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數學探究性教學的幾點嘗試 沙市實驗中學 陳衛 新世紀對人才提出新的了要求:新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具備學習、創新、創業與服務的精神與能力;具備嶄新的知識結構,掌握新的學習與科學工作方法。為適應新世紀人才的培養,必須改革傳統的數學教學,使數學教學不僅是傳播數學知識,更要培養創新人才,培育德、智、體、能、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是對舊教學觀念提出挑戰,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合作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探究性教學無論從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講,都是對常規課堂教學的一種發展與補充,使初中數學教學更加開放和更加具有活力。在探究性教學中,要符合基礎性、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原則,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以是數學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則的提出過程;v(-3)結論的推導分析和論證過程;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究過程;解題方法和規律的概括過程。筆者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教學形式探究。探究性教學的教學形式,應當以課堂教學為主,同時也可以采用課前提出問題,在預習中開展探究,在課下或假期探究等,在教學活動中,以組織學生自己探a2究為主,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討,開展合作學習,還可以走向社會調查研究,拜師求教。并根據實際情況,p設計多種探究方案,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進行研究,做到因材施教,講求實效。在數學概念教學中,不要僅滿足于講清概念,b2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過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使學生善于全面的觀察問題,深入地思考問題,并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數學問題,對同一問題能想出多種不同的解法,在常規解法上提出新穎的見解。A2另外,課堂中積極引導,適當講授,培養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流暢性,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從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徑入手,思路盡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擴散,不局限于書本或教師現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計劃組織擴散性習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打破思維定勢,讓學生進行猜測、推導、反證,啟迪思維,使之得出富于創新的結論。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互相討論,使課堂教學出現高潮,小組討論人人參與,增加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同時,學生能從各個角度多向思維,淡化了學生對老師的依賴。開展探究性教學要從教材內容、教學設施、學生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由淺入深,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識水平有計劃地進行,教師的指導也要由多到少,逐漸過渡到學生的自己探究,不宜安排太多,但可以提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研究,使各類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2)變形性探究。結合教材內容把一些數學問題的探究運用到數形結合的方法進行,比如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進行實驗、歸納探究,一般要在直角坐標系中進行, “由數變形”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還可以“由形思數”,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圖形。 例 1: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有三個頂點在坐標軸上,A、B兩點的坐標分別為(-2,0)、(0,3),且AD=4。求C、D兩點的坐標。 探究一:如圖 1,C、D的坐標分別為(-4,3)、(-6,0)。 探究二:如圖 2,C、D的坐標分別為(4,3)、(2,0)。 探究三:如圖 3,C、D的坐標分別為(0,-1)、(-2,-4)。 探究四:如圖 4,C、D的坐標分別為(0,7)、(-2,4)。 總之,變形性探究可發揮 “形”的直觀作用和“數”的思路規范優勢,數形滲透,互相作用,揚長避短。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隱蔽的問題明朗化、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 發散性探究。發散性探究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環節是發散性思維。所以,要培養創造性思維,就得培養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不依常規、廣開思路的一種思維形式,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等特征,在數學中發散思維是無處不有,無處不在。 例 2:如圖5,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在一組對邊AB、CD的外側作兩個等邊三角形, △ ABE和 △ CDF。求證:四邊形AECF、BEDF是平行四邊形。 探究一:如圖 6,邊長發生變化, △ BEC、 △ DFA是等邊三角形。 探究二:等邊三角形的位置發生變化。 1.如圖7中, △ ABE、 △ CDF是等邊三角形,圖8中, △ BCE、 △ DAF是等邊三角形。它們在平行四邊形的內側。 2.如圖9中, △ ABE、 △ DCF是等邊三角形,它們分別在平行四邊形的內外側。(圖10也是同等類型) 探究三:由等邊三角形到正多邊形的變化。圖 11是正方形的其中一種情況,新產生的平行四邊形為9個以上(正方形本身除外)。運用計算機或TI圖形計算器還可以對其他正多邊形進行旋轉變化。 (4)應用性探究。應用性探究主要是讓學生自己設計課題。增加學生的應用意識,并在知識的發展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研究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使他們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學習數學,切實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百分數時,學生就設計了諸如 “上海的變化與百分數”,“從百分比中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等課題,不但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還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并得到了深層次學習的鍛煉。應用性探究可以開展數學知識在數學發展中的應用探究,但當前更需要加強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科學實驗中的應用,以及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應用的探究,以便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應用性探究還可以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或具有開放性的課題,可以配合開展數學課外活動,組織學有余力的學生對探究性的習題進行研究,以開闊思路,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無論哪一種探究,都必須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索研究的全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鼓勵學生自己完成探究過程,要及時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創新,哪怕只有微小的進步或幼稚的想法,也要給予熱情的贊揚。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地進行交流和討論,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促進教學相長,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著眼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富有創造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