日趨劇烈;法家思想的推動。內容 強制把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增加國家賦役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開始重農抑商,調動積極性獎勵軍功; 廢除貴族特權,提升軍隊戰斗力“廢井田,開阡陌”; 確立土地私有制實行什伍連坐; 加強社會治理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加強對地方管轄,社會轉型,官僚政治特點 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長、廣、徹底)評價 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打擊舊貴族勢力,瓦解宗法制度,提高軍隊戰斗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為秦后來統一全國奠定基礎;推動社會轉型,建立起君主專制制度。 迷信刑罰、用法過峻、焚燒詩書原理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8.百家爭鳴背景 經濟: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社會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宗法分封制崩潰,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階級: 奴隸主貴族衰落,新興地主階級興起,士階層崛起。文化:學在官府的傳統被打破,學術下移,私學興起,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儒家 孔子(春秋) 核心觀念“仁”,為政以德;有教無類孟子(戰國)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貴君輕荀子(戰國) 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道家 老子(春秋) 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莊子(戰國) 崇尚逍遙自由,齊物論法家 韓非(戰國) 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法治、改革、君主專制墨家 墨子(戰國) 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陰陽家 鄒衍(戰國)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了“相生相勝”理論評價 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反映,是社會大變革的重要表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推動了社會變革和轉型;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9.總結春秋戰國社會變革經濟 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士地私有制確立。鐵器、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開墾荒地和精耕細作成為可能,也為興修水利創造了條件,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顯著進步,推動了社會的大變革政治 由奴隸制貴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變法;分封制逐漸崩潰,開始出現縣制,中央集權的雛形出現:由分裂走向統一文化 禮樂制度崩潰,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民族關系 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逐漸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軍事 各國在戰爭中相互兼并,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10.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1.秦的統一 前230—前221年,遠交近攻。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陽主觀條件 地理: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統治者: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商鞅變法奠基: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客觀條件 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2.秦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領域 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措施 特點 作用政治 確立皇帝制度 皇權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管行政、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掌管奏章和圖書典籍),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三公之間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大權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 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在全國推廣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郡下設縣,縣置縣令、縣丞和縣尉;郡、縣行政機構的官員由中央任免考核。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縣(道)以下設鄉、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發展 ;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經濟 統一車軌、文字、貨幣、法律和度量衡。修建馳道、直道,頒行法律。 利于國家政教推行和文化交流;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方便經貿、征收賦稅和財政管理文化 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 加強社會治理,和賦稅征收軍事 征服南方越族,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 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影響 政治:開創和奠定了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經濟: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民族關系: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逐步形成;國家治理: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 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消極: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最終導致秦短命而亡朝郡縣制與西周分封制的不同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縣制制度實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劃分標準 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按地域劃分為基礎傳承制度 世襲產生 皇帝任免官吏權力 擁有封地,高度自治 官吏只有俸祿,無封地,權力有限與中央關系 諸侯國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 郡縣絕對服從中央職責范圍 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 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歷史作用 初期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形成分裂割據 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11.秦朝暴政及滅亡秦朝暴政 表現 影響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求仙訪藥;興師動眾,巡游、封禪;征發繁重;刑法嚴苛:民搖手觸禁;思想思想專制,“焚書坑儒” 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秦朝滅亡 時間 前221——前206。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占咸陽。原因 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直接原因: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楚漢之爭12.西漢建立漢朝建立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政治 地方王國威脅中央集權 漢承秦制,漢高祖實行郡國并行制,先后分封了大批諸侯王,勢力增強,而中央直轄的郡只有15個。這對中央集權構成嚴重威脅,為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7國叛亂)經濟 社會經濟殘破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文景之治)軍事 匈奴威脅安全 忍辱和親13.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及影響措施 政治 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設立中朝,提升尚書令作用,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確立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管理選拔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対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進行監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經濟 改革幣制(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屬平準,國家插手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算緡告緡),向他們征收財產稅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軍事 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控制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加強對東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外交 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促進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影響 強中央經濟集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對后世國家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促進了儒學和古代教育文化的發展;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14.漢承秦制的表現及創新、評價表現及創新 1.承襲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創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權。2.承襲秦朝的監察制,又創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督。3.承襲秦朝的郡縣制,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后通過“推恩令”,削弱和限制王國的活動。4.承襲秦朝的田租、戶賦徭役、兵役,創新發展為西漢的編戶制度,加強對百姓的管理。5.以察舉制為主要選用官吏的方式。評價 “漢承秦制”有利于兩漢的政治統治與鞏固,既穩定了漢朝初期的統治,又對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15.東漢的興衰西漢衰亡原因 西漢后期,外戚干政,政治日趨黑暗(政治);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經濟);淪為奴婢,社會動蕩(社會)東漢建立 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漢光武帝。光武中興 措施 作用政治: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作用;嚴控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懲處貪官污吏; 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節省政府開支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與民休息,緩和矛盾,推動經濟發展文化:重視儒學 儒學得到繼續發展東漢政治特點 皇帝大多年幼繼位,年壽不長;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清議,黨錮之禍);豪強地主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東漢衰亡 184年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16.兩漢文化領域 成就史學 《史記》:西漢中期司馬遷撰寫,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漢書》:東漢中期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其中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五言詩: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散文:賈誼《論積貯疏》、《過秦論》;晁錯《論貴粟疏》科技 醫學;成書于戰國至西漢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張仲景(醫圣)《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基礎。華佗,東漢民間醫生,發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術。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紙:西漢,已經有了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了繪有地圖的紙,目前世界已知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天文 天象觀測: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最早;歷法:“太初歷”,漢武帝時期制定的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歷書,以正月為歲首;張衡:對月食進行科學解釋;發明渾天儀、地動儀;《周髀算經》:天文學著作,成書于公元前一世紀,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原因 兩漢時期社會經濟的進步是秦漢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兩漢形成統一帝國,政治統一,促進了各地人民生產生活的交流,為秦漢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秦始皇統一文字,漢武帝以后大興儒學教育,鼓勵對外交流,東漢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發展.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進步.外來文明的傳入也促進了兩漢文化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